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习方法

时间:2020-11-14 17:37:26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中学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要提高成绩却又无从下手,或者努力了很久却看不到回报就开始质疑自己。如果你也有这种问题的话,那就看看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详细剖析学生没有学好的原因,看懂了一定能帮到你!

中学学习方法

  1.懂

  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首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没弄明白它其中的道理之前,不应该盲目地行动。学习也不例外。

  在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是通过听老师讲解和阅读教科书,弄懂每一章节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公式究竟是什么意思;

  以前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怎样演化而来的?而不应死记硬背地只是记住。

  记住肯定是必要的,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如果连什么意思都弄不明白,那么如何谈得上灵活应用?就是记住的东西也是死的,也会很快忘记。

  2.会

  懂了不就是会了吗?不!

  学生上课听老师讲解听懂了,阅读教科书读懂了,只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者只是表面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若要自己独立再重复一遍,就不一定能做得出来。只有认真做一下课后的练习,反复体会,才能逐步明白而达到会。

  就拿学游泳来说,要先听教练讲解游泳的动作要领。懂了吗?懂了。会了吗?下到水中试一试,发现还不会。再去琢磨体会动作的每一个要领,再反复练习,必要时请教练为你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再反复练习,终于你可以在水中漂起来了,或按照要领做了几个比较规范的动作,这时才可以说你学会了,而且还只是初步的会。

  这时,你再去体会游泳的动作要领,就会发现这时的“懂”已经比一开始进了一大步。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学习中的“懂”和“会”也是有层次的。简单的听懂了、学会了,遇到复杂的就又不懂、又不会了。

  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浅懂”到“深懂”,从“半会”到“全会”,从“假会”到“真会”。

  我们许多同学学习之所以费力,成绩上不去,主要是一开始对概念的理解不重视,课后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做作业,而不是从认识事物的角度去琢磨其概念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满足于一知半解,完成作业即完事大吉,于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就感到越来越吃力。

  还有,许多学生常常满足于听懂了,看懂了,很少再动手去做几遍,不注意课后的练习,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逃避不做,日积月累,问题逐渐增多,等想学了,才发现为时已晚,学不会了。

  所以我常常建议学生们在做作业之前:

  要把教科书先看一遍,复习一下每一章节的概念;

  把例题多做几遍,一边做一边琢磨解题的每一步骤都用了哪些概念,用了什么定理和公式;

  解题的思路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做起作业来,速度也会快许多,甚至于所用时间的总和,比不看书,不做例题,直接做作业的时间还要少。

  所以,在做题之前一定要先弄懂概念,而懂了之后若不马上动手做一做,就仍然还是不会。如此这般,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当然就会越来越困难。

  3.熟

  要考一个好的成绩,只是懂了、会了还不够,还要熟练才行。

  我们常常听到许多学生说:

  “考试的题目都会做,就是时间不够,只要再给我一点儿时间,哪怕五分钟,我就全做出来了。”

  “那道题目明明在考试前做练习时都做过了,而且就是一本书上的例题,甚至在第几页我都知道,可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做,你说气人不气人”。

  相信这类事情许多同学都遇到过,原因就是在于不熟练。做题的熟练程度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熟能生巧嘛。

  对于有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步骤要多背几遍,典型的例题要多做几遍为好。

  4.广

  所谓“广”,就是要开阔眼界。通过加大习题量和阅读不同版本的参考书,来达到熟悉各种题型和思维方式的目的。

  若想考一个好分数,只完成课后的作业是不够的,还要多做练习。只有通过加大练习量,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我们常常发现,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会做,可上了考场才傻眼了,有的题目特别难,有的干脆就没见过,根本无从下手。

  这说明我们平时的练习量不够,与我们见的题型太少有关。俗话说见多识广。如果上了考场,发现题目都是做过的,最起码是以前见过的,心里肯定立刻就会少了几分紧张。

  加大练习量,并不是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的必要步骤

  要想加大练习量,先要做到“懂”、“会”、“熟”,即要先做到概念清晰,解题步骤正确,公式、定理熟悉,这样才能提高解题的速度,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练习。

