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时间:2020-10-18 13:38:5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我是医生》告诉每一个观众:什么叫医学?医学就是人学,也是孔子说的仁学。全片充满了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一】

  6月8号下午,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观看了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全片充满了吴老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让我看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让我深受教育。

  电影中,吴老每次查房检查病人时,都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面对为了给女儿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亲,哪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他也毅然决定亲自给手术保驾护航,虽然最后的结果非常无奈,但他的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还会给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是医生并没有治愈他的疾病,他还是真心的感谢医生。

  电影中,吴老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但是吴老告诉他:“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这不仅体现出了吴老领先的专业头脑,更体现出了他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电影中,吴老更是要亲自为自己的女儿手术,他说“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生命攸关,“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说明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任重道远。所以对于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义务。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严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岗位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风范。

  对于我们全科医生而言,要不断完善自我,抓住上海卫生综合改革的契机,全身心投入社区医疗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二】

  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上影举行。95岁的吴孟超身着军装一出现,场内所有人起立致敬并鼓掌。吴孟超在感谢电影主创的同时,也几度敬军礼,“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坚持做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中国医生,始终为人民服务。”

  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

  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万5千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拍吴孟超的医者仁心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不走寻常路。导演谢鸣晓说:“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真实是最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电影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吴孟超的真实生活。《吴孟超传》作者方鸿辉记得吴孟超说过:“我哪怕是化成千手观音,一天也只能做一千台手术。手术也好,化疗也好,放疗也好,都不能解决问题,根本性的治疗方案就要靠基础科学。”

  吴孟超口中的这个“基础科学”是细胞免疫治疗。方鸿辉说:“他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大家。他在东方肝胆医院设立了一个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吴老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早早布局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并把他觉得最好的研究生派到这个研究领域。”

  《我是医生》监制、同为医生的李捷伟表示:“吴老的眼光非常准确,他认为细胞免疫治疗肯定是一个方向。尤其是今年,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主流,这在两年前电影开拍的时候还是天方夜谭。当时,医疗界普遍认为细胞免疫治疗像中医一样是非主流,手术、化疗、放疗才是最主要的手段。短短两年,治疗方法巨变,确确实实体现了吴老的战略性眼光。”

  《我是医生》的另一条支线落在吴孟超和患癌症的女儿之间展开。在医学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医生不给亲人开刀。电影中,学生赵一涛主动请缨做手术,吴孟超拒绝了,说自己可以。

  吴孟超的女儿吴玲告诉记者:“这是真实的事情,患病的是我妹妹。电影呈现得略带戏剧化,真实的情况更简单。我父亲觉得,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

  复旦大学杨俊蕾教授坦言:“这样一部有正能量的人物传记的影片,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动人情感,以及医学手法的结合,艺术效果非常好。”

  “《我是医生》告诉每一个观众:什么叫医学?医学就是人学,也是孔子说的仁学。全片充满了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涌现了吴孟超这样杰出的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又有着高超医术的医生。

  有意思的是,“闲不住”的吴孟超在研讨会上透露,最近因为心脏小问题休息了一段时间,打算下周“复出”继续到手术台上做手术。“一个人有饭吃、有觉睡,还能干什么呢?还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为国家、为党、为人民继续作贡献。”

  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三】

  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上影举行。95岁的吴孟超身着军装一出现,场内所有人起立致敬并鼓掌。吴孟超在感谢电影主创的同时,也几度敬军礼,“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坚持做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中国医生,始终为人民服务。”

  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

  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万5千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拍吴孟超的医者仁心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不走寻常路。导演谢鸣晓说:“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真实是最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电影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吴孟超的真实生活。《吴孟超传》作者方鸿辉记得吴孟超说过:“我哪怕是化成千手观音,一天也只能做一千台手术。手术也好,化疗也好,放疗也好,都不能解决问题,根本性的治疗方案就要靠基础科学。”

