远离雾霾手抄报图片资料

发布时间:2017-12-20 编辑:冬蕊

  导语:冬季是雾霾天气的频发季节,保护蓝天,远离雾霾,从我做起。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远离雾霾手抄报图片以及相关资料,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远离雾霾手抄报图片资料
远离雾霾手抄报图片资料(1)

  一、雾霾的形成原因

  城市雾霾天气是自然气候、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气候是影响城市霾日数的首要原因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因此,山、河谷地区(山西的部分城市、湖南长沙等)、平原河湖地区(如南京、合肥、杭州等)更易形成雾霾天气,而干燥多风地区则不易形成。如呼和浩特和乌鲁木齐2012年霾日数为0。12月份北京雾霾天气主要是遭遇了罕见的逆温气象条件。

  (二)“三高”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近年来中东部地区霾日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2009年我国千美元GDP能耗(2000年美元不变价,下简称单位能耗)约0.77吨标准油,是世界平均水平0.31吨的两倍,同年美、英、日的单位能耗分别为0.19、0.12、0.1吨标准油。尤其是我国第二产业能耗较高。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47:43,但三次产业及其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比例为2:71:16:11。比产业能耗结构更突出的问题是能源结构。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其中49.5%用于火力发电)、石油、天然气、电力(包括水电、核电、其他能发电,不含火电)比例为71.9:20:4.6:3.5(下文同此口径),同期世界煤炭消费占比不到30%,我国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明显偏低。

  (三)大气污染区域化和生活方式高碳化是一些大城市霾日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2011年,北京市单位能耗约为0.32吨标准油,三次产业结构为0.9:24:75.1,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比例为27.1:32.6:14.4:25.9,基本达到世界大城市标准。北京市环保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影响北京PM2.5污染物(霾天气的重要成因)的首要原因是北京周边地区的影响(24.5%),其次是机动车直接和间接排放(约22%)。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部分城市,部分污染物的外来源贡献率达到40%。

  霾日数增加不仅是“天灾”,也是大气污染的“人祸”,在人口、产业密集的大城市更易发生,影响也更大。治本之道在于多管齐下,积极应对大气污染。

远离雾霾手抄报图片资料
远离雾霾手抄报图片资料(2)

  二、雾霾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第一、诱发呼吸道疾病。雾霾的组成十分复杂,大小有数百种颗粒物,这些颗粒物通过人体呼吸,进入呼吸道,会引发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第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雾霾天气,空气含氧量低,会使心脏跳动加速,使人胸闷、气短。尤其是对老年人危害更大。

  第三、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因为雾霾天气阳光照射不到大地,或者阳光微弱。这样会使地表面的细菌病毒微生物快速繁殖,引起过敏等疾病。

  第四、患癌症的风险增高。众所周知,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60%,而雾霾里含有的有害颗粒物更多,所以雾霾比吸烟更易致癌。

  第五、使人心情压抑烦躁。人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雾霾天气阴沉昏暗,空气污浊,人的情绪也会变的低落,心情烦躁。做起事来缺乏活力。

  第六、易发生交通事故。雾霾天气会让可见度降低,严重的只能看清几米的距离。对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十分危险。

远离雾霾手抄报图片资料
远离雾霾手抄报图片资料(3)

  三、雾霾如何治理?

  与我国可类比的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也曾集中爆发重大大气污染事件。在此推动下,发达国家对大气污染进行了持续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总结美、英、日三国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可为我国防治当前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提供借鉴。

  (一)通过立法明确大气污染防治的主体、标准和措施

  1.制定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2.明确各级政府大气污染防治的权责

  3.划定大气污染控制区域,实行区域(国家)联动

  4.制定并适时修订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标准

  5.多种形式保障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来源

  (二)控制工业污染,推动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

  1.强制推行工业和能源领域污染治理,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模式

  2.工业治理思路从排放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

  3.推进能源结构转型,鼓励新能源应用

  (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城市、交通等领域的排放管理

  1.重点治理交通污染

  2.重视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

  3.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电器

  4.鼓励低碳建筑和低碳社区建设

  (四)通过信息公开和司法程序等鼓励公众参与

  1.实时公开大气污染状况,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生活引导

  2.司法诉讼增强了社会对污染事件的关注和民众参与污染防治的热情

  3.社会团体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立法完善

  (五)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借鉴

  1.空气治理需要顶层设计和法制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各方主体责任

  2.建立大数据时代公众参与的空气治理模式

  3.提高能源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加快与空气治理有关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4.通过城市规划和管理引导低排放的生活方式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