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手抄报材料:月饼史话

时间:2022-06-20 04:42:37 中秋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秋手抄报材料:月饼史话

  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每逢中秋节,民间就流行一种或蒸或煮的饼。汉刘熙《逸雅》载:“饼,并也,溲麦面使合并也。”早期的月饼叫小饼或甜饼,是祭月神的供品之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核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圆形的“胡饼”。

中秋手抄报材料:月饼史话

  关于“月饼”一词,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可知,书中记述了当时的月饼为蒸制而成的面饼。

  月饼的传说在唐代有两个:一是唐太宗贞观八年大破吐谷浑,于八月十五凯旋回京祝捷时,一胡人曾进献彩色圆饼,太宗见之高兴地说:“应得胡饼邀蟾蜍。”便与将领们分而食之,这彩色胡饼便是如今月饼之雏形。二是唐玄宗于某年八月十五夜梦游月宫见到一种月形饼食,嫦娥对他说,此饼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唐玄宗醒后,下令大量仿制这种月形饼用以祭月,祈盼天下太平。从此,中秋佳节吃月饼的风俗便由皇宫传至民间。

  到了宋代,这种习俗更加兴盛起来。北宋诗人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那时的饼与现在的酥皮月饼大概相似。

  元代,中秋节吃月饼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奴役人民,而又怕人民起来造反,规定凡是老百姓家中的金属器皿一律没收,只准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刘伯温组织农民起来反抗。为了秘密传送信息,专门做了一批月饼把起义信息藏在其中,约定农历八月十五为起义时间。当晚,月亮最亮时,大家一齐动手,造反起义。

  清代有关月饼的记载更多,而且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据《随园食单》说,历史上有名的月饼为清代刘伯方制作,用山东飞面作酥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乾隆对中秋节十分重视,其原因是他生于康熙十年八月十三,正值辛卯有缘,其诞辰又于“迎节”之日,所以每年中秋非常热闹。据说那时宫中必有一座像塔一样的月饼,重逾5公斤,名曰“年年有”。

  慈禧太后执政时,把月饼改称“月菜糕”,因月饼与“月病”读音相近,而“月病”与女性生理循环有关,慈禧认为不雅,就改了名称。慈禧很重视中秋节,她很喜欢吃月饼,并把八月十四定为“迎月”、八月十六定为“送月”,八月十三至十四定为“迎节”,前后欢庆5天。

  清代的月饼上还绘有“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映月”、“西施醉月”、“天女散花”等图案,使食品与艺术浑然一体。

  月饼从何时起在市场上销售,不知是否有人考证,但在唐代京都长安城里,当时便有专门制作、销售月饼的店铺。清代的北京城,每逢中秋节,月饼店铺还搭棚点彩,作蟾宫月窟诸家,以招徕顾客。《燕台口号一百首》中便有描写这一情景的诗句:“庆贺中秋结彩棚,饼如圆形得佳名。蟾宫月窟翻新样,也有白衣人夜行。”

  月饼经历了千百个中秋节发展至今,形成了京、津、苏、粤、滇五大系,计有花样近百种,各具风味。尽管各地风俗民情不同,月饼用料各异,北方有北方风味,南方有南方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具有团圆庆丰之意。

【中秋手抄报材料:月饼史话】相关文章:

中秋节月饼手抄报06-24

月饼简介中秋手抄报资料07-02

中秋手抄报之中秋为何吃月饼06-20

中秋节手抄报材料06-21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资料:美味月饼06-21

中秋月饼的由来的手抄报内容06-20

中秋节的英语作文手抄报材料07-02

中秋吃月饼的禁忌07-08

中秋习俗吃月饼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