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们认可的教养方式
现代教养小孩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要面对,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心理教养方式呢?下面心理学家们认可的教养方式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孩子怕你,问题到底出在哪?》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孩子在家里得有个怕的人。意思大概是说,如果没有人管得住孩子,如果不能够给孩子某个威慑或者顾忌,孩子就会变得无法无天、毫无规矩。
所以,家人都会有意识地塑造出这样一个严厉的爸爸或妈妈的形象,美其名曰“树立权威”。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说:“再不听话,你爸爸来了啊!”“你又……,告诉你妈妈啊!看她不收拾你!”孩子便会因为畏惧的心理变得“乖”起来。
可是,如果是用让孩子“害怕”来制约,可能这更能让父母因为可以把控而感到踏实和放心,但可曾想过它的代价是什么?
如果你让孩子因为害怕你而屈从你、讨好你,等于大声对孩子喊:你不重要!
父母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制定明确的、孩子能遵守的规则,而不是依靠让孩子焦虑和紧张的“害怕”情绪。
爸爸常常被塑造成“威严”的管教者。
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
要求性指的是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
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首先,真正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跟绝大多数中国父母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权威不是板着脸,更不是吓唬孩子。而是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
与此同时,父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而专制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说一不二。孩子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有较好表现,比较听话、守纪律。
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
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很关心,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高压政策”下的孩子虽然听话,但易焦虑、退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好的家庭教养方式,首先一定是基于爱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只有先建立好爱的回应,孩子才能有稳定的安全感,才能因为爱而顾及父母的感受和要求。
而所谓“权威”的部分,就是父母应当给孩子建立明确、适当的规矩,建立好边界。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约束,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引导。
孩子相对于父母,总是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依赖父母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滋养成长。如果孩子怕你,那么他一定很难和你真的亲近,因为亲近需要安全、放松和敞开,而他怕你必然就担心和紧张。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是家庭内部的“东风压倒西风”的斗争,而是彼此平等、尊重的共同体。
权威型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❶ 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育儿即育己,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呢?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就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
❷ 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家庭教养不是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只有明确了规则,孩子才能清晰地知道边界在哪里,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❸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❹ 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其实,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定之规,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
【心理学家们认可的教养方式】相关文章:
教养的名言警句 关于教养的金句11-23
教养的名人名言10-30
很有教养的英语口语07-26
BEC证书的认可度08-18
得到企业hr的认可的方法06-19
2016年自主招生认可的竞赛10-02
国家认可的网络教育试点高校09-01
12个全球认可的Linux 认证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