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时间:2024-04-16 10:25:08 赛赛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道之行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精选12篇)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整单元大多讲述了作者的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把握作者的情怀就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仅107字,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

  2、教学目标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和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字词,但翻译分析的能力仍有限。这篇文章篇幅较小但内容艰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对《礼记》极其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积累文言字词的意义,掌握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文章阅读能力;联系历史,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3) 情感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上,以及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并根据课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背诵课文。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大道”与“大同”的含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和谐社会”与“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为了实现理想社会,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二·说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的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完成教师、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课文传达的思想内容。

  3、点拨法。所谓的“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的“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主要点拨的是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理解“大道”和“大同”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朗读法。由于这是一篇简短而精致的文言文,所以,对于它的`学习,重点我将放在朗读上,通过反复的朗读以达到成诵的效果。

  2、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而对古文的讨论,则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2013年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介绍作者及《礼记》

  导入新课后,随即通过PPT展示孔子的照片以及《礼记》书面,介绍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让学生直观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接下来介绍《礼记》的成书过程及其社会背景,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和断句,初步感受《大道之行也》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并试翻译。让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点学生逐句翻译,老师点拨,纠正。也可让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然后让其他学生听取后做评价,最后老师小结。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

  (五)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研读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文章的内容。 所以我设置了四个问题:

  1、孔子为我们描绘理想的社会蓝图,他在这篇短文里用了两个名词,一个是“大道”,另一个是“大同”。同学们考虑一下,“大道”指的是什么?

  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准则。

  2、那么,“大同”指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理想社会。

  3、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呢?请归纳分析。

  从生存需要方面: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从发展需要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从精神愉悦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4、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生活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大同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表达了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六)背景介绍,回顾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日渐衰微,礼崩乐坏。“士”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的政见主张,以实现“大同”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治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

  (七)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1、作为一名中学生,谈一谈你的“中国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根据课文行文思路和结构,背诵全文。

  五·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 政治的最高准则

  生存需要方面

  基本特征 发展需要方面

  精神愉悦方面

  大同 人类的理想社会

  我的板书是根据我所安排的讲课流程设计的。首先是找到文中的与 “大道”和“大同”的两个名词相关的句子,然后是归纳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我的板书既完整的体现了全文的结构和线索,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主题,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2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是一片著名的文章,曾经影响过众多的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孙中山先生。这篇文章出自于《礼记》,文章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孔老先生的一番谈话,主要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大道”虽然体现的是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已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积累一些重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的基本特征。并能背诵默写全文;能力目标,先提高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再在整体感知内容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真正理解全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与《桃花源记》美好理想的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大胆追求的理想和智慧,激发自己也树立远大理想,敢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之一即使学生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并领会文意;之二引导学生能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即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的问题。

  二、 说教法:

  1、 诵读法:因为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既然是名篇,理当熟读成诵,本节课学生要读十遍左右。

  2、 合作探究法与点拨发相结合:对于文章的理解,利用课件既可质疑一些课文问题,又可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激发思维。或师生互动,稍作点拨,以加深理解。

  3、 想象创新法:在学习了古人美好的理想之后,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异想天开,谈论自己美好的.愿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

  三、 说学法:

  学法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以及同桌合作讨论法。

  文言文重在反复朗读,读熟了也能为下面学习做好准备;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掌握好文章,对发挥学生个性有很大帮助;小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意见,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即语文学习规律,主要环节为: “ 导入——朗读感知——研读理解课文——理清脉略——拓展延伸——课堂练习”等。

  1、 导入:从标题入手,就学生对“大道”一词的理解引入,从而引出古人崇高的“大道”社会理想。

  2、 了解作者或文章出处。

  3、 朗读感知:师先范读,学生把准字音、节奏等,再让学生试读,再小组读,男女赛度等,基本能熟读成诵。

  4、 自主疏通文意:学生参考附注,借助工具书,翻译理解全文,并交流。

  5、 质疑理解文章:这里要设置一些问题,讨论回答,并体会课文层次,最后小结,板书结构(这里用课件出示)。

  6、 拓展延伸:设置一些开放性思考题,学生可以大胆发言,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提高想象能力等。

  7、 课堂练习:就所学进行知识竞答,以巩固所学。

  8、 最后,教师小结(总结全文,指明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蓝图),布置作业。

  五、 说板书:

  由于本次要使用多媒体上课,且准备较多,故主要问题及文章结构就用课件来出示,这里已有依赖课件之嫌,至于真正板书的,可能是一些新生发出来的文言词语知识或其他零散东西(如下示意)。总之,不妥之处已经出现,恳切希望各位尊敬的评委批评指正!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大道之行也》选自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篇文言选读课文。它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一样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与其不同的是仅用107字展现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同时可扼要概述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境界。叶圣陶曾说:“教材是个例子。”而《大道之行也》这个例子既担负巩固文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培养学生树立美好社会理想的责任。

  二.说学情

  《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大部分的初二学生能借助古汉语字典和页下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大意。但目前仅有极少数同学能熟练运用文言文自主学习方法,加上本文所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所以还是有60%学生面对本文无从下手,有的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三.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情况我将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具体为以下三点:

  1、能习得文言文自主阅读的方法要领,粗知大意,在理解基础上熟背全文。

  2、能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能联系生活实际,反观当代社会,树立美好的社会构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要有的放矢地完成以上目标,还得明确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习得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粗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为:

  ①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当代的“大同”社会理想。

  五.说教学法

  明确教学重难点后,我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环境为教学资源,多媒体为辅助教具,以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为教法,发挥我的主导作用。同时遵循分层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抢答的方式进行质疑、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在一课时内我将循序渐进地实施以下教学过程:

  1、问题激趣(3分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非常关键,精彩的导入可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上课之初我将依次呈现“夜不闭户”(漫画)“天下无贼”(电影图片)的图片让学生猜成语,同时引导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无贼仅呈现了孔子‘大同’理想的一角,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进行全面了解”。采用这种形式导入可让学生在知与不知间产生矛盾,进而达到激趣的目的。随之自然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2、整体感知(15分钟)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对文本语言及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受,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对于本文,读一遍仅需1分钟,所以在本课堂中,我将采用录音范读、学生自读等多种形式,使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

  a、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粗知文章大意。在此,将主动权交予学生,引导他们推荐和质疑重点文言知识,扫清语言障碍。(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提问。可将学生所提的关键词有意识的分版块板书于黑板上,便于下一环节的归纳整理)

  b、在质疑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在此,对节奏的划分进行引导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对之前所提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整理,可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进行分类。(可通过学生提问,教师追问的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信息分类整理能力)

  c、在学生粗知大意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结构和内容。读后,要求学生划分文章层次、画出文章结构图。(一生展示于黑板,其余学生画于本子上)

  3、品读赏析(10分钟)

  此环节,重点品读赏析第二层。在此,我将播放电影新还珠格格中的《礼运大同篇》视频。于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欢快音乐和形象动画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下更快步入当时的语境,为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做铺垫。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学生根据文本概

  括出三个特征,能抓三个关键词。

  4、拓展延伸(7分钟)

  “大同”社会是孔子在战乱时期提出的理想社会,表面看起来那个社会似乎遥不可及、难以实现,在此播放相应的视频引导学生反观当代社会具有“大同”理想的方方面面。(在此播放的视频是与《大道之行也》课文内容相匹配的)

  5、当堂检测(5分钟)

  引入中考题,检测学生的文言运用能力。

  如果说练习、作业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将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除此之外,此次堂课的板书将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以学生的为主。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收录了四篇文言文和一篇诗歌,大多讲述了一种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

  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字词,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文章,能够结合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但常出现翻译不准确、文义理解偏差等问题。且学生存在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等问题。所以教学要在着力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多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篇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习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语文第四学段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教变成学。也按照新课标语文目标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来设计,结合合本单元学习要求,课文内容特点以及学情来设计)

  1、知识目标:

  A了解《礼记》以及“四书五经”等相关文学常识。

  B结合注释、工具书,积累本文重要字词。

  C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分层次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字音、句意,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尽快成诵。

  B结合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划出有疑问处,小组成员讨论,师生共同探究。

  C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分析题目“施行大道”,探究“大道”

  和“大同”的关系,理清全文脉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同社会的美好和古代先贤敢于追求理性的勇敢。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之重难点:

  重点:

  (1)分层次反复诵读,读中感知文意。

  (2)理清脉络,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难点:正确认识“大同”社会,结合历史现实资料,联系社会现象、自身经历,多角度评价,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情境教学法。

  五、说学习过程:

  (一)导入:初一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一篇文章叫《在山的那边》,还记得在山的那边的是什么吗?(明确:理想、目标)

  人需要理想,才能走的更远。同样,社会也需要理想,才能发展的更好。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去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们的社会理想。

  (用学习过的文章中对理想的阐述来导入,让学生由自身的理想联想社会理想,力求让消除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

  (二)朗读翻译感知:

  1、文学常识和解题:选自《礼记、礼运》。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板书)解题:大道之行也——施行大道

  提问:从题目看,你有什么疑问?

