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朗读者》观后感

时间:2020-12-12 09:32:2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第三期《朗读者》观后感范文

  央视的朗读者是朗诵出了人的初心,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期《朗读者》观后感,欢迎查看~

第三期《朗读者》观后感范文

  【第三期《朗读者》观后感一】

  看了《朗读者》第三期之后,我在思考,我在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同飞机正在跑道上起飞,它在加油,它在爬高,与《朗读者》前两期相比,同样精彩,穿透人心。 上期的主题是陪伴,这期的主题是选择。不论是著名作家麦加选择了与儿子重归于好;还是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秦月飞,选择了回国当村官;不论是美国人理查德把一生献给他热爱的汉字研究与推广,还是郭小平这位红丝带学校校长感人肺腑的事迹,以及著名演员、导演徐静蕾那声泪俱下真情实感献给奶奶的朗读,都使人感到他们都选择了艰辛,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正能量,选择了辉煌,从而在观众中产生了共鸣,引来了感动,触及了灵魂。 正如主持人董卿说的:"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局,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生命的不同味道,来自不同的选择。" 我一向认为,选择从来不是单方的,而是双方的。你选择别人,别人也在选择你。选择是你的权利,被选择意味着一种义务。

  一旦你选择或被选择,你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来,为自已的选择与被选择而付出一切。选择是艰难的,为选择做出的牺牲更加艰难。世界上所有成功人士的经历都证明,只有选择适合自已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之后,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为自已的选择和被选择而奋斗不息的人,才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朗读者》提出选择这个主题,非常重要。作为个人要量体裁衣不失时机地做好选择;作为社会要为大家创造更多的选择范围与机会。

  【最新一期选择朗读者观后感二】

  “朗读者”第三期麦家的朗读——致儿子的信,绝对催泪。麦家希望为大众代言,把自己特殊性的感受变成一种普遍性的感受,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男孩子的叛逆,是一种生命现象。关键是如何来面对。如何解决男孩子的叛逆,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爸爸去哪儿。在很多漫画中,爸爸是没有脸的,或者只是一团云雾。孩子对爸爸的印象模糊不清,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是缺席的。但在孩子的不良印象中,爸爸却又是坚硬的。孩子的成长,一定伴随着孩子和父亲的战争,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西方《灰姑娘》中,灰姑娘被告知,当她父亲出门的时候,将会被一根树枝把帽子碰下来。她一定要把那根树枝折下来,插在土里,长成一棵树,有一天这棵树上会飞来一只小鸟。这段话意味着什么?父亲的帽子是尊严和不可侵犯的,代表着父亲的权威形象。那个把父亲帽子碰到地上的树枝,于是有了象征意义。

  灰姑娘把这根曾经打倒父亲权威的树枝培养成一棵小树,并且吸引来一只小鸟。意味着一个人,唯有战胜父亲的权威,才能如小鸟一样,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的教育中,常常是母教泛滥,父教缺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救他人的小英雄形象。然而,这种宏大叙事的背后也有隐忧,如果司马光不是施救者,而是溺水者,而且旁边没有另一个救他的“司马光”。司马光究竟该怎样办?我们历来都强调“他救教育”,很少关注到孩子们的“自救教育”。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首先得学会自救,其次才能救人,否则你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谁?如何自救,做一个能够拯救他人的强者,往往需要我们的父亲。但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缺席了。我们的教育常常从美德出发,着眼于公德的弘扬,关注的'是社会效益,何曾在乎过具体的人。比如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舍身为公等等。“他救教育”固然重要,“自救教育”也必不可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的母爱教育源远流长,蔚为大观,与此相应的是,我们母教也大为兴盛;但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父亲的爱,以及与此相联的父教。从传统教育中的严父慈母,一直到现在的父主外母主内,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孩子妈的事,父亲只管挣钱。只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母亲把孩子交给父亲来“执行家法”,要不然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父亲的事。父亲扮演这种角色的尴尬,也使得父亲和孩子失去了天然的亲近感,避躲父亲成为一个趋势,贾宝玉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母亲教育孩子时,常常说,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爸爸了。这种教育,父亲其实并不在场,并基本上沦落为一个符号。

