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门缝看人的歇后语解释

时间:2023-07-19 16:46:51 樱樱 歇后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隔着门缝看人的歇后语解释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歇后语吧,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歇后语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隔着门缝看人的歇后语解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隔着门缝看人的歇后语解释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

  人们常说"隔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只有一种含义:小看人。

  “从门缝里看人”:这句俗话非常传神地刻画出被看者和看人者的形象来,挺耐人寻味。门缝很窄,“从门缝里看人”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其短,不知其长。这样看人,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往往把人看小了、看矮了、看瘪了、看走样了。

  有的人之所以爱“从门缝里看人”,一是心眼小,不容人。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别人的成绩充耳不闻,故意挑剔别人,贬损别人,说明自己的心胸狭窄。二是有私心,不服人。有些人喜欢贬人踩人,向人“泼脏水”,是为了抬高自己。三是有成见,不饶人。有些人喜欢对别人说三道四,横挑鼻子竖挑眼,是因为别人或许有意无意冒犯过他,便以怨相报,跟人家过不去。

  你在“门缝里”看人家,同时也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了自己矮小的、猥琐的、扭曲的投影,这个投影是很让人瞧不起的!

  拓展资料: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隔着门缝看人的歇后语解释】相关文章:

歇后语及解释08-25

简短的歇后语及解释03-23

大隔着怎么做1、隔着眼泪看世界,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哭泣;个性签名09-27

看人生的感悟心得04-06

看人生的感悟心得03-10

描写植物看人心的句子10-18

不要小看人经典句子11-22

换个角度看人生的励志名言08-22

关于不要小看人经典句子10-10

最新笑看人生的励志句子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