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本人本学期担任四年级二班班主任,同时负责四年级的科学和五年级的微机课程。
一、德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来塑造自身形象。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政治理论,并运用于实践中。
二、勤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踏实工作、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与家长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每一个学生,并希望学生每一天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在课后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访工作。学生的每一点变化都应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做到眼尖,嘴勤和手勤,记录学生每一天的变化,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心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能
本学期,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探究,这样课堂才能实效、高效。其次,课后多与学生交流。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动态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成长离开不我们的细心耐心关注。应该不厌其烦的照顾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管是学习还是身心,都是一位班主任,必须关注的。
最后,教书育人,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对待学生,有时候像一位大姐姐,谈心开导学生:有时候就要有严师的形象。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爱其师信其道。学生尊重喜欢你,才会喜欢你的课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走进每一个学生最单纯最透明的心底。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教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要能在教学方面给学生"做出样子"、身体力行,并且要教出特色,教出成绩,用过硬的"教"撑起自己的腰杆。平时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品位,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做教师自我学习提高的楷模和教学教研上的先行者。
四、果
在期末考试中,本人辅导的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后进生的进步比较大。学生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独立的完成老师们安排的各项任务。优秀生能够在班集体中发挥重大作用,帮助同学,能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值得欣慰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一学期有进步。不求各个成绩优异,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已是最大的成长了。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345”的含义从狭义上的理解为;三个阶段;指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四个环节;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五课型;指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探究课;包括特殊课型,如英语课,音乐,体育,美术,微机课,还有如安全,环境,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地方课程。
“345”从广义上分析,(一)它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如新课程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符合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四)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五)变“勉强”教育,为主动学习,(六)更加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
正因如此,现在大家都在推行“345”课堂教学,但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教研员之间,对“345”含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出版的关于“345”解读方面的书,很多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如,有的把“三个阶段”理解为“三步骤”,不管什么课型,全部要按照课前延伸,课中探究,课后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再在课中探究部分渗透四个环节,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课的课型不同,特点不同,要有不同的流程,要灵活运用流程中的各环节,课堂是动态的`,你固定不变,势必把教师框在模式里面,课堂更加呆板,更加机械,我也多次讲过;“今天的教学,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当学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引领,不是老师设计好了,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围着教师转”;“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教到教材里面去。”;“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脖子上再长上老师的脑袋”,“老师要做一个赶海的人,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海洋,让孩子做大海中的一条小鱼,他要去寻找海洋中的微生物作为食物,使自己茁长成长,他要去迎击风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他要去躲避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学会生存;他要做大海上空中的一只海燕,搏击长空,自由在的翱翔蓝天。”等等。试想如果这样固定教学模式,我说的这些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完成?
另外,课前延伸是指什么?教学设计,老师侯课,课前预习,课前演讲,课前搜集资料,课前讨论,课前准备算不算课前?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是指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六个环节,如果说我们把课前延伸只看作是课前预习的话,杜郎口的预习课将怎没上?
再说课中探究环节,我想不管上什么课,都离不开探究,但不能把它作为步骤来死板硬套,要灵活运用,首先要弄清这个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现在许多老师的授课,总是把课中探究作为步骤再渗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我的理解是这四个环节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灵活运用,如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学(自学)-研(合作交流)-展(展示反馈)-教(精讲点拨)-达(当堂达成);复习课教学流程;知识梳理-反馈整合-巩固拓展,只需要这三个环节就够了,并不是说非要把这四个环节不管什么课都要按照步骤来授课,还有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操作课,不同特点的课等,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再例如说英语课作为特殊课型,它分语法课,词汇课,听说课,读写课,听说课的流程是;听后说-说后做-做后查-查后共享,我们能否把四个环节作为步骤必须渗透在课中探究这个阶段吗?如果说必须的话,那还研究不同的课型干什么?