  可以说,父教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隐患。不久前,孙云晓先生对“中美日韩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显示:高中生的首选倾诉对象中,中国父亲的排名是4个国家中最低的。对于这一结果,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只觉得十分有趣。我们的父亲不大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对孩子的要求却是最高的。这是典型的“小投入、大产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许他们是这样想的。“我负责挣好钱,你们负责读好书。”这两者就像是一个契约,一种交换,否则孩子就辜负了老子,就没有良心,就是不孝。我们不妨和日本作个比较,日本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做普通人,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做非凡的人。中国的传统一向是不甘心平凡,这当然有积极意义,但非凡毕竟是极少数,僧多粥少,这就是矛盾所在。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阿德勒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母亲之爱和父亲之爱。无论缺少哪一个方面,孩子的成长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母亲之爱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教育和指导孩子怎样为人处事,怎样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的爱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也不应该助长孩子的依赖性。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鼓励孩子最终能够离开自己。父亲的爱应该坚持某些原则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专横而粗暴。父爱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摆脱父亲的影响,独立的健康的成长。孩子婴幼儿时期,以母亲之爱为主,孩子感到安宁,温馨,安全和温暖,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和联系。到了小学阶段父母之爱,责任各半,感性和理性匹配,规训和教化同在。到了初高中阶段,母亲之爱的影响力逐步下降,父亲应该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但我们正是因为传统的思想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挤压,使得父教严重缺失,又因为男教师的严重缺乏,使得孩子人生教育中阳刚一面大为欠缺。这对孩子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和谐的教育,应该是孩子在母亲之爱和父亲之爱的交融中成长,并在青春期,通过对父母权威人格的降低中,通过叛逆或者是打碎,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底座,然后健康地阳光地成长。而我们应该乐于看见孩子们对我们的背叛,这也是他们成长的必须。麦家曾经十几年没有叫过一声父亲,而他的孩子也十八年在和自己对抗。为了避免当初的那个宿命,麦家软下身段,用准备了18年的时间,给儿子写一封信。“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变得小心翼翼了,那不是因为惧怕,而只是因为爱。”“孩子像河流一样唱着歌流去,冲破所有的堤坝。但是,父母却像山峰那样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这是泰戈尔的诗歌:尽管有一点痛,但我们还是快乐。因为孩子走了,前程万里。

  【最新一期选择朗读者观后感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 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最新一期选择朗读者观后感四】

  先是2017年岁尾,一档《见字如面》为岁末年初的喧闹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简约、质朴、大气。紧接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开播,成收视热点,“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定位让不少观众连连感慨“除了生活中的苟且,电视里也有诗和远方。”而就在不久之后,另外一档文化节目《朗读者》也将接力,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同时播出,力求让喧嚣忙碌的现代人在“悦读”经典中,感受美好与诗意。

  在综艺节目充斥电视屏幕的当下,几档节目弘扬人文精神、坚守文化品格,既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也得到了观众的口碑。

  先来看《见字如面》,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没有豪华的舞美、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繁复的包装,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观众、一位读者、一封信,在朗读者的朗读过程中,让人透过文字和声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历史、那些往事。在节目中,读信人,著名演员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何冰等人需要朗读多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写出的信件,著名画家黄永玉、著名戏剧家曹禺、中国铁运之父詹天佑、诗仙李白、诗人顾城、末代皇帝溥仪、大文豪鲁迅以及科幻作家刘慈欣、歌手邓丽君等,“一封信将两段时空打通,历史感应运而生,与众多节目不同,越是在简单与质朴中,越是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沉静之美、历史之美。”有学者评价。

  再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不禁发出“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的感叹,也让多位擅长中国古典诗词的素人高手为人熟知: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才情;有着强大实力和淡定气魄的16岁复旦附中小美女武亦姝……在诸多高手的对决中,彰显的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执着与热爱。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也在此后不久接棒央视黄金档。“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介绍,《朗读者》力求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从这几档节目的共性中不难看出,当下,观众对于高品质的文化节目,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关正文介绍:“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是《见字如面》等节目最坚实的底气。”

  同时,关正文直言,“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有学者分析。

  有的节目可以做一时,但有的节目可以做一世。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需要电视创作人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正如关正文所说,“一个精神上特别丰富的人,生产的产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价值。”

  【最新一期选择朗读者观后感五】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董卿转型任制作人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肯定已经被董卿的诗词功底所折服,她不仅反应快,而且对于嘉宾的点评也能随口拈来诗词应答。“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得到了网友们如此点赞。董卿的父亲曾经在报社工作,受父亲影响,她从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记者昨日从节目宣传方了解到,从去年3月开始,董卿就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的节目,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策划和团队构建后,终于推出了《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

  董卿表示:“《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节目形态,她则表示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了,她需要做一些改变。但是为了这档节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绍为了剪片经常熬到凌晨四点才离开机房。

  带着自己故事来讲述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嘉宾有明星也有草根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最新一期选择朗读者观后感六】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陪伴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朗读者》本期以“陪伴”为主题,邀来知名演员蒋雯丽、配音演员乔榛、“童话大王”郑渊洁等,他们将与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2.第三期朗读者主题观选择后感

3.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4.董卿第三期《朗读者》观后感

5.朗读者第四期礼物

6.朗读者主题选择观后感

7.中央一台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8.CCTV朗读者观后感

9.《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10.朗读者第三期选择观后感600字

【第三期《朗读者》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朗读者开场白台词第三期01-15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范文08-24

朗读者观后感08-15

朗读者观后感勇气08-24

朗读者观后感80008-24

青春朗读者观后感08-24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08-24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08-24

观看《朗读者》观后感08-23

朗读者观后感味道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