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时间:2023-01-03 15:41:57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通用1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通用19篇)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习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

  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

  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

  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3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 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 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 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 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 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 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 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 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 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 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 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 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 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 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习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 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 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 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 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 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 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 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 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 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 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 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 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 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 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 可以 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 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教师小结: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4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播放动画:摩擦3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播放动画:摩擦1,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来拿需要的材料。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播放动画:摩擦2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难点: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讨论法 、归纳法、实验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拿一根光滑的棒子,一端包有毛巾,一端保持光滑,请两个学生出来进行"拔河比赛"。理所当然的,拿着光滑一头的同学输了。这时引入摩擦力概念。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4分钟)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进而引出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从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和作用点去分析摩擦力,从摩擦力的大小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0分钟)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总结出一份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用大屏幕显示出来。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还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三个实验小组的代表上讲坛演示实验,并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老师把他们的实验记录表用实物投影投出来,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物理学中探究问题的规律:呈现问题→形成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观看动画实验,加深学生的记忆。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8分钟)

  老师由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如:我们体育训练时穿钉鞋等,引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其实,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同时我将播放有关增大减少摩擦的录像。

  4、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4分钟)

  5、并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5分钟)

  6、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四、板书设计: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没有相对运动时,但在接触面上也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摩擦叫滚动摩擦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表面的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和探究,归纳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的定义,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阻碍作用。

  (2)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阻碍作用的过程,领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探究阻碍作用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设计“探究影响阻碍作用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课本、自主设计的PPT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等。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棉布、木板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提前把两本书交叠在一起,找两个学生到台前来帮老师把重叠在一起的书分开。

  2、播放冰壶运动视频。

  3、提问为什么两本书不能分开呢?为什么冰壶运动员的鞋底要用不同的材料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两个学生到台前来,手握书脊,向后用力拉书,学生会发现拉不开书,激发学生兴趣。

  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会认为很容易就会把书分开,在看到书拉不开以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冰壶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知道运动员鞋底的材料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体会阻碍作用

  1、请同学们伸出你的一只手,按压在桌面上,前后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同学们,现在加大手对桌面的压力,再试一次,再次体会,有什么感受?

  3、现在,请同学们用手压着桌面向前,但是手相对于桌面静止,再次体会桌面对手有什么作用。

  4、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哪些场景存在这样类似的阻碍作用。

  5、我们发现这种阻碍作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同学们想一下,两个物体要满足什么条件才会有阻碍作用。

  桌面在阻碍着手的运动

  阻碍作用变大了

  桌面还是对手有一个阻碍作用

  洗碗、拖地、擦黑板、推桌子、洗脸、穿衣服、拔河、玩滑梯、搓澡

  (1)接触并挤压

  (2)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接触面粗糙

  动手操作,体验滑动时受到阻碍的情况,为认识阻碍作用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

  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阻碍作用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阻碍作用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1)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小实验,比如橡皮、一次性手套、铅笔、铅笔袋等;

  (2)还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板书猜想

  二、实验探究

  1、提供器材:

  A组: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毛巾、棉布。

  B组:粗糙程度不同的滑块、木板、弹簧测力计。

  我们猜想的因素有这么多,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什么实验研究方法?

  阻碍作用的大小用什么测量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出阻碍作用的大小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如何测量阻碍作用的大小?

  (2)物块要满足怎样的运动条件?

  (3)研究实验方案并设计表格

  把猜想分到不同的组,左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关系;右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的关系。

  我们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相互抵消,拉力和阻碍作用想要相等的话,物块需要做匀速运动。

  3、宣布开始实验

  指导某组学生采用固定木块的方法进行实验,并拍摄视频,传到大屏幕上。

  4、实验结束,找学生说实验结论

  板书: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5、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好多组的同学都遇到一个问题:不容易控制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做匀速运动,大家是不是都遇到这个问题了?怎么解决呢?

  既然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不容易控制,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

  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木块静止,合力为零,木块受到的阻碍作用和拉力相等,即便木板没有匀速运动,阻碍作用和拉力也相等。

  7、大家说这组的方案好不好?能够想到这个方案很棒,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哪些改进呢?

  8、同学们想一下,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有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为什么?

