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集体备课发言稿

时间:2020-10-23 14:34:55 发言稿 我要投稿

小学集体备课发言稿

  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集体备课发言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小学集体备课发言稿

  小学集体备课发言稿篇一:集体备课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我们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六位老师向大家做个汇报,谈谈我们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整体理解,对学情的分析,以及对第六课《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解读和教学设想。

  第一板块 我们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整体理解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共安排了四篇文章、一次习作和口语交际、一次回顾与拓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四篇文章中,前两篇是讲读课文,《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后两篇是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会和写演讲稿或读后感的活动,“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安排了相关的内容。另外,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三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三个教学目的,前两个侧重内容的理解,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是侧重人文熏陶;第三个则侧重对表达形式的感悟,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侧重工具掌握。就这二者而言,我们认为不

  能割裂开来、分成两张皮,而应该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怎样融合呢?简单说,就是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根本,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体会、感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回头再品味词句,看看作者是使用哪些词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打动我们的。这样,我们就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全面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用书建议,我们可以安排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另外,学生还必须在课外利用部分时间完成综合性学习。

  第二板块 学情分析

  1、我们的学生已经迈入六年级了,接受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少说也有六七年了,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人民、地理等有了初步的浅显的认识。尤其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学生对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有了直接的感受;在今年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上,学生看到自己祖国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空冉冉升起,一次次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2、学生对我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还不是十分了解,因为他们今天生活得十分幸福,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被压迫、什么叫被侵略、什么叫侮辱,而且,他们没有远离祖国、远涉重洋的坎坷经历,现在,他们认为出国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所以,他们在对当时历史背景不太清楚的情况之下,理解《詹天佑》《怀念母亲》,是十分困难的。

  3、就学习经历而言,在五年级曾经学过一组表现父爱母爱的课文,不过这组课文所表现的父爱母爱都是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现在一般还不能体会出与母亲生死离别、阴阳两隔的痛苦和悲伤,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时存在较大障碍。

  4、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解词语、句子的学习方法,如: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在本单元学习中,这些方法依然要用到,并要加以巩固。

  第三板块 对《怀念母亲》的解读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永远不变的热爱。本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劝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在表达方法上,有如下几个鲜明特征:

  1、直抒胸臆。文章表达对母亲、对祖国的崇敬与挚爱,没有叙述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体现在直截了当的表白中。这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散文对学生而言,理解与感悟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

  2、引用日记。作者为了表达当时最真实的情感,按照自己一贯的主张,没有以自己现在的感受去推测当时的心情,而是在文章中用较大篇幅引用了当时的日记和文章片段,用自己的真情将这些片段串在了一起。

  3、前后照应。文章有两组前后照应的地方,一组是开头与结尾,一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六、九自然段。

  4、环境烘托。在作者的日记里,作者巧妙地借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自己当时的心境。

  5、同时写两位母亲。将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时写进一篇文章,而且结合得那么精巧,在其他文章中很少见。连作者本人也认为: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第四板块 《怀念母亲》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1、以生为本 就是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以读为本 就是用读贯穿全文教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 一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直抒胸臆、前后照应、环境烘托等,二是以文本为依托,借用文章《寻梦》开头结尾,激发学生想象,补写其中片段,进一步在读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设定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们觉得本文值得一抓而且应该抓好的关键词句有:

  1、关于怀念亲生母亲的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关于怀念祖国母亲的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小学集体备课发言稿篇二: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集体备课发言稿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及备课的要求:

  一部高品位的影视剧需建立在优秀的剧本之上。每节课能否获得好的教学效益,关键取决于教案质量的高低与否。教案是教师课堂上的“施政纲领”,教师纵有滔滔不绝的口才而不得要领则于事无补,即使抓住了要领而缺少必要的深入浅出也只能事倍功半,只有提高教案的内在质量,才能实现二者有机的统一。实施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备课是丰富教案内涵、提高教案质量和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途径。

  备课需要备些什么呢?

  1、备课程标准,找准落脚点。

  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新课程标准,明确学科任务,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

  备课首先必须备课标,备课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过程。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标务....必找准两个落脚点:一是找准课标确立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现程度,即不管是知识的积累,抑或技能的培养,都要切实明确并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是“领会”“了解”,还是“熟记”“会用”等;二是找准完成课标要求的教材载体。就是通过研究课标,把总目标、总任务一一分解落实到每组课文和每一节课上,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确保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2、备教材,吃透潜在点。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潜在”是相对于显露而言的。语文教材的潜在点不外乎三点:第一是要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第二是要吃透每一篇........