  吴孟超口中的这个“基础科学”是细胞免疫治疗。方鸿辉说:“他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大家。他在东方肝胆医院设立了一个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吴老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早早布局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并把他觉得最好的研究生派到这个研究领域。”

  《我是医生》监制、同为医生的李捷伟表示:“吴老的眼光非常准确,他认为细胞免疫治疗肯定是一个方向。尤其是今年,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主流,这在两年前电影开拍的时候还是天方夜谭。当时,医疗界普遍认为细胞免疫治疗像中医一样是非主流,手术、化疗、放疗才是最主要的手段。短短两年,治疗方法巨变,确确实实体现了吴老的战略性眼光。”

  《我是医生》的另一条支线落在吴孟超和患癌症的女儿之间展开。在医学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医生不给亲人开刀。电影中,学生赵一涛主动请缨做手术,吴孟超拒绝了,说自己可以。

  吴孟超的女儿吴玲告诉记者:“这是真实的事情,患病的是我妹妹。电影呈现得略带戏剧化,真实的情况更简单。我父亲觉得,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

  复旦大学杨俊蕾教授坦言:“这样一部有正能量的人物传记的影片,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动人情感,以及医学手法的结合,艺术效果非常好。”

  “《我是医生》告诉每一个观众:什么叫医学?医学就是人学,也是孔子说的仁学。全片充满了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涌现了吴孟超这样杰出的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又有着高超医术的医生。

  有意思的是,“闲不住”的吴孟超在研讨会上透露,最近因为心脏小问题休息了一段时间,打算下周“复出”继续到手术台上做手术。“一个人有饭吃、有觉睡,还能干什么呢?还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为国家、为党、为人民继续作贡献。”

  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四】

  2017年6月8日下午,中心党支部组织中心党员集中观看了影片《我是医生》。通过这部电影,我很受感动,看到了影片中一位八九十高龄的二军大外科医生、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老先生的先进事迹,看了以后除了震惊,有太多太多的感动和感想。

  影片主人公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抗战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今天,吴老已是有着几十年党龄和军龄的老党员、老军人,90多高龄的他目前还站在临床第一线为肝癌病人主刀,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

  肝癌是癌中之王,长期以来,我国肝癌患者占了世界一半左右。吴老同肝癌斗争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仅4个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长存活45年,这一纪录至今还没被打破。每次一上手术台,性格温和的他就像换了一个人,很有霸气,被称之为不知疲倦的“开刀匠”,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剧中吴老女儿不幸患得肝癌,吴老亲自主刀,为女儿切除了肿瘤,走出手术室的那一刻露出的笑容让人难忘。

  吴老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吴老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他所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给患者减轻负担,一心为病人着想。那么是什么样的精神鼓舞着吴老,在九十岁高龄依然奉献于祖国的医疗事业?我想吴老的精神力量就是来自于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也来自对外科医学的热爱和强烈的进取心。

  吴老不光自己把一生心血花在了和肝癌的斗争上,对弟子也是要求严格,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寄托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特别是赵一涛医生,最终离开自己最喜欢的手术台,到研究中心搞科研,吴老的那句话打动了他,“手术成功救治的只是一个人,如果研究成功了,救的那是成千上万的人”,吴老的精神不光打动了赵一涛医生,甘愿离开自己最喜欢又受人尊敬、风光的手术医生岗位,也打动了我们观看电影的党员同志们,作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一员的我,虽然和吴老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科研有很大差距,但是并不妨碍学习吴老那一心向党、立志报国的赤子情怀,有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有奉献社会、倾心为民的高尚品格,有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要学习他做一个爱党爱国爱民的忠诚战士,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把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胸怀远大目标理想,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我是山姆观后感02-28

观看《朗读者》观后感08-23

我是实习医生为题目的文章09-14

观看战狼2观后感09-14

观看摔跤吧爸爸观后感08-31

观看南粤党旗红观后感08-28

观看《中国推销员》观后感09-03

观看南粤党旗红观后感模板08-30

教师观看南粤党旗红观后感08-28

党员观看南粤党旗红观后感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