  既然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有误差,那我们要怎样放置呢

  9、展示改进的测量阻碍作用大小的教具。找同学上来帮助老师完成实验。

  学生提出猜想并说明依据

  猜想一: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二: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阻碍作用

  回答:控制变量法

  回答:弹簧测力计

  回答:不能

  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提出测量拉力的大小就可以求出阻碍作用,实验过程中要求匀速拉动木块。

  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

  不同接触面积

  弹簧测力计示数/N

  不加钩码

  加一个钩码

  加三个钩码

  平放

  侧放

  不同接触面

  弹簧测力计示数/N

  速度快

  速度慢

  木块

  砂纸毛面

  砂纸钩面

  学生回答: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和速度无关。

  回答,弹簧测力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由于自身重力的影响。

  回答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

  发散思维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锻炼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改进实验方案。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阻碍作用越大;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匀速拉动物块有难度,学生们都会遇到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这一问题,减小实验误差。

  探究阻碍作用的方向

  阻碍作用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组织学生按要求体验阻碍作用的方向

  (1)手按毛刷,让它在静止的木板上向右运动。

  (2)用手按住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左运动。

  (3)用手按住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右运动。

  教师巡视,用手机拍摄一组学生的数据,传到屏幕上。

  通过刚刚的体验,你们得出阻碍作用的方向是什么?找拍摄组的那组学生回答

  板书:阻碍作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可能会回答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体验,并填写表格

  牙刷底部弯曲方向

  受力方向

  牙刷运动方向

  牙刷相对木板运动方向

  回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在第二组实验中,毛刷没有动,但是它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毛刷受到的阻碍作用向左

  学生实验过程利用手机投屏到大屏幕上。

  毛刷的形变十分明显,通过实验,能够很直观的看出毛刷的受力方向,从而分析出阻碍作用的方向,结合毛刷和木板的运动情况,分析得出阻碍作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如何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

  1、是不是所有的阻碍作用都对我们有害呢?

  2、哪些阻碍作用对我们是有害的?

  3、能不能用刚刚探究出来的实验结论想出增减阻碍作用的方法?

  4、提问学生如果汽车雪地里打滑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5、播放视频片段:保安大叔用扫把解决汽车雪地里打滑。

  6、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减阻碍作用的实例呢?

  7、播放视频增减阻碍作用的视频

  8、找学生总结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

  列举有益阻碍作用的实例。

  擦黑板、自行车刹车、鞋底与地面的阻碍作用、橡皮擦与纸的阻碍作用、削铅笔时笔与刀片的阻碍作用、拧瓶盖手与瓶盖的阻碍作用。

  列举有害阻碍作用的实例。

  人拉物体时物体与地面的阻碍作用、机器零件之间的阻碍作用造成机器的损耗、粉笔与黑板的阻碍作用造成黑板的磨损、滑雪时滑雪板与雪面的阻碍作用。

  回答两种增大阻碍作用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两种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阻碍作用: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阻碍作用: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滚动代替滑动

  (4)接触面分离

  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

  课堂检测

  1、大屏幕展示自行车各部分名称,找出哪些部位存在阻碍作用,分出有益阻碍和有害阻碍,并回答是如何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阻碍作用会怎样,播放视频。

  3、我们可不可以给这个阻碍作用起一个名字,同学们有没有好的想法?

  我们就把这个阻碍作用称为摩擦力。

  细分三种摩擦力

  我们刚开始上课时两本书的书页之间的阻碍作用是什么摩擦?冰壶在运动的过程中受的摩擦是什么摩擦?

  利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轮胎和手把上刻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阻碍作用;

  (2)脚踏板凹凸不平,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阻碍作用;

  (3)在链条部位加润滑油,是通过使接触面分离,来减小阻碍作用;

  (4)刹车时用力捏闸,是增大压力来增大阻碍作用;

  (5)车轴处装有滚珠,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阻碍作用;

  (6)车轮做成圆形是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阻碍作用;

  书页之间是静摩擦力

  冰壶是滑动摩擦力

  当堂巩固

  课堂总结

  1、阻碍作用的方向

  2、阻碍作用的产生条件

  3、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

  师生互动。学生总结,教师整理归纳。

  课后作业

  1、观察家里面哪些地方有阻碍作用,是有益阻碍作用还是有害阻碍作用。

  2、利用网络,学习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并思考以下问题。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8

  1.说教材

  “研究摩擦力” 是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N和有关。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标: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3.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4。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6.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7。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9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②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教学方法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教具和媒体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0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

