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1 09:01:40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9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9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

  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2

  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尤其适宜领导者修身养性,以感染团队,凝心聚力。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侮辱他。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尊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意。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创造应有的价值。

  尚客优集团总裁马英尧先生说过:在一个平庸的管理体系里,总经理好比是发动机,中层干部和员工几乎都是齿轮,都属于被动运转,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为更多的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员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让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让每一个成员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从而焕发工作激情,使得各层的骨干员工都能成为发动机,而不是齿轮,从而实现全员经营。

  或许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而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团队前进的风向标。因此,领导要主动放弃特权,杜绝“特例”,自觉执行规章,带头遵守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都被一种温暖、快乐、积极的情绪包围着,都有着一种阳光心态,这个组织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3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够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运,我甚至感觉自己的人生是从这时开始,这首先要感谢我的同事钟万书老师的介绍和重庆涌泉学院朱云秀校长的召集,让我有机会接触《致良知》的学习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砺前行,收获光明温暖的生活。

  阳明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他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所以当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迹政坛的坏人刘瑾后,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而受到攻击,身陷牢狱,最终又被贬贵州。贵州地处偏远,生活艰难,瘟疫肆虐,从中原流放到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艰难困苦中,阳明先生用内心的意志抵抗物质的贫瘠,用平静温厚之心对待凶险,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终龙场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阳明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收获。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转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会乖乖地跟在后面;苦恼之于人,像运动员握在手里的铅球,除非尽力抛出去,否则就是沉甸甸的负担。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经历捧在手里,势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间,生命也自然会绽放芳华。

  经历了8年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伤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后,我于这学期又被任命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组长、读书引导等数职,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门,万家灯火后回家,还要给在市里上高中的儿子陪读,一路的风尘奔波之苦对我本已千疮百孔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经想要放弃,可是最终我还是在坚持我能够坚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长们给了我巨大的温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书籍灼照良知,让读书引领成长,在应试的寒凉中坚守语文的快乐和诗意,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学会转变观念,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堂。

  感谢《致良知》,我今生最美的遇见!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一中人,只知道王阳明,但却没有真正了解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我深感惭愧,后来,在县委的要求下,大家都参与了《致良知》的学习,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并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幼儿园的集体学习。这段时间接受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经过几天持续地学习,这几天感受颇深。

  首先感受最深的是————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其次,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再者,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最后,通过学习,我想修好自我,发挥出达致良知的伟大力量,经营好家庭。我的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我们会走得更远。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5

  局里组织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经过近半年的认真学习,通过每周写心得、汇总学习感悟、集中学习分享等方式,使我对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较为系统、深刻的认识,感悟颇深。通过学习反思自己,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心态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认真思考下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做事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使我亲身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谢单位和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提升的机会。现将学习《答聂文蔚书(其一)》一文的学习感悟和大家进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先生口中的“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既是每个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圣人与常人无异,圣贤之所以成就伟大,是因为他们依良知而行。而我们多数人为什么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种私欲或其他消极的东西蒙蔽了,才会有人逆着良知做事,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企业都没有好处。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阳明先生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摒除一切私欲,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才能修得一颗至诚之心。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工作实践中,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工作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塑造人性的效果,你在工作中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要求去做事,不欺良知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真"修行"。所以,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待人接物有不妥之处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恩的心性,真诚待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努力工作。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内心开始安静下来,我将怀着一颗真诚、质朴、敬畏、感恩的心,沿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为焦作分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6

  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7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获人心,成就伟业。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8