  此外,做练习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每做一道题,都要想想:

  用的是哪一个概念,哪一条定理,哪一个公式;

  解题的.步骤是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

  等你对这些内容很熟了,做习题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也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练习。

  5.深

  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你可以考一个好分数:

  一是通过全面复习,你对所学的内容很熟悉,对于考卷上的试题,你在考试前已做了很多遍,在“广”字上你下了工夫;

  二是考试的题目对于你来说很简单,也就是说,你所掌握的内容深度比考试的要求要“深”一些。如果你掌握的内容深度比考试要求的内容深度深,平时做的习题比考试的试题难,那么真正考试的时候,居高临下看问题,也就容易考一个好分数。

  学习和复习的深度应以一定的广度为基础,没有一定的广度,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有些学生常常不愿意多做较为简单的练习,上来就去“啃”难题,好像谁拿的题目越难,谁就越英雄一样。然而他花了许多时间去解这些难题,却很少能解得出来,转而再去问别人,最终还是别人解了出来。

  如此这般,解题花去的时间不少,效果却很差。他不知道所有的难题都是由简单的、容易的题目组合或复合而来的,简单、容易的内容都没有搞懂,又怎能解得出难题呢?

  一步步达到考试所要求的深度。学习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达到一定深度的途径。

  6.细

  细,就是在学习、复习和考试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尽量不要出差错。

  许多学生平时学习还不错,但考试时常常由于马虎出错而丢分,所以总得不到高分。还有的学生经常这样原谅自己:“题目我都会做,就是粗心没考好。”仅仅是粗心大意吗?

  未必!第一次是粗心,可以原谅,第二次是马虎,请下次注意,但第三次、第四次,就是习惯了。

  认真、仔细不仅仅是做完题目后要认真检查,而是要养成争取一次就做“对”的习惯。考场上常常是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你检查。而且由于思维惯性的原因,有时即便有错也很难查出来,还有的时候检查错误的时间比重新再做一遍花的时间还要多。

  常常,我们刚一出考场,就意识到自己某个地方出错了,但当时就是检查不出来。因此,对于会做的题目,要力求一次做对。养成这种习惯非常重要。

  7.悟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做作业和复习考试,考完试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实际上,学习应该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处的周边世界以及我们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

  我们在学习时,不仅要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加入我们自己的思考。如果你能把这些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总结出来的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和轮廓,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些知识就变得简单了,题目就变得容易了。

  而这个寻找规律的认识过程,就是悟的过程。例如: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事物,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数Y=0时的特例。

  如果你找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那么这一大类习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悟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的。从一开始引入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到推导公式、定理时依据的思想、推导过程以及结论,再通过运用这些概念、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题,不断对其结论进行验证,加深理解这些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本质性涵义,进一步找到与其他章节、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它自身的规律。

  随着学习广度的逐步扩展和认识深度逐步加深,   “悟”的程度也就不断得以提高。而量的积累究竟需要达到多少,也就是说,究竟需要做多少习题,才能达到质变,也就是达到“悟”,则因人而异。

  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同,“悟”的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要达到同样“悟”的深度,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同学做的习题量就可以少一些;而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就是做了许多习题,也达不到悟的深度。

  此外,做习题并不只是验证定理,而是要认识定理的本质与内涵。因此,对于习题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错误,尤其要认真对待,找到了产生异常及错误的原因,认识就提高了,“悟”也就加深了。

  总之,“思”是“悟”的过程,“悟”是“思”的结果。没有思就没有悟,思得深,就悟得深。

  因此学习时,应是一边思,一边悟,积小悟为大悟,积浅悟为深悟。这样才能减少习题量,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中学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高中学习方法主题班会01-18

初中学习方法(15篇)12-30

初中学习方法15篇12-30

黄冈中学学生学习方法08-25

高中学习方法15篇08-03

高中学习方法总结(15篇)04-30

中学生学习方法(15篇)02-08

中学生学习方法15篇02-08

高中学好英语的学习方法01-17

高中学习方法演讲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