  课文的鲜明特色,包括德育要素和写作技巧;第三是要吃透教材“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三步设问。从一课一得的角度来权衡,突破了这三个重点,事实上就是吃透了教材。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对哪些地方应补充什么内容,以及实验、练习题的安排都要心中有数

  3、备教师,消除未知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备课的全过程无不包含着备教师。一个教师的上课水平如何,除了本身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施教能力外,与备课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即使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达到无所不晓的程度。所以通过备课来提高和完善自己就显得十分必要。只要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东西,都要查证核实,去伪存真,加工制作,备而待用。唯期如此,上课时才会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4、备学生,摸清已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师备课时应注意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哪些知识学生接受时有困难,从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进行启发、引导、点拔。

  5、备教法,切中契合点 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备课时,要契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6、备学法,重视能力发展点。

  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要金子还是要挖金子的方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7、备教学程序,巧设过渡点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备课时,对新课的导入,课题的出示,目标的出现,目标的实施,例题的讲解,课堂的提问,板书的设计,练习题的安排,以及知识的归纳小结等都要做到科学安排,使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从而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学程序的过渡要力求自然、紧凑、简洁而巧妙。无论温故知新的铺垫,还是由分到总的聚合等都应该如此。

  8、备教具,选准穿插点。

  教具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使用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具使用不当(实为穿插点没选准),

  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备课中往往重视了使用什么样的教具而忽视了使用教具的最佳时机。从教具的作用来说,备课时一旦遇到语言表述非常抽象的情况,或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就要考虑使用教具的问题。相反,如果三言两语可说清道明的问题,使用教具反而就成了多此一举。

  9、备板书,突出重难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完美的教学提纲。好的板书,应该是深入浅出、直观形象、鲜明醒目,其作用在于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思路,巩固记忆知识,增强教学效果。一般的说,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就教材本身来说的,主要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掌握的教材重要之处。教学难点一般是侧重学生来说的,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掌握教材感到有困难的地方。两者很多时候是统一的,有时则各有所指。

  10、备练习,抓住相关点。

  教科书的每一课后面都穿插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有些教师还为学生选订了“配套练习”“随堂练习”什么的。作业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训练中提高指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不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通过备课精心选择练习的话,在良好的愿望和教学效果之间就会出现差距,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为了消除这些“练习不良症”,必须抓住练习的相关点,其中包括:(1)突出对应........

  点,即与本单元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要占到一定的份量。(2)吃透联系点。就是说要解答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等,要在备练习时设计适量的辅助题目。(3)强化易错点,在备课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出差错的原因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相关的小练习在布置作业时加以强化练习,以此警示学生,避免出错。

  二、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课文教学的设想:

  (一)学科任务: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组选取的是人文性非常浓郁的文章,反

  映了人间许多美好情感。因此,这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更应该关注的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感之美,让学生有独特的心理感受。

  (二)年段特点:

  中年级是小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承上启下,既是对低年级训练的巩固和提高,又为高年

  级的训练打基础做准备。中年级教学的成败与否,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质量关系很大。

  三年级处于中年级的前期,教学既要注意与低年级的衔接,又要为中年级后期做好准备,并与之共同完成由

  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度。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学重点:

  1、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2、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一句话中间、句子之间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读出不

  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

  默读课文,读后试着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

  本组教学内容及重点要求:

  本组由导读、课例及积累运用三部分组成,其中课例有2篇精读课文《小摄影师》、《中彩那天》,2篇略读课文《可贵的沉默》、《第六颗钻石》,积累运用有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1.学习本单元的27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并能联系有关语境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通过读句子体会“冒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的用法。

  3.初步认识谚语,并学习积累谚语等名诗佳句。

  4.根据课文内容续说故事,想像要合理。

  5.在阅读课文时试着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解决。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体会人物的美好感情,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就教材本身来说的,主要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掌握的教材重要之处。教学难点

  一般是侧重学生来说的,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掌握教材感到有困难的地方。两者很多时候是统一的,有时则各有所指。本册教科书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多读多想,读通课文和学会语言的积累,就此而言,确定本组的教学重难点为: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进而体会句子意思,把握课文内容;

  (2)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懂得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努力做一个善良的、诚实

  有信的人。体会人物的美好感情,学会怎样关心他人、以诚相待;

  (3)正确读写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五)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积累运用5课时,共计11课时。

  (六)教学建议:

  对于精读课文

  1、 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以读代讲,以读促解,以讨论交流悟情入境,诵读感悟,读懂课文。

  怎样读:

  方法上——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

  形式上——

  自读:自由朗读,可以高声读、低声读;可以快读、慢读。自读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评读: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试读,读读评评,读评结合,让学生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领读: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带领学生读。如果让学生轮流领读,带有竞争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热烈生动。

  讲读:以读带讲、以讲促读、寓讲寓读的讲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品词品句,深入细致的理解课文内容。

  演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或借助表演朗读,丰富的语调,形象的表演,再现课文情景,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可贵的沉默》可以 在未接触课文时,师生直接进入整个情景,(设计与课文相同的问题)然后再对照课文来学习。

  三、本组课文具体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1)初读略粗,留有余地(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初读正音)

  初读课文是了解性的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一件什么事。深层次的问题不要涉及。以《小摄影师》为例,对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这个问题就不是一读课文就明确得了的。

  (2)次读稍细,重点部分多着力(借助插图,导读感悟)(次读解义)

