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考试怯场

时间:2021-04-29 10:11:03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怎样避免考试怯场

怯场心理,其实不仅考试中有,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中也有。心理研究指出,怯场心理的产生是主客观条件变化对脑活动影响的结果。任何外界或内部的刺激,都会在大脑皮层一定的区域形成兴奋灶,并在刺激过后留下一定的记忆“痕迹”。求知是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它会在大脑皮层引起许许多多兴奋灶,多次重复学习(包括复习),会使这种痕迹加深,并在各种痕迹之间构成一个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一旦在需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考试也是这种需要的一种形式)时,原来“兴奋过”的痕迹就会重新活跃起来。这样,原先储存在大脑细胞中的知识信息,就被活化而听命于主人的召唤了。考试前已经构成并得到强化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为什么在考试时会突然淡化甚至出现破断,从而造成某些环节的“失忆”(失去记忆)现象呢?这就是大脑活动的规律在起作用。大脑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规律:一个是扩散和集中的规律,亦即大脑皮层发生的兴奋或抑制会向周围其他区域扩散,引起其它部位相应的兴奋或抑制,在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向原发处集中。譬如,睡眠就是抑制的扩散,当这种抑制重新集中时,人也就苏醒了。另一个是兴奋和抑制互相诱导的规律,也就是当大脑皮层出现一个优势兴奋灶时,会使周围区域出现抑制状态;而某一区域抑制状态的出现,又会激化周围区域的兴奋状态。前者心理学上称之为兴奋和抑制的负诱导。后者则称之为正诱导,兴奋灶或抑制灶越强烈,诱导现象也越明显。在了解了大脑活动的这两个规律以后,再来分析怯场心理。当你抱着紧张的情绪进入考场,或者试场严肃紧张的气氛对你发生严重影响,这时你的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就会发生即时兴奋。这种兴奋有扩散的倾向,并在它周围引起新的抑制。很明显,如果即时兴奋扩散到原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或者引起这一系统所在大脑皮层的抑制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记忆的局部失去现象,而且严重时还会使应试者昏昏然不知所以。可是,等考试结束走出考场以后,由于引起紧张的因素消失,即时兴奋灶引起的周围大脑皮层区域的抑制状态也随之逐步消失,于是,原有的神经联系系统又清晰起来,考试时的内容,这时就能“毫不费力”地回忆起来。明确了怯场的心理机制以后,就不难找到克服怯场的办法:1.确立正确的考试动机。
实验证明,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力与效率成抛物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强化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活力与效率,但过了这个最高点再继续强化,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把考试看得无所谓,当然不能激发积极行为,但把考试看得过分重要,要求自己必须得多少多少分,反而可能影响考试情绪的正常发挥。所以,在考试前一定要确立正确的恰当的应考动机。2.及时进行动机的暂时遗忘。也就是一走进考场最好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再考虑这次考试对自己的关系,就想怎样一道一道地把题目解出来。动机的暂时遗忘有助于降低对储存信息强化的即时兴奋强度的干扰。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排决赛的例子很说明问题。分组赛时,中国女排初战美国女排,由于考虑胜负太多,造成怯场心理,结果以1:3失利。决冠亚军时又遇老对手,中国女排姑娘赛前作了充分准备,赛场上什么都不想,就想到一个球一个球地争,结果以直落三局的优势夺得“三连冠”。体育比赛的心理调适,一样适用于考试。3.加强复习,树立信心。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越牢固,考试时就越能应付自如。而临时抱佛脚,往往引起怯场现象。所以,考试前一定要扎扎实实搞好复习,作好充分的准备。有了自信心,紧张情绪就会不驱自散。4.掌握正确的应试方法。即使考试作了较好的准备,考试中遇到自己未及准备的试题仍难避免。这时,不少人就会紧张起来。一般说来,碰到难题或者自己没有准备到的题目,最好先行跳过,将容易的和自己复习到的试题统统做好以后,再回过头来啃这些题目,心理上的紧张感就会大大缓和。同时,遇到难题进行适当的自我安慰也需要。例如,这道题我做不来,就想别人也未必做得来,由此很可能驱散心理压力。碰到失忆现象,也不要惊惶失措。要相信失忆是暂时的,跳过去先做别的题目,说不定回过头来记忆已经复苏了。5.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国内外有人进行意念训练法,可使原来意识难以控制的精神紧张,渐渐纳入随意控制的轨道。训练的办法是,平时遇有精神紧张时,人为地把这种紧张和一群随意肌的紧张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