  今天的课主要说了知行合一和中国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简单的统一,从最初的认识错知错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处最终的高度的用词没记住不够准确,大意就是大众公认的认可的一个好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逐步攀登的过程,刘老师的解释知和行原本就是统一的,我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没有对错之分,后来想想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去有些事不会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说的“不过脑子”看见产生的结果了才知道“哦!原来这样。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两种行为,我们需要通过参照”过来人或是公认“的标准来修正他们统一的一个过程。中国文化讲的不多,对于传统文化我个人除了书法其他不是很喜欢,我的认知里人类文明的演变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蜕变过程,所有不合时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满足需求的东西都会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实现穿越我想绝大数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这也说明潜意识里大家已公认现在或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金一南教授的《心胜》视频我看了好几遍,每一次看完都热血澎湃。尤其听到杨靖宇那句,“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朱德在南昌起义南下队伍全军覆没后,依靠心胜,保留住中国革命的火种,激励仅存的八百多人继续前进。最后百万雄狮渡江去,解放全中国。心胜不是唯心主义,心胜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我们由内而外焕发的生命力。

  1、战胜对手有两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3、历史因少数人的坚持而改变,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成为中流砥柱。

  4、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就能从困苦中走向胜利。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9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个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生活,我们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设我们的心灵品质,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实人心就像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本身是污浊的,那么任凭你怎么打扮镜子里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镜子本身是明亮的,那么镜子里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从“镜子”的本体上去修炼,把镜子上的灰尘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镜子不够明亮。学了致良知后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内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那么很多烦忧就不破而解,我们的幸福就随之而来,迎接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二、反省

  从北京学习回来后我的反省总是断断续续的,这次反省的能量场确实很大,一开始我就泪流满面,在反省中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伤感,有自闭症,做事不够坚持。以前总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自暴自弃,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够纯,自己的内心被乌云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没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时带着情绪做事。常常有人问我反省有效果吗?学致良知能让我赚钱吗?能解决我的生活问题吗?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与带给你的能量成正比。学致良知确实不能解决每个人的生活问题,但是每天我们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后我们会活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好的心态面对你的生活问题。有时身边的人总笑:“你立志成圣人你就能成为圣人吗?”。我想那些人理解错了,我们学的是圣贤文化,学的是圣人做人做事的那颗心,先生说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只因他们心中纯粹都是天理,没有丝毫人欲夹杂其中,就像纯金一样,金只要足色才叫纯,金子的份量有轻有重,但是他们的成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学习圣人把内心的私欲去掉,在陈九川和阳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说到这样一句话,九川说功夫很难,先生说常快活就是功夫,我们把反省的功夫练好,那么我们就会走向康庄大道。

  三、孝顺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觉得很孝顺,对自己的父母很不错,对父母的孝顺停留在物质层面,回家给父母拿点钱,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关心一下,逢年过节嘴上说是陪他们,其实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别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们吃顿饭都没有机会,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实版的“孝顺”。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孝顺要从心开始,养父母之心,去深入了解父母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和想法,我们要满足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们的晚年能够快乐幸福的度过,我们要用父母小时候养育我们的那颗父母心来对待我们日渐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师傅让我们牵手圣贤,接触并学习致良知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心灵品质,师傅给我们提供的一次次学习机会让我在学习和反省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那么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个“大我”才会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重见光明。

  感恩中快平台,让我们在青春岁月里留下奋斗的足迹,是这个平台让我们成长成熟,是平台给了我们点石成金的手,感恩平台像父母一样一直包容我们的过错,每次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是平台在背后给我们支撑,给我们改过的机会。

  感恩祖国,正是祖国的强大才给了我们一片祥和安宁的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安全的环境里能够安心地去实现我们的自身价值和抱负。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0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1

  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紧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实现真正明了,获得圆满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将和更多人一起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2

  1、知行合一,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但这个“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确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内心想的是另一种念头,那行为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个应该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戏、吸烟等等,一定是心里觉得这样让自己更好,才会一直去做。

  所以,正确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会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艺技术,其实是内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现。

  3、中庸是中华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顶天立地。

  4、中华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5、影响他人从提升自己开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谎言是缺乏智慧的处理方式,一个连善意的谎言都没有的人,是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让心平静,在纷杂事务中还能静心学习?还是需要通过学习,有了正知正念,就会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择。团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进步,就能提升整体的素质,就能解决学习与事务之间时间调配的问题。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3