什么是课后提升?只是课后吗?讲完课要求当堂生成算不算课后?课的结尾算不算课后?现在规范办学行为,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假如每门学科,都在所谓的课后布置提升的作业的话,学生的负担怎么减下来?还有四个环节中的第四个环节“巩固检测”,我就很不同意这个提法,这个提法说明这个人的观点还没有跳出那种“口耳相传”“手把手进行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原先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开始教师导入新课,最后进行达标检测,现在学习方式变了,有自主学习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精讲点拨部分,我们要求及时反馈,堂堂清,试想,自主学习环节后是否应有跟踪练习,合作探究环节后是否也应有一个检测练习,精讲完以后是否也应及时跟踪一个检测练习,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每个环节都要有巩固练习,问题是可以不可以?所以,我想应该把“巩固检测”改为“巩固拓展”。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所以我们是不是要正确,宽泛,灵活理解“课后提升”这个名词。
总之,“345”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总体构架,应正确进行阐释理解和运用,切不可死板硬套,我们要不断的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努力改变现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在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聚焦课堂教学》这一本书,现在我来谈一谈学习《聚焦课堂教学》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一是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二是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三是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感悟的因素,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正是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句话,强调过程就意味着:掌握知识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将生涩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
新课改学生有展示机会,师生学生互动明显增强。课改前,我们以讲为主,使用灌输法直是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不一定领情,老师累得要命,形成费力不讨好。我曾思考,如何改变目前面临的困惑。通过新课改的尝试,赋予了我比较全新的教学理念。只要把课程设计好,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探讨,效率会明显提高。当然,老师要一定把握好课堂的控制力,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从人生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处于初中段的学生(14岁到17岁左右年龄段)是愿意表现自我的,他们更需要的是言语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营造融洽和谐氛围,课改发生重大变化。在新课程下,学生也能掌握到一定的教学资源。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给学生讲上好品德课要树立积极参与的态度,这一点最重要。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动向。在互动中,学生讲到精彩的地方,要及时给予称赞。对于那些讲的不太好或不好的学生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也会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反映在课堂上,想法有错误有偏激,这就需要我们当教师的,对学生体现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同时,需要我们的老师在人格上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要理解、宽容,很难想象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够很好地互相合作。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不要居高临下。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教师同学交流。和学生的交流,自己感到有和朋友聊天的感觉。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肯定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灵感畅通地发挥出来,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也就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课堂发挥出来。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现代教师一定要抛弃过去传统的“师道尊严”(尤其针对课堂教学方面),要把自己与学生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灵感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平等参与互动的机会。这样,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愿意起来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也就能够轻松和谐。
学以致用突出特点,理论实践重在结合。我坚持搞时事演讲活动。鉴于现在每节课只有40分钟,我在每节课的开始1分钟,学生都要进行时事演讲。时事演讲依据学生通过杂志、报纸、电视等搜集到的内容,一般选自国内外有意义的大事,同时,也可以提前向学生布置与下节课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搜集,在下次上课时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如在《网络交往新空间》演讲时,学生讲了因为迷恋网络,初中生荒废学业故事和年轻人被不良网友设陷阱诈骗的故事,增强了说服力,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从选材到评价,教师一定要指导,正确导引学生的思路。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新改内容设计的初衷。
以往教学中,学生活动很少,互动更没有,有时只是让学生讨论一下,但基本是教师强灌式教学,有时也提些问题,学生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想一想,学生处于被动式学习。
在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大背景统一安排下,我根据政治课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小组间的互相检查。每节课前都拿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由组长对调互查,检查上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根据掌握程度给出一个分数,当场公布。掌握不好的小组要提出批评,由组长课后组织组员反思与改进。第二个模式是小组内的讨论合作。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间讨论的环节问题,这是一个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自尊自信得过程。通过兵教兵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行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很大,课上通过对一些活动题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让他们带着问题再去交流,有时候,会从学生身上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尽管他们的语言不是那么丰富,条理也不是那么清晰,但能超出老师的预期效果。
需要更彻底地转换教师的角度。通过教改,虽说尝试了一段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作了很多探索,但本人觉得,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老师对学生的控制力,这种或隐或现的传统思想仍然时而影响着我们当教师的,同时传统的“师道尊严”仍左右着我。有时候,仍情不自禁的出现大包大揽的现象,始终不敢放手让开,生怕学生做不好,做不到,尽管我每节课后总要反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过去“传授知识”“垄断和霸道”的现象。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己思想观念没有很好更新的结果,总是不相信别人(学生),最终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没有创新,不愿意创新,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发挥最大的主动性。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互动,锻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老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学育人。育人也是我们评价教学的主要指标。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这一观点。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文化成绩差一点不要紧,只要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一种进步,成绩好坏,一定要好好做人。但在考试升学是“指挥棒”的影响下,从我个人的影响来说,总是很难改变这一状况。
