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悠”的“奋斗”着

时间:2020-10-21 17:16:27 职场励志 我要投稿

“晃晃悠悠”的“奋斗”着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里,有两个私交甚好的年轻人,看起来就像所有人一样的平凡,但言谈举止间却充溢着与众不同的才情。后来,他们中的一个人凭一首歌唱红大江南北,而另一个则凭一部小说一鸣惊人。那首歌叫做《同桌的你》,那部小说叫做《晃晃悠悠》,这两个人就是老狼和石康。

 
  “不务正业”的“另类”编剧
 
  当石康的新晋代表作《奋斗》在上海电视节上铩羽而归时,石康在他的博客上连续发表了13篇“未获奖感言”,矛头直指两大赢家《金婚》和《士兵突击》。
 
  接下来的一个月间,媒体对于这一言论争相报道,石康博客的点击率瞬间高升,大家纷纷指责石康是“酸葡萄”、“无聊”,连《金婚》的编剧王宛平和《士兵突击》的制片人张谦都跳出来反击……正当大家等着看新一轮好戏的时候,石康却话锋一转,一篇《苦涩玩笑结束,说点真相》将自己的初衷曝露于天下,哗然之后是一片寂静,石康切切实实地把娱乐圈“涮”了一把。
 
  中国的作家以及编剧一向埋头于虚拟世界的文字创作,很少关注文学以外的事情,而石康却是其中的“另类”,他批判《金婚》和《士兵突击》的目的在于“呼吁央行加息,方法是由《士兵突击》转到《央行突击》”,“希望从大众感兴趣的事情上引他们至不太关心的事情上去”,因为在石康的眼中,社会经济是远比娱乐圈的嬉笑怒骂更为重要的事情。在他的博客里,对于社会的关注更胜于文学与剧本,这在一干作家博客里面显得尤为另类,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之嫌。
 
  事实上,石康彻头彻尾都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
 
  石康的父亲是国家航天部的专家,石康子承父业,在北京联合大学航天工程学院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航天部。然而,这个令人羡艳的'“铁饭碗”却几乎成为了石康青春岁月中最大的心病,他讨厌那种永远一成不变的无聊生活,于是便一鼓作气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专业,眼瞅着就是硕士高材生了,石康又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英语考试找人替考,于是硕士学位就这样泡汤了。
 
  1995年,石康的处女作《晃晃悠悠》出版,受到了当时年轻人的大肆追捧,一下子为他带来了几十万的收入,让他有了“晃晃悠悠”生活的资本,此后他又相继出版了《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在一起》等畅销作品,成了名副其实的自由作家。
 
  对于父母来说,石康始终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游子,与那一代人相比,他有太多的叛逆、反抗、与众不同,即使今天他已经是国内响当当的作家、编剧,“自由职业”这四个字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是“没有职业”。
 
  “无业一身轻”的石康有大把的时间来阅读、写作和消磨。他的阅读量是惊人的,古今中外,除了他从小就喜爱的文学,还有哲学、心理甚至物理、化学、数学等等,他坚信“文学并不是一个专业。这是一项与创造性相关的工作”,而“作家知道的东西越多越好,专业知识对创作没有坏处”。就这样,石康俨然成为了圈中的全才,当其他作家只能在文学领域发表言论时,石康的“愤青”情怀却释放得尽处皆是,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爱情、人生……凡是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话题,他几乎都能振振有词地说上一阵,让人惊呼眼前这看似斯文的理工科学子竟是北京“侃爷儿”的集大成者。
 
        “大手大脚”的创意人生
 
        当我忐忑地转述网络上对于《奋斗》的评论——这是一部“50后导、60后编、70后演的80后的剧”时,石康的表现依然十分淡定,并坦承这并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从《晃晃悠悠》以来,石康的创作重心一直放在纯文学上面,毕竟对于一个作家来讲,纯文学的作品才更能表现出写作者本身的价值。
  然而,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纯文学创作风靡神洲的境况不同的是,现在业内的流行语却是“写诗歌不如写散文,写散文不如写小说,写小说不如写剧本”,一个作家辛辛苦苦凝聚的文学精华可能都赶不上一个二三流编剧模式化的剧情创作。于是,石康开始当编剧了。
 