  1、心胜,首先是在内心中战胜对手,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认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败的。很多时候在做某一些决定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胆怯的,起心动念的那一刻是拒绝的,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胆胆怯怯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的我无论是在做某一个决定或是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会战胜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即使最终的结果是错的也无怨无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了,我收获了,我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

  2、人的一生纵然漫长,你可能活到八十岁,一百岁,但回顾人生,真正决定命运的只有关键时刻的几次关键性选择。

  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多数人,只看到眼前的一切才会相信,这件事确实是真实的,这个人确实也是他所说的那样,而我们在没有看到这件事,这个人的时候,我们是不相信的,这就是常人的眼见为实。只有看见才相信。当我们看不见的时候,就认为它不是一个事实。即使事物会发展成事实,但因我们看不见而不相信。这说明很多人没有长远的眼光,而少数人只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远大的见解,所以他们才会比多数人看得远,走得远!?

  3、内心有一点光明,哪怕外面是暗夜,也是一片阳光;内心没有光明,哪怕外面艳阳高照,也会是一片黑暗。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当我们的内心觉得不好的时候,无论干什么事都觉得特别的不顺,就连呼吸的空气都和你作对,是因为我们看待事情没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内心是黑暗的,所以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但当我们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时候,就觉得一切都是好的,觉得自己好幸运,干什么都特别的顺利。所以光明来自内心,动力也是来自内心。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4

  阳明先生“岩中花树”的经典故事耐人寻味、历久弥新。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对话寓意很深。简单地讲,如同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处处有花树,只是缺少发现花树的心灵。

  价值观就是用来衡量人生和事业价值的标准。

  由于价值观不同,也就是价值衡量标准不同,同样一份工作,对不同的人,就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这就是阳明先生所阐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样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样的真理和价值。

  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单位中承担着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如果以有形价值为衡量标准,他就会觉得百无聊赖。但如果他志存高远,那么,扫地打水这些琐事都成为了磨炼自己的一个机会。

  因此,“价值观”决定一个人对工作的“价值感”。

  当你喜欢草,草就有了价值;当你喜欢花,花就有了价值。一个人喜欢清闲,“钱多事少离家近”就是价值。一个人立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996”就是价值。

  心灵品质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发现的价值就越大。

  对于士人,秉持脚踏实地忠于职责的价值观,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价值所在。

  对于能人,秉持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价值观,链接人心就是价值。

  对于君子,秉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利益人心就是价值。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的肤浅体会是:思考是一项高级的人类独有的意识活动。王阳明先生当年“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他“日夜端居澄默,沉思圣人处此,更何有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对“道”进行了思考,探究出了人类本质,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思考着的灵魂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王阳明先生动心忍性之余,不忘对人生的思考,最终参透出人生的真理,思考的力量蕴藏于我们头脑中,积累于我们日常生活实践。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向王阳明先生学习,思考属于每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时刻保持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勤于思考,勤于积累,达到致良知的人生境界。

  思考是一种意识活动,具有强烈指向性。思考的力量在于方向。作为教师思考的指向性在于日常教育教学,对教学方法的考察,教学内容的考量,教学结果反思等,需要教师予以思考。每一次思考都会产生一份力量,教师在把握思考的方向的同时,还要坚持好的思考价值取向,思考指向不同,得到的价值结果不同。因此,作为教师要定位好思考的价值取向。

  思考的力量在于信心。信心是指个体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力量的迸发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迷茫,彷徨,失落,对此,教师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当年王阳明先生那样,不经历一次人生的颠沛流离,疾痛惨怛,“龙场悟道”的历史典故可能就不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中。要相信每一段经历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每一次的“动心忍性”都是命运的嘉奖。