评估方法应该得到改革。目前,以分数为主的量化评估方式仍是现实,但重于学生个体评价和课堂评价上下功夫,时间长了,又会导致学生带有功利主义的错误趋向,甚至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苗头。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上学期我们在一个中学听了一节展示课,课上老师的评价之一就是要给学生买笔记本。在评课的时候,有的老师就问,给学生买笔记本是谁买?这位老师说是自己掏钱,在肯定了这位老师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之后,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就提出来这样做也不对,因为教育以育人为目的,既然是育人,就不能单纯以物质奖励为主,更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谁而学,怎样学,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会达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这位老师的这一看法,得到了所有评课老师的认可。但与会老师都对现在我们面临的这一困惑感到无奈。我也是深有同感,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长效激发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改要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并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这也是课改的一个难点。
设计导语和过渡语比较困难。政治课是让学生明理的,而每一课的知识点又比较多,如何做到上下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能在上一个情境中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挑战,不能让学生接受起来感到生硬,这才是让学生接受政治知识的目的。
小组合作是好事,但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合而不作”、“作而不合”。要不就是光听别人的,自己主动不参与,只是假装在小组内合作,什么都不做,别人说啥他就是啥。另一种就是他也在作,只是自己独立做,不去与别人合作,我行我素,这一点我感到有些困惑。
人与人需要理解和沟通,师生之间更需要沟通。在校园中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但难以提高教学成绩,还有可能使师生关系走向对抗。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说轻了不管用,他不当回事,无所谓的样子。说重了又说伤害了自尊心,弄不好会走向极端。给弄出个惊天动地来让我们难堪,这就需要管理的艺术和技巧,这一点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力求提高自己,但鉴于我能力所限,实在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希望同仁,通过此博客网的评论和留言能给与指导,谢谢。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问题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五环指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在解决问题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问题引导教学法不断实践与探索,现在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后教师及时进行检查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教师提出引领全文的大问题,学生在大问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环节,教师必须科学、精心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注意有效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课堂。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根据“问题引导教学法”我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乡下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初步感知后,要引导他们自读自悟,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也可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乡村风景的美丽。
在这一环节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自学时间和讨论交流时间,使学生真正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真正做到角色的转变,把学生的学习权还给他们。还是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这一环节让学生围绕“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这一问题展开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乡村风景的美丽。此外,本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教学时要重视朗读,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就是在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后的一个总结。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仔细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独特、迷人的风景?”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抓住了和农人关系最密切的普通的事物,仔细观察,采用对比拟人的手法。这样就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一个巩固,也是对目标的一个检验,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如《乡下人家》一课,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然后抄写、背诵下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要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让他们的问题延伸到生活中。还拿《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学生有了积累,又学会了方法,顺理成章的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知道的乡下人家的风景也做到了读写迁移,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学以致用。
“问题引导教学法”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尝到了甜头,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这也为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6
今天,听了居文进老师主讲的“强化六认真规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专题讲座,使我对教学“六认真”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居老师说“教学六认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前提。的确,“六认真”既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的标准,也是反映一个教师工作热忱和态度的风向标。我们只有做好六认真工作,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要做到并做好这几个“认真”,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非得投入十二分的热心、爱心、专心、耐心、决心才行。下面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设计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达到有效训练,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首先,教师布置作业要有讲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可以分层次,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也能满足优等生的学习欲望。我们要控制作业的总量,提升作业的质量,拓展作业的形式,统一作业的.批改,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批改作业首先要做到及时、认真、细致。及时认真细致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同时更能及早地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反思,及时改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再次,教师批改作业后除了给学生打等第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上不同的激励性的评语,以此给学生指出不足,或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学习。同时教师工整地批改也能给学生起学习示范作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重视对口头、思考、调查、观察等作业的设计,以及对这些作业的检查与评价,并及时地反馈。设计综合性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应该说,看似普通的“教学六认真”其实不普通,这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脚踏实地,努力将“六认真”工作做得更好。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7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中小学音乐的课程改革已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必修课,新课程实施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已经转变成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全面和谐发展、创新、自主、合作的音乐教学模式,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营造和谐有效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和谐课堂的导航
