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通用10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制度的地方越来越多,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制度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1
一.实验室内空气的消毒
1.加强开窗通风,自然通风换气,或采用排气扇通风,机械通风每小时换气10—15次。
2.紫外线灯管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常用的室内悬吊式紫外灯对室内空气消毒时安装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使用循环紫外灯线空气消毒器,连续开机达到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即可起到空气消毒作用。
二.实验室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地面要湿式拖扫,禁止干拖干扫。可用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拖地,消毒剂的用量不得少于100ml/m2。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水清洗干净,悬挂晾干,最好放在阳光下暴晒后备用。
三.物体表面的消毒
1.实验台面、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可用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机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作用时间10—15分钟。
2.若实验台面等明显被传染性标本污染,例如传染性标本和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容器打碎,洒落于表面,应立即用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覆盖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浸没污染物,保持30—60分钟。
四.一般实验器材的消毒
凡直接或间接接触临床标本或实验微生物的器材均应视为有传染性,均应作消毒处理。
1.金属器材、玻璃器皿
可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的方法进行处理。
1)、压力蒸汽灭菌器:121℃,30分钟。
2)、干热灭菌: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待定的干烤箱内,灭菌条件为:160℃2小时、170℃1小时、180℃30分钟。
2.玻璃器材
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1小时以上,消毒后用超声波清洗的方法洗净沥干,使用前再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3.橡胶制品
橡胶手套、吸液球等受污染后可用0.5%--1.0%肥皂液或洗涤剂溶液煮沸15—30分钟,然后清水洗净沥干后,再经121℃、15分钟高压灭菌处理。
4.纺织品
棉织工作服、帽子、口罩等一般放入专用的污物袋中,用70℃以上热水加洗涤剂洗涤。有明显污染时,随时喷洒消毒剂消毒或放入专用的污物袋中,再经121℃、15分钟高压灭菌处理。
5.贵重仪器
如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酶标仪、PCR扩增仪、气象色谱仪、冰箱、培养箱等不适宜加热、不能用消毒剂浸泡的仪器,局部轻度污染时,可用75%医用酒精擦拭,污染严重或传染性强的,半小时后重复擦拭2次。
离心时离心管未封闭、试管破裂、液体外溢,离心机内部应用75%医用酒精重复擦拭2次,或将整机放入环氧乙烷消毒柜,在温度为54℃,相对湿度为80%,环氧乙烷气体浓度为800mg/L的条件下,作用4—6小时。
6.纸张类
如实验记录纸、化验单等可用环氧乙烷熏蒸的方法放入环氧乙烷消毒柜,在柜内温度为54℃,相对湿度为80%,环氧乙烷气体浓度为800mg/L的条件下,作用4—6小时。有条件的也可电离辐射方法,无应用价值的应焚烧处理。
五.剩余标本和容器的处理
1.剩余标本如组织器官、动物尸体、检验后的废弃标本及其容器放入塑料袋、纸袋,应尽量焚烧处理。
2.液体废弃标本可用121℃、30分钟高压灭菌处理。
3.金属、玻璃容器及夹取标本用的`工具可用干热160℃、2小时或湿热121℃、15分钟高压灭菌处理。亦可用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没,消毒作用30—60分钟。消毒后冲洗干净,干燥备用。
六.手的消毒
1.处理生物危害性材料时,只要可能均必须戴合适的手套。但是这并不能代替实验室人员需要经常地、彻底地洗手。处理完生物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洗手。大多数情况下,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彻底冲洗对于清除手部污染就足够了。但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杀菌肥皂。手要完全抹上肥皂,搓洗至少10秒,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推荐使用脚控或肘控的水龙头。如果没有条件彻底洗手或洗手不方便,应该用酒精擦手来清除双手的轻度污染。
2.离开微生物实验室之前,脱掉工作服后,应进行手的清洗。离开生物安全实验室时,脱防护服前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一次,脱防护服后再次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每次冲洗1分钟左右。
3.消毒可使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医用酒精或60%的异丙醇等3—5ml,搽于手指、手掌、手背揉搓1—3分钟。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2
一、严格执行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保证实验室操作符合相应标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制度,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进入办公室等清洁区不得穿工作服;