  因此,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相信思考的力量一定会在持续性积累的过程里得到迸发,从而达到思考的彼岸。有思考的人是丰富的,会思考的人更是幸福的,作为教师,“致良知”精神应成为工作的指导,更应成为个体人生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以思考之力量开启“致良知”之精神大门。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6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的肤浅体会是;王阳明先生在远谪贵州之时,“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阳明先生对诸生提出四点要求,即树立志向、勤于学习、善于改过和劝勉从善。阳明先生对诸生的教导里,将“立志”放在首位,他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对于那些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光的学生都缘于其没有树立好志向。因此,志向对于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及学习纪律性不强等问题,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应该是读书前的“立志”环节出了问题。对此,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要实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信念。从性质上,理想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从理想的内容上,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素质理想;从理想的奋斗时间的长短上,理想可以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理想信念,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又符合自身情况的实际。既要高屋建瓴,有方向性,又要贴地气,有操作性。

  因此,在教书育人上阳明先生已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当今时代更是呼唤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铭记“立志”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常立志。使学生在立志于不断实现志向的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提升,实现知行的合一。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7

  人生的重大秘密,到底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并非一张白纸!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们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欢读书学习,有的人生来就很勇敢,有的人从小就很胆小,有的人从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门且天生丽质;有人的“命”不够好,出身寒门且资质平平。

  每个人生而不同,我们要正视人生起点的天差地别。然而,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质。

  根据圣贤的教诲,如今我们明白,在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众,生而平等,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

  我们生命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底色的差别,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说是大海上的几个气泡。但相对于大海而言,这些差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大海般的宝藏,才是我们的生命本质。

  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这是人生重大的秘密,鲜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体证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无几!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建设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主宰行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础上,将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万倍。

  如果能够开发更多的心灵宝藏,每个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长!

  或许你已经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万亩良田有待开垦。或许你的事业还不尽如意,同样你的心中也有万亩良田值得开垦。

  圣贤为我们揭示的这个人生秘密,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如此充满希望!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8

  什么是小我?

  不爱祖国是小我。讲善意谎言是小我,表现自己是小我,好为人师是小我,胆小懦弱是小我,闻誉而喜是小我,闻毁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让人看不起的品质是小我等等。

  问问自己,以下这些“小我”,自己真的没有吗?

  不信圣贤、不孝父母、指责抱怨、投机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

  厌恶、嫉妒、攀援、说谎、贪污、贿赂……

  傲慢、恭维、懈怠、狡诈偷刻、忧患、郁闷、苦闷……

  “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就要从当下开始,下明心净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9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一点肤浅的体会,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效用,价值是客体满足人的属性,即个体对教育满足其需要的属性的评价。王阳明认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旧人和创造新人。

  据说王阳明曾用“脱衣”方式,感化了一个强盗头目,王阳明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王阳明没有直接审案,而是说“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当即便脱了外套,然后,王阳明又要他把内衣也脱了,最后,要求把内裤也脱了,强盗头目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此时,阳明先生因势利导,教导强盗头目,其内心羞耻感证明还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强盗头目,乖乖地认罪伏法。

  为此,教育正是将人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摆渡到“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致良知上。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平等”的形式,出现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具体说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力由教师方向学生方的转变,实现由“他教”向“自教”转变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学生“分数”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转变,真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教育结果上,要由“升学率决定绩效工资”向“毕业生、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综合评价”转变。

  因此,阳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致良知”思想对教育价值的探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将阳明思想同我们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指导,是阳明思想时代价值的体现,将阳明先生的思想精华发扬光大。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致良知》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致良知》读后感800字08-28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01-13

论“致良知”的儒家诠释学思想意义08-24

《致良知》读后感作文1000字08-10

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体会10-01

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体会(6篇)10-01

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体会6篇10-01

信念是心灵的良知11-12

《良知需要重建吗?-黄玉顺〈谈谈良知问题〉读后》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