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一节成功的音乐课的功夫在课外,只有备好课,掌握一节课的框架,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更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课堂的导航,引导着学生在课堂中遨游音乐知识的海洋。音乐新标准要求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健全。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上要紧紧围绕音乐新标准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使课堂达到一定的效果
二、善于创设课堂情境是实现有效和谐课堂的关键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情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学好知识的愿望。”
那么我们在音乐课中该怎么创设音乐课堂情境呢?音乐课中创设情境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学习效果则不言而喻了。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和形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情境的创设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使师生在课堂中能够和谐的.发展,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除了要备好课,还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搞清楚学生想什么,愿意做什么?所以,积极创设处合适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所陶冶,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积极地心理参与各种音乐学习,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做好教学反思,从反思中反思有效教学
细节决定的教学成败,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成功的教学细节,也有失败的教学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和自己预设的教学是否达到和谐了呢?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在上课中时常会流露处出不同的信息和课后学生的反应。这时候,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搜集学生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果教师不进行记录和反思,那么所有的教学细节和学生反馈出来的细节都将了无踪影,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后反思,努力提升自己,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相信只有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我们的教学过程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发展上下工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8
这次有机会参加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研修,此次培训中共有赵志毅、朱仁宝、朱永春、高峰等几位老师从不同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听了后感觉受益匪浅。
经过4天的培训,结合我校的德育工作理念,总结几点我的个人体会:
一、德育工作不仅要动员全员育人,更要让学生自管自育
自管自育,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简称。在全员育人方面,我校已经在上学期予以实践并初见成效。听了朱老师的讲座,我意识到,全员育人是手段,自管自育才是我们教育所应呈现出的结果和状态。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要放手学生不予管理,需要我们教师引导、管理为前提。
其实,这一观点也与魏书生先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三年级已经建立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管理机制,让每个学生承担一份职责。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管理班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自我发展,教育才达到真正的实效。教师也会少一份负担,多一份快乐与轻松。
所以,如何具体地达到自管自育的状态,是我接下来应该静心思考的问题。
二、做一个坚持型的教育工作者
前些天与校长谈话的时候谈到“坚持”这个话题,昨天的培训中再一次学习到关于“坚持”的理念。
学习是一个过程,每一项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坚持型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滞后性也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过程坚持地好,若干年后学生的知识层面,能力方面体现得更为凸显。从一件小事坚持,不轻看一件小事,把小事坚持做,会有大的、意想不到的影响。
拿数学教学来讲,计算能力就是一项持之以恒需要锻炼的能力,急不得,躁不得,点滴积累,质在飞跃。
三、学着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教育教学
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生命,生命的活力来在于心灵的活力。如何让生命的活力绽放的更为精彩,“以人为本”是基础。
许多教师对自己的问题学生非常头疼。其实,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藏这一个心理冲突问题。一个想成功的教师不应该忽视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而抓住了这样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他,我相信每个孩子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做一个好孩子的。
教育本身就应该体现出人性的关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成长,只求知识的灌输是违背教育的本质的。所以,学着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进行教育教学是必然的了。
德育,是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人类个体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失的方面。最后,借用朱老师的那句话,我们的德育应该“克服功利,走向人本”。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9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在这短短的两天内, 我观摩了8位优秀老师的示范课,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教学经验。8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不同的设计思路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清晰的思路和灵活的'教法,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技巧。同时他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理解和掌握教材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分数》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是非常到位的,结合图片和练习,引导学生一遍遍说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将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根本上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同时,在做题过程中,他不断提问“为什么它们都是四分之一”,“为什么每一份表示的分数不一样”等,引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一节课下来,教学重难点都被学生内化吸收,效果显著。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杜海良老师在讲《体积和容积》时,先是往空杯子倒水,让学生体验空间,为学生正确认识“体积”奠定了基础,再让学生摸一摸桌肚,进一步对空间增加感性认识,最后往水里丢石子,通过“溢出的水多说明什么”概括出体积概念。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最后验证,逐渐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听了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难点,选准切入点和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上好一节课。
二、教师要学会思考