二、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应做好基础防护(戴帽子、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必要时加穿隔离衣、防护服,传染病流行期间、严格按要求防护)。离开实验室时应脱去防护装备,并用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三、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带一巾一管,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四、检测后的血标本和培养基经压力蒸气无害化处理,检测过程中使用过的污染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损伤性医疗废物放入利器盒内,其他类别医疗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封扎集中处理。
五、保持实验室整洁,每日对地面、物体表面、检验操作台等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进行常规擦拭消毒,有污染随时消毒。并做到卫生用具专室专用。实验室每日定时常规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消毒60分钟,并做好记录。
六、HIV初筛实验室、微生物室、PCR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装置,设置生物安全柜,有专人负责。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3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工作衣、口罩、帽子穿戴整齐,操作前要洗手。
二、凡进入人体组织所用的各种穿刺针、导管、注射器要绝对无菌,采集标本时应执行一人一针一筒一带一垫,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要浸泡消毒或统一焚烧、处理。
三、各种检验后的废弃标本的'处理:微生物培养器皿应高压蒸气消毒后行清洁,血液、体液等标本应与消毒液混匀后一小时,再倒入下水道,实物集中焚烧处理。
四、直接用于标本检测的器材,如玻片、吸管、试管、各类容器等,使用后必须先在消毒液中浸泡消毒,然后用流水冲洗,再进行消毒、烘烤。
五、检验报告单保持规范、清洁,避免与标本、容器及其它污染物接触。
六、实验台及地面应每天进行清洁,有污染时应随时消毒,可用有效的消毒液抹拭、拖擦。
七、工作环境保持清洁,每天下班后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4
1、布局合理,临床微生物室应设门禁开关,入口处有标志,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每个工作区设有流动水和洗手设备、手消毒用品,作完毕后及时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
2、微生物实验室需配备生物安全柜、蒸汽回收型高压消毒锅;对源于病人的原始标本如痰液等进行涂片或接种平板等工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生物安全柜安置位置符合要求。
3、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规程。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表及地面进行保洁处理,湿式清扫,遇有污染时立即消毒、清洗。
4、无菌间和超净台必须保持清洁,每天清洁、消毒2次。无菌间应配备空气消毒设备
5、使用合格的一次检验用品,用后无害化处理,并有记录。
6、严格执行无菌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7、所有被污染的.针头、碎片、碎玻璃、采血管等利器必须放在一次锐器盒中统一焚烧处理。一次耗材、棉球、吸管、卫生纸、粪便、痰等标本连盒装入医疗垃圾袋,统一收送焚烧。
8、检验科各检查室桌椅、器具、地面每日用1000mg/l含消毒液擦拭2次,空气消毒1次,每周大扫除1次。抹布、拖把专室专用。
9、无菌物品及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10、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
11、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12、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13、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4、储血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每月对内壁进行生物学检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5
为保护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防止病原体通过实验室向外环境扩散,避免实验室感染,制定本制度。
1、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无菌操作,静脉采血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不得随意丢弃,放入医疗废物专用袋。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
6、报告单以打印单发放。
7、检验科及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医务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操作场所配备速干手消毒液,安装洗眼装置。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6、储血设备应专用于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1次,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培养皿细菌生长菌落<200CFU/m3且无霉菌生长。
