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时间:2020-11-14 10:42:3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汉娜·阿伦特》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看《汉娜阿伦特》是基于刚刚过去的一场举世瞩目的审判。《汉娜阿伦特》讲的也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审判,审判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艾希曼。电影的开头就是一个夜黑的晚上,从一辆公共车上下来一个手提文件袋的人,打着手电筒,在昏黄的路灯光下走着。然后驶来一辆卡车,卡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抓住过客,拖上卡车,远去,留下长柄的手电筒,灯光射向不可知的空间。这个被抓的就是艾希曼,接着而来就是审判。

  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并以《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一一件平庸无奇的罪恶的报道》发表五篇报道,引发异议,众叛亲离。电影与其说是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传记,不如说是汉娜面对人生的一种抉择,一个片段,一种态度。用一种思考的人生,来告诉世人,如何拒绝平庸,如何逃离平庸的恶。

  艾希曼的审判以煽情的控诉开始,以600万犹太亡灵的名义。但受控的艾希曼却一脸无辜甚至茫然地听着,好像在参加一场与己无关的公开活动。戴着眼镜,眼神中还有一丝的善良、无奈以及同于社会的随和,你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罪犯,一个杀了无数犹太人的恶魔。在阿伦特的眼中,他是个“个人素质极为肤浅的”,缺乏深刻个性的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艾克曼否认了法庭对他的指控,他说:自己只是执行命令,效忠朝廷。他形象地把自己比成一块牛排,在法庭上煎烤,至于要烤成什么味道,不取决于牛排,只取决于顾客和厨师。这让我想起《朗读者》中的汉娜(又是汉娜)。

  汉娜是一个文盲,纳粹统治下的一名集中营女看守,在转移犯人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受死时,关押犯人的教堂发生火灾,她没有打开狱门致使几乎全部的犹太人被烧死。战后,她坐上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面对控告,汉娜觉得非常无辜,她只是在履行一个管理员职责,这份职责是社会所赋予的',她只是执行。她反问法官:“如果你是看守,你会怎么办?”是的,如果我们是汉娜,如果我们是艾希曼,我们会怎么办?我们也在做着政府赋予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在承担着一定的职责,我们是否也在作恶?是否是作恶链条上的一环。现实生活的恶行处处可见,作恶者都是一个个普通平凡的人,甚至是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我们和他相处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不一样,可当恶行发生时,我们谴责恶行的同时,是否也应拷问这个制度,拷问这个恶行的现实基础。

  阿伦特见证了整个审判,对审判的结果没有异议。但对审判的性质和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她关注整个过程,关注一个平庸者如何成为大恶,并提出著名观点:“平庸无奇的恶。” 阿伦特认为:艾希曼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对于追求观念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想想这些极端的词语,这些过于情感化的表达在审判艾克曼的一开头就出现过。再想想:我们所经历的文革、反右、肃反、整风的历史,无一不是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又有多少亡灵失去生命的空间,在这一意识相态下,有多少的汉娜、艾希曼在助长这种恶性。

  汉娜的思考是深刻的,汉娜触动了所有平庸者那不可示人的隐秘,但又不能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电影的结尾,丈夫问她:如果知道文章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是否还会写?汉娜说:是的。

  的确,汉娜见海德格尔就是寻求思考的学问,思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为了寻求理性的思考,这点非议算什么?一如电影开头,电影最后汉娜点上一支烟,躺在沙发上,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霍尔塞特公司的英语口译练习「英译汉」11-08

阿伦膦酸钠药物的研究进展08-13

笨汉汉斯读书笔记09-15

如何使用海娜粉-海娜粉的使用方法08-13

莎士比亚名言汉09-20

谢娜搞笑经典语录07-31

法芙娜海绵蛋糕的做法10-05

特冷笑话大全09-18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8-14

谢娜经典搞笑语录21条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