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时间:2020-10-21 11:56:39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高三地理的复习正进入基础知识的扎实、准确、熟练阶段,其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占有重要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欢迎大家阅览与学习!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一】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

  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

  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

  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

  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

  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

  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

  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

  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

  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

  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

  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 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

  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二】

  1.运用地图,建立空间概念,学会空间定位

  区域空间定位的一般方法如下:

  ①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在识记时将轮廓赋予某种熟悉的形象,如黑龙江似天鹅、湖北似警察大盖帽、意大利似长筒靴等。

  ②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如美国本土主体经纬度为西经75°至西经12°、北纬3°至北纬49°,西邻太平洋,东邻大西洋。

  ③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如某区域标有鲁尔河及埃森等,则该区域有可能是鲁尔工业区。注意构建中国和世界的“心理地图”;加强对重要国家、特征区域和重要地理事物的心理记忆。

  2.运用综合的方法,归纳区域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水系、植被、土壤等方面归纳概括;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工农业、交通通信、城市等方面归纳概括。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

  3.运用分析的方法,理解特征的成因

  由于组成某区域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分析区域特征时,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如气候特点成因、地貌特点成因、水文特征成因、土壤生物及自然带分布成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成因等。

  4.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差异

  比较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首先要考虑比较标准的确认—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比较要素。其次选择比较的方法—横比或纵比,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比较。

  5.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区域人类活动

  实施区域人类活动的评价需要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征两个方面,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区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二重性”—利弊共存,对区域人类活动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对区域的综合评价也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过程。如过去把“北大荒”开垦为“北大仓”,如今把一部分地势低洼的农田转变为生态湿地。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旋律方法习得英语研究述略论文09-06

习实自我鉴定12-17

形体练习和习舞体会10-17

教 育 实 习 心 得01-25

高中政治互动式习课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论文08-17

习舞怎么舒缓肩颈酸痛09-25

高中各科复习方法10-02

新百家姓习姓12-17

习网2017全国安全知识竞赛06-29

2017习网全国安全知识竞赛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