  (什么是大道、大同?大同社会是什么样的?怎样施行大道,实现大同?)

  2、分层次朗读知大意:

  学生自读提置疑、听读注音划节奏、同桌互读求读准、齐读出韵味。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且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而文言文学习中,朗读品味是重头戏,它能提升语感,也能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

  3、自主合作译全文:结合注释、工具书,翻译全文。不能翻译的,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掌握巩固文言文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疑中发现乐趣)

  4、整体感知理脉络:解答题目问题,分层、理清全文脉络:

  A、怎样施行大道,实现大同(实现大同社会根本条件)

  B、大同社会是什么样的(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C、用现实反面论述总结(施行大道,描绘蓝图)。

  (三)深入探究、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思想,学会多角度评价事物,发散思维,换位思考)

  1、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来源于何处?(PPT展示《礼记、礼运》的前部分段落)

  明确: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

  如若孔子生活在大唐盛世,他是否还会有这么迫切的愿望?我们来朗读课文第三层。(探究思想现实根源)

  总结:来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也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面写照。

  2、你怎样看待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

  A、从当时的角度:体现了古人大单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反面展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B、从历史角度: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PPT介绍孟子、陶渊明、康有为、孙中山);

  3、对于当经社会的启示:提问:现在的社会跟“大同社会”比起来,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你认为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亟待改进解决的?

  (PPT引入《唐太宗论止盗》)

  (以此树立学生公民意识,了解以民为本、构建和谐、关爱弱势群体等理念。)总结:树立理想、拥有责任感、正确的世界观。

  (这三个问题中,引用历史材料,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高度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历史观。结合当下社会现象,谈自己的社会理想,能够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结合自身成长,树立远大目标,学习古人积极乐观。)

  4、与本单元《桃花源记》作对比,两篇文章有何异同?(点拨:从课文内容、题材来看)

  (四)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板书设计:主板书:(明确文章结构)见PPT.副板书:

  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5

  一、说文本

  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文章紧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温故知新,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理解新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让人无限憧憬,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实它只不过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关爱。

  理清文章的思路对理解“大同”含义很关键,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个字。文短意丰,把人们追求和奋斗千百年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齐,适合朗读。

  二、说思路

  1、说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是能力目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是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2、说重难点: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通过知识的迁移来突破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理解。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3、说教法:

  一是朗读法。教师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是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学过程

  4、说学法

  一是指导朗读。

  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计划文本朗读10次。

  二是指导运用教材和工具书处理字词。即

  ①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③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⑥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三是指导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层次,即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四是指导理解什么是大同思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等问题。

  三、说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2、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5分钟)

  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读节奏。

  ⑴视频朗读,体会朗读停顿。

  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

  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

  ⑷学生朗读,试着背诵。

  二)读课文,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完成练习。

  三)读课文,理一理文章层次。(第一层:总领全文。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四)读课文,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钟)

  3、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钟)

  五)读课文,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5分钟)

  六)读课文,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3分钟)

  4、七读课文,体验反思,互动释疑。(7分钟)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5、总结存储,课外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怪哉》一文与课文比较阅读,期望借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不过这个环节我打算留给学生课外去落实。

  6、课堂小结。以此来激励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从军事的角度我认为: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课堂也是瞬息万变,因为是战争和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学情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前提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再好的教学案需要是实战检验才可以判定它的优劣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6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熟背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

  (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

  难点: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

  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自主学习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掌握好文本。对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有很大帮助

  小组合作讨论:对我们学校具体情况所设计的.。对古文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几个环节。

  1、导入(约分钟)

  以同学们熟悉的游戏《太平天国》,引说出中国在第2次鸦片战争后所出现过的所谓的“理想社会”,从而引出课文《大道之行也》。

  2、朗读感知。

  朗读:

  (1)影音范读,提起学生兴趣,听取正确的读音和断句。

  (2)齐读课文,掌握文意。

  (文言文的朗读十分重要,读通全文,才能为理解文意作好铺垫。)

  3、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1)简单提点文言文中的字词读音。(迅速带过)

  (2)抽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分别讲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3)同时,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更正讲解,运用多媒体显示每部分的相应图片,加深印象。

  (5)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进行巩固。

  (6)让学生自主起来,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

  3、句段赏析(约7分钟)

  (1)首先,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2)全班背诵全文。(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

  4、文章研读

  (1)讨论以下问题: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

  5、拓展

  抽学生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6、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约2分钟)

  (1)总结全文,提出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未来蓝图。

  (2)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全文。

  五、说板书设计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需要

  总括全文

  (在讲课的同时展示出来;概况在讲文意中展示,根本特征在课文研读时展示)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7

  一、 说授课班级:

  八年级(上)

  二、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习时间:

  十分钟

  六、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平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互相帮助的图片,就图片深入分析课文,扩大和补充课文。

  2、“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一幅婚嫁图片(新郎是残疾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与课文切合点——⑴女有归之喜;⑵废疾者,皆有所养。⑶壮有所用。(新郎身残志坚)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译文:(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劳动场面的画,引导学生回答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特征。

  (五)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同社会。尝试背诵课文。

  (六)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爱,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

  八、教学后记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习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8

  说学习目标:

  知识: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

  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

  说学习重点:

  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说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探究讨论,适度引导。

  说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点燃激情

  欣赏美好生活的画面,结合《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走进古人的理想境界,学习《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出示目标:

  知识: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

  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

  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3、指导朗读,熟悉内容

  (出示朗读提示)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疑难,结合注释,解决问题。

  关键字词:

  亲:以……为亲,动词。

  归:女子出嫁。

  谋:奸诈之心。

  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乱:造反。

  贼:害人

  (3)小组共同疏通文意。

  5、学生自读课文,围绕学习目标提出疑问。

  ①什么是大同社会?什么是大道?

  ②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

  ③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④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同桌讨论不懂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提交小组。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每个小组向老师提供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参考答案:

  1、大同即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安定和平幸福等

  3、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言之有理即可。

  四、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夺冠。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小组展示课文翻译,集体评议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畅所欲言:你渴望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在那样一个生活环境中你会怎么做?

  课堂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9

  说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说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说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说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

  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翻译并背诵课文;

  ⑵掌握相关文言词 。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 “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

  ⑵男有分,女有养;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11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孔子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及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

  说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说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与文中“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孔子所讲的大同社会”?

  说教具:

  小黑板

  说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回忆一下《桃花源记》一文是如何描写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学生说)是啊,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古代圣贤中不仅陶渊明有这样梦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的“大同”社会。(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大道之行也》教学实录

  一、用路不拾遗的故事导入,学生答成语

  还有一个成语:夜不闭户。两成语打一电影《天下无贼》,引出孔子“大同社会”。

  二、师范读,学生划重音停顿。

  投影:注意音义:

  1、先贤与能

  2、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幼有所长

  5、矜、寡、孤、独

  6、男有分

  7、货恶其弃于地也

  生读,师指导停顿重音。再齐读。

  三、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生读一句,全班翻译一句。师校正,生再读。

  四、大道、大同的意思理解

  哪些话概括“大道”?哪些话概括“大同”?请一女生大声朗读。

  生找句子。第一句话后三个小分句。最后一句前是“大同”,解释两词。学生试背。一总纲二总结。

  看中间部分具体内容。两句话。男女轮读。第一句人人受到关爱。学生试背此句。

  轮读男有分女有归。我们这社会超过这阶段,女孩子不仅只有归,也当有职业。

  再看最后一句。财货是大家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再读中间部分。

  五、延读再读全文,向往的语气。请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讲诚信

  3、没有战争,科技高度发展

  4、和谐社会

  5、保护环境

  6、人人平等

  7、尽职尽责

  8、没有穷富之分

  六、背诵全文先提示背,再齐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12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 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07-14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03-09

《等我也长了胡子》小学语文说课稿08-07

高二语文说课稿《寡人之于国也》12-09

感悟德国之行12-14

周家村之行08-21

重庆求职之行11-11

大道理句子03-05

李开复硅谷之行解析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