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来源

时间:2023-03-24 15:10:47 蔼媚 谚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谚语的来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谚语吧,谚语一般是一两个短句。都有哪些朗朗上口的经典谚语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谚语的来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谚语的来源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深耪棉花浅耪瓜,不深不浅耪芝麻”。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 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

  (4)歇后语和俗语: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的良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歇后语往往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夜猫子进宅——凶多吉少”。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是很有道理的。俗语是一种形象的定型化的短语,如“纸老虎”、“吹牛皮”、“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等。这些词语出现在日常的口语、对话中,使语言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形象简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谚语的历史意义:

  首先,谚语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传统谚语多数来源于历史长河,蕴含了几千年时间里智者的思考和总结。这些谚语常常道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如“时间就是金钱”、“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等等,能够帮助人们从这些简短明了的话语中汲取真知灼见。同时,谚语的内容通常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人生经验总结,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导和启迪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谚语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谚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祖先的精华和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运用谚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并且在国际间进行文化交流时,谚语也可以成为我们与其他文化沟通的桥梁。

  然而,也应该认识到谚语的局限性。虽然大多数谚语都是经过反复验证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谚语可能并不适当。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可以表达人际关系淡泊的观点,但如果把它奉为圭臬,就可能忽视了友情的真正价值,失去了朋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的重要性。因此,使用谚语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慎选择。

  谚语有什么作用

  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谚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一、形式优美,表现力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这句谚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语言简洁,所表达的意思不言自明,着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用这样的谚语来“论证”,往往胜过冗长而枯燥的说理。像“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也是这类谚语的典型。在大量的谚语中,较多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夸张等,这使得谚语在形式上更为生动活泼,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折射哲学思想,具有教育功能

  “谁往天上吐痰,掉下来说会落在他自己脸上。”,这句谚语通过日常行为的简单描写,但反映出的哲理却是深刻形象的,让人深深体会到“害人终害己”的基本道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说开始时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这句谚语说明,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与“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言简意赅,富含深意

  “隔行如隔山。”寥寥五个字,却道出: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家合万事兴。”,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家庭和睦是至关重要的,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之保障。

  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成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谚语的来源】相关文章:

对联的来源04-29

围棋的来源10-16

束姓的来源10-17

孙姓的来源10-16

通姓氏的来源01-16

夫姓的来源介绍07-20

伊姓氏来源12-19

戴姓的来源12-20

盾姓的来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