  在《奋斗》之前,石康已经创作过不少剧本,如《北京风情画》、《新摇滚青年》、《普通生活》、《英雄时代的终结》、《湄公河历险记》这样的陌生名字都出于石康之手,但早已埋没于中国每年数以千计的电视剧集之中。石康创作的最为人所知的剧本当属2001年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大腕》,当时用石康自己的话说就是“穷疯了”,于是不得不靠这种文学青年根本看不上的形式来挣饭票。
 
  而时至2005年,当北京的房价高速飙升时,历史再度重演,石康的生活中又发生了经济危机,在金钱的诱惑下,《奋斗》诞生了。这部剧为他带来了80万的收入,足够他再晃悠几年的了。
 
  其实,石康应该是不缺钱的,一个可以靠笔杆吃饭的人,只要稍稍规划一下,总能过上近似于小康的生活。石康的贫穷,在于他的“挥霍”。
 
  石康重情义、爱面子,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却因此丢了老婆。说来事也不大,石康经常喜欢与朋友聚会,不但埋单时抢着付账,就连打的时也不用朋友掏钱,这样一来,朋友大把大把地交,钱却一分也攒不下。一次与朋友聚会后,结婚一年多的老婆平静地提出分手,石康也平静地接受了。于是二人很快办理了离婚手续,石康重新过起了单身生活。
 
  提起这段短暂的情缘,石康表现出的更多是无奈,或许他本就是个浪子,怎么适应得了精打细算的婚姻生活。现在,在石康的身边,呼朋唤友,红颜些许,却没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爱情是要靠运气的,只有当那份真挚、永恒的爱情出现的时候,才能唤回浪子的心。
 
  石康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应该是满意的,辛苦工作,然后享受生活,知道自己想要的,并且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依然大手大脚,因为他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
 
  不知是美国编剧大罢工的影响方才辐射至中国,还是石康心中早有此野心,这个狂放的家伙再度“口出狂言”——他期望《奋斗》第二部的编剧费用是一千万。这个天价数字立时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他胡闹,更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总之能听到的大多是嘲笑甚至讥讽的话语。对此,石康并不在乎,他扬言就是要捍卫编剧的权益,并且以实际行动证实着这一目标的可行性。结果上海博洛尼为他开出了300万的价格,与前一部的80万相比,提高了将近四倍,对于一个编剧来说,这不失为一个飞跃,“我希望能通过《奋斗》第二季,让人们记住那些燃烧着青春热血的理想,争取让人们理解中国的创意人群,至少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存在与价值,还要让人们看到那些奋斗者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目标,以及各种不同的奋斗方式”。不仅是电视剧中洋溢着青春激情的奋斗故事,同时还有石康本人为了全国编剧维权所进行的奋斗。他就像剧中的陆涛,心中有一个梦想,并且义无反顾地为之而奋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创意人群。
  
  反叛传统的自信选择
 
  提及石康与他笔下人物的相似性,这似乎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他此前的小说中,往往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我”,身上不可规避地附着着石康本人的影子。而新作《奋斗》中的男主人公陆涛是不是也是他本人的另一个版本呢?
 
  他们的相似性就在于:敢于怀疑、突破和否定传统。
更多的职场励志故事: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感悟简简单单的生活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晃晃悠悠”的“奋斗”着】相关文章:

努力着努力着,也就习惯了励志文章10-31

预示着要下雨的谚语09-01

老师的评语激励着我高中作文10-17

如何选着育婴师11-05

励志文章:哭泣着向前奔跑11-06

他的心还留恋着她心理测试09-22

爱情中男人的反常举动代表着什么09-04

奋斗的励志签名07-28

励志奋斗的签名10-29

奋斗的励志日志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