7、严格无菌操作,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工作中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8、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6
1.医务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工作服一般每周更换2次;
(2)试验室接触标本均为可疑污染物,操作前均应戴好乳胶手套,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工作后脱手套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用流动水洗净;
(3)做血常规检查的操作者必须做到一人一消毒,消毒液为0.5%醋酸洗必泰酒精;
(4)离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脱掉手套;不能穿工作服到院外活动。
2.病人手指消毒
(1)做血常规检查应选取病人无红肿,破损,伤痕的手指部位;
(2)用75%酒精消毒针刺部位,干后针刺取血,做到一人一针一消毒一吸管;
(3)推片不得直接接触创口皮肤取血。
3.废弃物的消毒及处理
(1)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黑色垃圾袋装生活垃圾,黄色垃圾袋装医用垃圾;
(2)装盛垃圾的垃圾桶应用脚踏式,或加盖儿。
(3)固体医疗垃圾套双层垃圾袋,防止泄露,定时或在装满3/4时及时清理,运送到指定地点,集中焚烧,转运时应有防止锋利物刺破垃圾袋遗洒的防护措施。
(4)液体垃圾如病人尿液、胸腹水、呕吐物 按8片/L健之素消毒片投放,有效氯浓度为2000mg/l,作用30分钟,到入医用下水道;
(5)锐利物应及时投入专用锐器盒,在装满前或48小时之内及时更换。
(6)一般的化学废弃物可直接排入下水道;血球分析仪废液含氰化物,应放入健之素消毒片,30分钟后到入下水道。
4.重复使用检验器材处理
(1) 重复使用的器材用后应浸入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4小时,再清洗干净;
(2)浸入重络酸钾(50克溶于100毫升水)浓硫酸(1000毫升)溶液,24小时;
(3)取出,蒸馏水冲洗10遍以上;
(4)烘干,备用。
5.各种物面及地面消毒
(1)各种物表及台面每日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用紫外线消毒时,灯管离台面不宜超过1米,消毒有效区域为灯管周围1.5-2.0米,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地面用浸有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0.1-0.2%过氧乙酸的拖把拖地
6.空气消毒
(1)实验室应开窗通风,保证持空气流通、清新;
(2) 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次时间均应大于30分钟,每天不少于1小时;
(3)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采用静电吸附式空气净化器持续消毒。
7.化验单消毒
(1)要保持化验单干净,避免被检验材料污染;
(2)不等取的化验报告单,在每日工作结束时,用微波炉中火消毒2分钟后发出;
(3)门急诊未被污染的化验单,可随时发出。凡有可能被污染的化验单,均须经消毒后方可发出。
8.消毒液配制及监测
(1)正在使用的'消毒液应有标识
(2)四环牌清洗消毒剂含有效氯5%,配比:1:19有效氯≧2000mg/l;1:99有效氯≧500mg/l; 1:199有效氯≧250mg/l;
(3)健之素消毒片含有效氯250mg/片
(4)消毒液浓度监测用G-1型试纸
9.紫外线强度监测
(1)开启紫外线灯管5分钟后,将指示卡置于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米处,有图案的一面朝上,照射1分钟,图案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每季度检测一次;
(2)做好紫外线消毒记录,每季度检测一次紫外线强度,检测结果贴于记录本上,灯照强度<70μW/cm2应及时更换灯管。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7
1.工作人员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鞋套,戴防护面罩。
2.签收过的标本应置于污染区操作台上的样品架上的,不得随意摆放。各种试剂和化学品均应贴有标签,放置于合适的位置,不与标本相碰。试验台上不放置不必要的物品。任何测试用的样品和试剂不宜置于桌面或架子的边沿,以防滑落打破,污染环境。一旦污染,先在污染区外周围倒入消毒液,逐渐向中心消毒处理;
3.每次操作前用消毒纱布擦拭工作人员手指,再接触病人,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一巾」。
4.所有被污染的.针头、刀片、碎玻璃、采血管等利器必须放在一次性锐器盒中统一焚烧处理。
5.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止法》进行管理。
6.所有标本必须用1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60分钟后再进行排污处理。
7.所有被污染的一次性耗材、棉球、吸管、卫生纸、粪便、痰等标本连盒装入黄色垃圾袋,由卫生员统一收送焚烧。
8.各种消毒液现配现用,每天监测浓度,有记录。门诊和病房检验发现传染病,应立即报告医务科和院感科,并采取隔离消毒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9.所有需要回收利用的试管、玻片、吸管等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浸泡、洗涤。
10.检验科各检查室桌椅、器具、地面每日用1000 mg/L 84消毒液擦拭2次;空气消毒1次;每周大扫除1次。抹布、拖把专室专用。11.每天日常工作完毕后,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架必须消毒、擦拭,工作台面、地板必须用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洗刷3 ~ 5分钟。
12.所有检验科发出的化验单必须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方可对外发出报告(科室外自助报告机打印除外),紫外线灯必须定期进行监测。
13.各室如有特殊要求需要消毒隔离者均按全国临床操作规程实施。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8
1.目的
