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都爱面子?

时间:2020-09-29 13:00:35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为什么国人都爱面子?

  人要脸树要皮,面子一直是大家偏爱的。特别是在中国人心里,面子与命同重要。为什么这样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解释的吧!

  因为攀关系,所以要面子

  “面子”的原意为物体的正面、表面、外表等,后引申为脸面,通常被理解为名誉、声誉、威望、商誉、信誉等。中国人的面子和几千年来重乡土和血缘的情结有关。

  国人看重关系,到哪儿都要找老乡、拉关系。而要拉近彼此的关系,就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地位、有威望,是值得交往的。而这种地位和威望的体现,总的来说就是“面子”。反过来,一个人面子有多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有多大面子,就有多高的地位。因此,几千年来,面子已经成为中国人人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了中国人一生不断追求的“精神满足”。

  面子不仅能满足内心的虚荣,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资源少,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除了靠本事,有关系也很重要。如魏晋时期的“举孝廉”制度,虽是推选,但若没有同乡在朝中“给点面子”推举一下,德才兼备者就没了出头之日。到了现代,由于资源短缺和人口膨胀,看病、上学、找工作,都要拼关系。这时要想脱颖而出,没有几分“薄面”恐怕是难以立足的。

  爱面子,就不讲规则

  在“重人情,轻规则”的社会里,爱面子其实就是不讲规则。“给点面子,就这样吧。”很多人就是靠着自己这张“脸”,搞定了不少在别人看来十分棘手的事。假如在衡量标准时,人人都看面子,而不是规矩,就容易造成同一件事的结果因人而异,真正遵守规则的人就会吃亏。长此以往,谁还会守规矩?

  太爱面子,对自己也是一种负担,而且并没有为自己增添内涵。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只有不断地拉关系、攀亲戚才行。于是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这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只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越发不快乐。

  其实,人人都可以适度的好面子,这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过于爱面子那就非常错误了。就像人们使用某一种出行工具的时候,非要讲究什么进口大牌,认为使用国产品牌就没有任何面子。其实,都是出行用到的工具,例如汽车等,都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还有什么面子不面子之说呢?

  相关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人为何都爱面子?

  中国传统上自来是一个高语境的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同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彼此的行为方式了如指掌,熟悉到可以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沉默来交流,而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但或许也正因此,任何微妙委婉的表示,都可能被对方过度解释。

  不知道西方人是否如此,但我常常发现,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常采取一种有罪推定的态度,他们极其在意交往中的细节,且倾向于把一切无意的`都看作是有意的,或说不区分有意和无意,无意的冒犯便常被看作是故意为之的恶意,而他们自己也深受这种心态的折磨。我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个远房姑妈和他父亲打招呼,他父亲没听见,结果竟因此结下了几十年的仇恨。这种心理虽然在上一辈中更多见,但在年轻人也不罕见,尤其是恋人之间,这大概正是因为恋人间彼此尤为亲密,在这种高语境互动之中遂易于将对方的任何微小举动视为有意为之的强烈信号。

  人们之所以对认错人这样的“小事”做出极其激烈的反应,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有损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而那就绝不是小事了。别人的一个眼神或无意的忽视,便可能使人感觉“你瞧不起我”。看似奇怪的是,这种狂暴的防御性攻击,往往却出自受害者的心态,一个敏感、自卑的人,释放攻击时常常极其强烈,因为他们把攻击仅仅看作是适度的自我防御。在耻感文化或面子文化中,人们在交际中往往都要小心翼翼,可别什么地方不注意,就惹人不快,或被人看作是“不把人放眼里”。就算你内心对这些不以为然,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毕竟也不愿无意中与人结仇。

  不妨深思一下中国著名的“面子文化”:面子不仅是一种自尊意识,它还包含着社会名誉、社会地位,对中国人来说,这体现着人格价值,丧失面子首先激发的是强烈的耻辱感。如吴飞在《浮生取义》一书中所说的,“可以说,只要人处在与别人的交往之中,就存在面子的问题;而面子也只有在于别人交往的时候才有意义”,羞耻和“没面子”,说到底都是对他人行为的反应,只不过在极敏感的人看来,很多未说出口的微妙之举便已足够感觉受辱。

  “面子”本身就和熟人社会的人际网络分不开,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中说过,“一个人雇人去干那些传统上是无偿帮忙的活儿是很尴尬的,因为那是在向世人表明,他在村里没有面子,他的关系几近于零。”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的“面子”和“关系”,本身和农业社会时代密切而频繁的人际互动有关,而这些又内嵌在整体的差序格局之中。值得补充的是,面向陌生人的面子和熟人的面子,是颇为不同的。一位老人去北京儿子家的四合院,还像在农村时一样,见到掉地下的树枝就捡起来,儿子笑话:“别这么丢人了。树枝值几个钱?”他原本就住得有几分不自在,听了这话,竟因此上吊自杀了。但这句话如果是陌生的路人来说,老人恐怕也未必有这么大的反应。

  耻感文化并不只是东亚所有,希腊学专家E.R.Dodds在1949年所著的《希腊人与非理性》一书中便已提出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属于耻感文化,更不必说整个中东、近东地区至今如此,在那里,最好不要当众批评。但不可否认,这在中国文化中尤为根深蒂固。“面子”固然成就人格价值,但害怕丢面子、对他人的行为(尤其是批评)反应激烈,睚眦必报,乃至因而结仇,这不能不说是威权性格的体现。殷海光曾说“中国文化分子多带权威性格”,便是因为发现很多人在学术讨论中常常下意识地将他人无恶意的批评看作是有意针对自己的攻击。毫无疑问,如果在公共讨论中,时刻都要小心翼翼地注意对方的感受,那大概也就很难作出严肃的批评,而只能说些片儿汤话走过场。

【为什么国人都爱面子?】相关文章:

职场励志:德国人为什么能多赚钱01-20

只有拉下面子才能创业成功09-27

为啥聪明老板都爱自己的“前任下属”?10-08

翻译官都爱看的英语文章09-12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的文化论文09-26

人人都爱经济学读后感2000字08-02

5种让你很没面子的化妆习惯11-10

《怎样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读后感12-22

“班级是我家,人人都爱她”主题班会设计方案12-13

在日本留学中国人的本性国人要团结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