  在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精当设计提问,着重帮助学生理解有对话的重点部分和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中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的内容。如:《第六颗钻石》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个失业者是好人还是坏人?”来展开讨论,从而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

  (3)角色演读,体会感情(再读悟情)

  (4)巧设疑问,(后面的问题设计中讲要讲到)升华感情(四读入境)

  怎样才算懂:

  1、 体会字词意思;

  2、 体会句子意思;

  3、 把握主要内容。

  2、教师精要“点讲”,品词析句,使学生形成感受。

  怎样讲

  1、 自读之前启发讲

  2、 重点难点着重讲

  3、 疑难问题明确讲

  4、 合作学习提示讲

  5、 总结之时补充讲

  讲什么

  1、 每组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似之处,但阅读的要求及重点不会完全一致。在学生自主阅读前,简明扼要

  的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提示阅读方法及注意事项。比如:

  《小摄影师》的阅读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阅读的方法是: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而《可贵的沉默》 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由兴奋到沉默,由沉默又回到热闹的过程。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从故事中受到教育,不仅要感受到父母的爱,还应当去了解、关心和爱戴自己的父母。 表达方法上的特点是:对比入手,展开情节 课文中“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思路

  2、 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的,品味的,讲深讲透

  的,都不轻易带过,一定让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可贵的沉默》可贵在哪里?《小摄影师》所叙述的故事朴实简单,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体会引用人物说话的不同表达方法,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二是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只有对重点问题“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对小男孩却非常热心?”进行突破,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明确的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如《揠苗助长》??

  4、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离题、跑调,不能有效合作时,要进行提示性的讲解,使合作学习更有

  效、更深入。我在合作学习时形式上是这样的:4人小组都有自己的编号,在对提供讨论的问题进行交流时,可以分别从1——4号顺序作讨论发言,让小组学生自己推荐一名发言人在全班交流;也可以由老师指定每组中1——4号中的一个人发言交流。然后由学生或教师加以评价,订正或讲解。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倾听、发现问题和亮点。

  5、 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文章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要及时的进行补充,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

  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对于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其教学特点就是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其直接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本课的教学方法在于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读书、思考、讨论,达到理解课文内容。

  以《第六颗钻石》为例:

  1、 导语引入

  2、 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及阅读方法,拟出阅读提纲;

  3、 放手让学生围绕阅读提纲自主学习

  4、 检查阅读效果,总结

  总结

  (一)重视每组的首尾:导读和积累运用

  要正确认识导读的作用:

  每组课文之前的导读,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要求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握积累·运用中“读读背背”和“阅读”的教学尺度:

  许多老师重视“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往往忽视“读读背背”和“阅读”。

  “读读背背”都是精彩语段,有名言警句、成语、古诗词、对子、春联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典的语句。其目的是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只要能朗读成诵,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需要逐词逐句的讲解。

  “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积累运用中的阅读,要指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的方法运用到短文的自学中,提出具体要求,明确阅读的方法。如《快乐的泉水》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作铺垫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1) 找出你不会读的字,写在黑板上,自行查字典解决;

  (2) 划下你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 文章写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再思考回答短文后的问题。这样,学生既理解短文内容,又懂得学习短文的方法。

  (二).正确认识课例包含的内容及课文的相似处: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

  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本组的四篇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的联系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尊重、爱戴、理解、诚信的美好感情和品格。

  (三)不可忽视读写例话的教学对阅读教学所起到的作用:体现读写训练重点

  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对于读或写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和归纳小结,体现了读写训练的重点,旨在培养良好读写习惯。本册例话,就读的某一点说明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突出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积累。比如《多读多想,读懂课文》是关于读方面的文章,指导我们如何读课文,怎样才算读懂课文。

  读的要求是:(1)集中注意力;(2)开动脑筋;(3)多读多想。

  读懂的要求是:(1)体会字词意思;(2)体会句子意思;(3)把握主要内容。

  (四)不可忽视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三路合一”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完美的教学提纲。好的板书,应该是深入浅出、直观形象、鲜明醒目,其作用在于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思路,巩固记忆知识,增强教学效果。

  如:《中彩那天》

  贫穷(生活)————最富有(道德财富)

  ↓↑

  诚实(做人)————道德难题(汽车?道德?)

  ↓↑

  愿望(买车)————拥有汽车(中彩得来)

  《可贵的沉默》

  沉默前——————沉默中——————沉默后

  热烈———————沉默———————热烈

  《雨中》

  (原因) 撒

  事

  情

  (经过) 捡

  发 愁 急

【小学集体备课发言稿】相关文章:

集体面试技巧12-17

有关农村集体调研报告04-30

如何办理集体户口04-27

集体面试技巧推荐12-13

集体婚礼策划方案10-13

集体优秀员工评语10-19

集体跳绳有哪些技巧10-04

乡镇农村集体聚餐调研报告02-28

如何办理苏州集体户口03-23

昆山集体户口落户条件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