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时间:2021-01-16 14:33:1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儿童戏剧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张晓媛:近一段时间,霍晓蕙新作《传统的味道——文化遗产寻访记》成了省内文化界的一个亮点。之所以受到关注,我想,因为这是一本“文化遗产寻访记”,它传达出的“传统的味道”,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儿童戏剧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儿童戏剧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霍晓蕙:这本书收录了我几年来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而写成的24万多文字——找到“非遗”项目的发源地,找到一个个传承人,听他们述说一个个老技艺的前世今生,捕捉“草根”的智慧和活力。他们的故事,让我产生记录和描写的欲望,唯有不断敲击键盘,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一段记忆的光影。

  没有想到的是,我自己定位为“回顾与纪念”味道的比较小众的书,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你说的对,是“传统的味道”唤醒了人们对那些曾温暖我们生活的老技艺、老风俗的记忆,那些记忆亲切而温暖。

  李新华:七八年前,“非遗”还是一个陌生的新概念,通过国家层面的重视、专家的呼吁,现在大家都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并加以传承保护。这几年里,霍晓蕙作为一个媒体人,以她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视角去探访“非遗”、宣传“非遗”,为“非遗”保护鼓与呼,我感觉,她的文字不仅生动记录了很多“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带给人很多回忆,也带给人很多启发,是“非遗”保护中很有实用价值的书。张晓媛:“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起来挺拗口的,但其实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我在书中看到“咕嘎咕嘎两毛五”的泥老虎,看到“精工有儒意”的楷雕,“角角坎坎都不放过”的日照农民画,还仿佛听到了“一嘟噜一穗,喜的人掉泪”的五音戏,听到了“织布纺棉做到老”的鲁西南织女织布时“唧唧复唧唧”的响声……你在寻访中,感动的故事更多了吧?

  霍晓蕙:其实在每次寻访前,我都做了不少功课,联系有关专家、搜集信息,对要采访的项目进行研究,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深入到“非遗”项目的发源地实地探访,面对面欣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带给我太多感受。听一个个“草根”传承人讲述一段段故事之后,你才能真正了解那些齐鲁大地社会底层的“非遗”是如此鲜活而有趣。如:“鲁锦”的传承与当地陪嫁风俗是息息相关的;“梆鼓秧歌”是起源于做豆腐、卖豆腐的动作而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民间舞蹈; 三国时期的才子曹植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对聊城杂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五音戏的泰斗邓洪山为什么叫“鲜樱桃”……很多“非遗”传承人本身就是一段故事,甚至是一个传奇,如卖掉自家宅基地,痴心抢救、发掘伏里土陶的甘志友;演皮影戏60年还没尽兴的李兴堂;身患癌症仍在为建一座“天下食印”博物馆而奔走的逄焕健……

  李新华:书中对寻访到的每一种“非遗”项目,介绍得都十分详细具体,包括历史流变、工艺过程、传承人的情况、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等,并且非常具体可感,让人身临其境。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对“非遗”的一种传承、保护。张晓媛:作为一个从事文化报道、常年和“阳春白雪”打交道的媒体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来自乡村巷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

  霍晓蕙:回答这个问题,往往会扯得很远,可以一直扯到童年。记得有位著名人士说过,每个人的口味,其实是由你的奶奶搞掂的。意思是你童年家里负责做菜和喂养你的那个人,决定了你终生喜欢的味道。同样,每个人的情趣与爱好,也大都发端于儿时的生活环境。我小时候生活在鲁西南的鄄城县,县城很小,但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而热烈,现在被称作“非遗”的那些传统文化元素,怕是早在我身上扎了根。比如现在的我,对家乡的老粗布依然情有独钟,经常搜罗来一些,视作宝贝;还有一些别人眼里土里土气的东西,我却有种莫名的珍爱。我想,正是因为有着“接地气儿”的童年,我才会对那些带着泥土味道的民间老手艺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走近它们,去记录和探究。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山东有27项入选。获悉这一消息后,我很激动——写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给读者,不是很好吗?从那开始,就一发不可收了。

  李新华:晓蕙这几年对“非遗”的寻访以及不断出炉的大量的文章,引起省内民俗学界的关注,她也被推选为民俗学会的副秘书长。

  张晓媛:如何留住“非遗”,留住“传统的味道”呢?

  霍晓蕙:作为文字工作者,用文字记录“非遗”无疑是传承和保护它的最好方式,我想,我还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细细梳理城市和乡村的文脉,将渐行渐远的历史拽回大地,拽回人们的记忆,慢慢品咂,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我爱生活,还有那岁月年轮里积淀的朴素情趣,一定还有很多很多人和我一样。我想,我们应该循着这条朴实无华的道路,回归我们的心灵家园,找到我们幸福的根本。

  李新华:“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政府支持外,还要培养、聚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政府大力支持;全民参与。其中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非遗”的根在民间,如果不是全民参与,即使救活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也终究会消失在时间里。

  儿童戏剧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继兰州市原创经典民族儿童音乐剧《天鹅琴》享誉省内外之后,经过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长达4年精心筹备、打造的又一部原创大型国学文化儿童剧“探寻经典系列”之《传统的味道》正式揭开面纱,并将于28日晚在人民剧院率先与兰州广大少年儿童正式见面。

  “戏中戏”精彩演绎寓教于乐

  《传统的味道》剧本由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副团长周芳亲自执笔,她通过四个成语故事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反映现实生活中家长与孩子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传统的味道》将故事背景建立在某电视台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之上,故事的主角,便是比赛产生的四强选手——四个在不同家庭环境、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

  为了用幽默诙谐、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意义展现给孩子们,贯穿在剧中的四个传统故事:《怀橘遗亲》《季扎还愿》《程门立雪》《以德为荣》,被别出心裁地设计为“戏中戏”的形式进行生动演绎。

  国内顶尖大腕加盟主创阵容

  为实现高水准的精良制作,《传统的味道》的创排特邀了国内顶尖儿童剧导演、专家倾情加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钟浩亲自执导本剧,他曾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诸多奖项;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吴旭担纲执行导演,他先后担任过《葫芦娃》《金丝猴与良知鸟》等优秀儿童剧创排的导演、副导演;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文戈为该剧的服装设计。

  本土地域文化特色贯穿始末

  看到剧名《传统的味道》,一定会有人联想到兰州的传统味道——牛肉面。不错,这个兰州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确实成为了该剧一大“亮点”。故事运用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结合了兰州本土牛肉面的地域特色文化,诠释出了传统文化中最朴实的道理,让观众在引发思考与感悟的同时,更对这个接地气的剧情产生无比的亲切感。

【儿童戏剧传统的味道观后感】相关文章:

简析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10-17

儿童传统励志故事08-14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和功能09-10

朗读者观后感味道05-26

浅谈儿童在戏剧影视表演中天性的解放论文07-06

关于戏剧的名言10-31

契诃夫戏剧思想对国内戏剧文化进展的影响论文08-11

央视节目朗读者观后感味道05-26

朗读者味道观后感60011-24

戏剧词汇汇总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