顾志能老师指出,数学知识,往往就是一种规定,思考规定背后的道理,那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一个有追求,爱钻研,会思考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继续好好研究教材,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7月4日上午,学校组织我校青年教学参加了“新技术、新媒体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学习,收获颇多。
作为教师,作为面临素质教育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今天的教师,掌握多媒体新技术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将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走上现代化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走上自主性、主动性。
新技术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新技术媒体。新媒体,新科技它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教师的筛选、组合,可以形成优秀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从数学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内部学习动力,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合作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在交流、应用数量、改进数学学习及问题解决等关键性能力的发展。
而这种心得教育手段能更加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面对知识裂变的今天,学生学习知识的`多面性、广泛性、自主性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产生,所以对网络技术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势在必行,更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此次学习,深知创新课堂即新媒体新技术教师发展论坛,围绕信息时代学习与教学方式变革,探讨交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通过微信互动、爱学爱课平台进行互动,不仅老师而且学生都受益颇多。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通过学习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认真思考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文中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同时也感觉到队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有多了新得机遇和挑战,我对此有几点体会。
一、对新的学校教育结构的理解
从“课堂教学”到“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结构的根本转变。
(一)、课堂教学结构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教学媒体要由原来的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
(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四)、从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出发,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几点理解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使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情感成为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知识更全年面,教学技能更高,视野更广阔,挑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教师更多的角色是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师能将信息技术很自然融入课堂,让知识和信息技术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切入点找好,毕竟信息技术是要服务于课堂教学,更准确的说是服务于学生,什么时候应用,什么时候合理、合法利用信息技术融入师生探索之中,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课堂潜能和创造力,这必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条重要出路。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课堂教育的一场变革,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改革对于我们来说,义不容辞,责任重大,尽管改革的路途肯定是既充满挑战又艰巨,到底要如何走?怎样走?都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但我想高峰永远留给那些不断攀登的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让我的课堂放飞孩子们多彩梦想,这便是我的教育梦。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今年暑假8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受益匪浅。73岁高龄的朱玉民教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精彩的报告更是迎来台下学员一阵阵掌声,朱玉民教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朱教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乡愁》和《斑羚飞渡》。《乡愁》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斑羚飞渡》使原本抽象的飞渡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嘉宾们个个身着华丽礼服,或杯光酒影,或优雅曼舞,或热情交谈……”这是高一(5)班xx同学在欣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一部分后所描述的画面,很形象、很贴切。一个平行班的学生能这样形象表述自己对深层作品的的了解,相当不错。而这不是个别现象,整个高一年级的学生对我曾经认为是较难的乐曲,学生都能有较高程度的欣赏理解。真是成绩喜人,令自己上课也很舒心。而这一切的转变只是我对自己和学生的态度有了新的.要求。
我这里所说的态度转变不是指上课时教师的语言方式、肢体方式,眼神方式的转变,这些“亲民”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我的教学着意点。我今天要说的“态度”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控态度和对学生学习要求的态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的深度。
曾几何时,“学生兴趣不浓,基础不扎实”成了很多老师降低教学要求的理由,这一认识直接导致我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每况愈下。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作为音乐课,似乎更没有必要太认真。 “音乐课还要备课吗?”因为总有教师会这样问我。课肯定是要备的,只是在以往的教材筛选上我总认为学生接受不了这样深度的作品,而换成较为熟悉一些,易懂一点的作品来代替。同时也减少了自己对乐曲的琢磨,减少对重难点的研究。(因为教材一直在换,很多乐曲自己也很陌生,再加上教学条件不够)。而今年因为有学校教研工作为契机,我在态度上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一、教师的转变
首先要深研教材。由于本学期课安排很集中,时间很充裕,我总是用半天的时间来研究教材和教参,把本科内容的重难点了解透,然后能听五遍以上乐曲,再来琢磨怎样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然后认真备课:我总是花半天的时间写教案,从导入的设计,到内容的编排,启发提问设置,都精心准备。最后制作课件:以教案为蓝本,上网寻找视频资料和相关图片,尽量让课件做到好看易懂。
二、对学生学习要求态度的转变
我不再以学生“基础差”为理由,降低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程度的要求。因为有了之前教师备课的付出,有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掌握,有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要求不自觉也就随着提高了:要求能对乐曲进行分段,对主旋律能哼唱,对乐曲进行联想等,这些要求慢慢让大部分学生适应了;我对一些后进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玩手机,不能睡觉,否则被点名的留下扫地。这部分学生散漫行为也慢慢有所收敛。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课堂呈现了良好的转机:课堂纪律越来越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慢慢变强了,参与的学生愈来愈多了,联想也逐步丰富了。学生能在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中体验到耶稣的受难经过;能在《c小调练习曲》中领略出肖邦的爱国情怀;能在《命运交响曲中》感受贝多芬的不屈精神;在《爱之梦》中体验李斯特的梦幻与诗意……
音乐课有很多课型,现在西方音乐的学习欣赏课我基本上已建立了一定模式,其它课型我也将慢慢去完善。因为有了这种态度的转变,才能使我校学生艺术学习更有深度。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有深度有内涵的句子教学10-21
深度毕业感言08-31
浅析深度营销03-30
很有深度的经典句子12-08
有深度的句子10-23
有深度的经典的说说03-25
有深度的经典说说03-25
深度的电影语录11-04
富有深度的句子12-14
很有深度的句子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