  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0;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5)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人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

  (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很难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学生举例,教师讲评)

  四、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可见,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

  五、总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1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2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3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习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下体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习。(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4

  教学理念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

  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实验。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器材

  教师用:筷子、玻璃杯、米、水、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自行车、多媒体电脑等。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提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你能给这个力取个名字吗?(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的概念

  做一做:参与实践,做各种摩擦动作,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学生有的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有的搓手,有的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

  学生讨论交流:“搓”也就是“摩擦”,由此得出“摩擦力”这一概念。

  老师演示:用小木块和小汽车分别演示摩擦,问:“这两种摩擦一样吗?你能给它们分别取个合适的名字吗?”(通过观察比较取名,学生知道了动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教学评析: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创设“摩擦生热——搓手”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摩擦力”做铺垫。请学生命名,让学生实践体会,巧妙地实现了由“给出书面知识”到“引发探究活动”的转轨。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支持吗?

  (在分组讨论后收集各组讨论的结果并作记录)

  甲组:推动粉笔盒比推动讲桌容易,猜想可能与质量有关;

  乙组: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丙组: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车,猜想可能与速度有关

  丁组:汽车轮胎做得比较宽,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大小有关

  戊组:……

  教学评析: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来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也要挖掘其合理因素并给以鼓励。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6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7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 (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8

  活动目标:

  让小朋友在活动小认识摩擦力.初步了解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

  培养小朋友对摩擦力的兴趣,发展动手能力。

  难点:

  操作技能的掌握。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积木、瓶子、笔、拔河绳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活动让小朋友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1)让小朋友用手搓桌面,用脚搓地面,然后说说感觉?(有一种力阻碍磨擦即摩擦力)

  (2)再让小朋友扫地,擦黑板,擦玻璃,了解扫帚与地面问、板擦与黑板间、布与玻璃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2.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辆同样的小汽车在相向斜画的积木上往下滑,其中两个斜面上分别铺有一块毛巾,一块手帕,让小朋友看看想想哪辆汽车走得最快,哪辆汽车走得最慢,说说为什么?(铺有毛巾的斜面上的汽车走的最慢,因为毛巾最粗糙摩擦力大。斜面上铺有手帕的汽车走得最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1)拧紧的瓶盖打不开怎么办?引导小朋友回忆用肥皂洗手滑溜的感觉.尝试用肥皂水把瓶子打开,因肥皂水可减少摩擦力。

  (2)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自行车链子转动不灵活怎么办?(给幼儿提供石蜡、柴油让小朋友尝试,用减少摩擦力来解决问题?)

  (3)你手中的钢笔怎样才不易被别人拔出?爬杆时怎样爬的快?(让小朋友亲自体验活动,从中得出答案:用力握紧(或夹紧、可以增大摩擦力):

  (4)在地板坎教室里走路易打滑怎么办?(穿上带花纹的鞋子,加大摩擦力)

  (5)下雨或下雪天在光滑的马路上行走,怎样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可以在路上放些木屑、煤灰和黄沙,加大摩擦力)

  活动延伸:

  把材料放入操作区便于小朋友继续操作活动:

  评量:

  下面的问题是问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为什么用力系鞋带?滑冰鞋上为什么装有铁轮子?

  活动结束:

  有些科学概念在活动中的出现,不是让小朋友掌握,而是便于老师理解指导,因小朋友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应在实验活动和游戏活动小渗透科学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小朋友的兴趣,懂得粗浅的道理。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 篇19

  一、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

  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2)科学知识方面:

  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抓住科学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法设计: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

  2.实践为主,多种学习方式综合,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据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又通过本单元前三课力学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学设计体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书本、塑料平板、弹簧测力计、小木块、洗洁精、玻璃烧杯、玻璃棒、圆木棍、水槽、抹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与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充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二)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时依照教学目标并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根据力运动的特点,通过操作演示和引用视频再现力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进行预测——实验研究——合作交流——生活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初中物理经典说课稿《摩擦力》】相关文章: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初中物理说课稿:《摩擦力》12-02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范文11-26

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11-07

高中物理说课稿《摩擦力》09-08

高中物理摩擦力的说课稿11-19

初中物理第一册《摩擦力》说课稿11-18

中学物理优秀说课稿《摩擦力》11-15

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模板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