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范围
适用于从事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
3.职责
3.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消毒和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3.2质量监督员负责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参与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
3.3专职消毒部门或人员负责责任范围内的集中消毒和一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环境消毒工作。
3.4实验室人员负责责任范围的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消毒工作。
4.规定
4.1实验室整体消毒:实验室每天使用前用紫外线照射60min,实验操作完成后用规定浓度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全屋擦拭,并且紫外照射60min。
4.2实验器材的分类灭菌
4.2.1实验室用过的枪头,及损伤性器械应浸泡在消毒液内消毒过夜,再经高压灭菌消毒后洗涤。其他实验物品如培养物、标本,均应经高压灭菌后转至医疗废物暂存区,等待转运。利器盒内容物达到其容量三分之二后,将其盖上旋钮旋转改好,121度3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按生物废弃物处置。
4.2.2每天对使用过的移液器用75%酒精进行擦拭。每周1次对移液器嘴进行75%酒精浸泡15分钟左右,若使用过程中发生污染应随时浸泡处理。
4.2.3实验室对需要使用的无菌工器具和器皿能正确实施灭菌措施,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有明显标识,以与非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加以区别,以防误用。
4.3工作台等物体表面消毒:工作完毕,用含有效氯400-7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以上。然后用75%乙醇溶液擦拭消毒。
4.4个人防护用品消毒:实验结束,将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鞋套等121℃高压消毒30分钟。防护镜浸泡在75%乙醇或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作用30-60分钟。
4.5手的消毒:用75%的乙醇擦拭,作用1-3分钟。
4.6空气消毒:每日用紫外灯照射消毒,每日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立方米空间安装紫外灯强度≥1.5W。
4.7地面消毒:工作结束,用含有效氯400-700mg/L的消毒液或采用1000mg/L—2000 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以上。
4.8在使用过程中遇有遗撒,应及时清理,并用消毒液对可能被污染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4.9带有传染性的.污物污染工作台或地面时,应以消毒液浸泡半小时后,再擦拭干净。污染的工作服也应经消毒液浸泡或高压消毒后再洗涤。
4.10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样品或试剂外溅,应立即用3%双氧水滴上,滤纸盖上半小时,然后用酒精擦洗,并用移动紫外灯消毒。
4.11每天实验前开启各区的通风系统,各区实验结束后,分别打开传递窗紫外灯、移动紫外灯(对实验台面消毒)、天花板紫外灯消毒实验室,每次开启30~60分钟。
4.12待紫外灯消毒时间足够后,依次关闭各区紫外灯并记录。
4.13定期将工作服洗涤消毒,不同实验区的工作服隔开洗涤。
4.14实验室制定日常清洁(包括消毒灭菌)计划和清场消毒灭菌计划,包括对实验室设备和工作表面的消毒灭菌和清洁。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9
1.目的
规范实验室的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实验器材和废弃物品的安全处理,避免实验室污染物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事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实验器材和废弃物品处理的控制。
3.消毒程序及方法
3.1室内空气的消毒
使用洁净室/阳性菌前后用紫外线灯照射对室内空气消毒,照射时间≥30钟,并填写《洁净室/阳性菌使用记录表》。
3.2 表面的消毒
3.2.1地面消毒
实验室地面可用0.2%~0.5%的消毒剂喷洒,喷洒消毒剂的用量不得100ml/m2。
3.2.2物体表面消毒
实验室台面、桌椅、橱柜、门把手等物品的表面可用消毒剂喷洒、擦拭,并填写《洁净室/阳性菌消毒记录表》。
3.3 实验器材的消毒处理
3.3.1检测人员将检测过程使用的器材和实验废液作好标识,及时处理。
3.3.2实验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器皿应立即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3.3.3洁净室/阳性菌室穿着的被污染衣物检测人员予以121℃ 30分钟高温高压处理后方可洗涤。
3.4 报废菌株、超过保管期限的阳性样品的处理
报废的菌株由生物安全员采用121℃ 30分钟高温高压处理后,填写《菌种、毒种(株)阳性标本销毁记录表》
3.5 废弃物灭菌同培养基灭菌所用高压灭菌器应分开单独使用,灭完废弃物后空转一次方能进行培养基灭菌。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10
1、职责
1.1、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人员负责实验室消毒及实验室产生的废物、废液的收集和处理。
1.2、生物安全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消毒工作、废弃物处理的监督检查。
2、具体要求
2.1实验室清洁消毒
2.1.1消毒液配制
2.1.1.1配制2g/l有效氯消毒液:参照消毒剂说明书配制终浓度为2g/l有效氯消毒液。
2.1.1.2各实验区的清洁消毒工具均专用,不可混用。所配制的消毒液只限在当天内使用,隔夜如使用时应根据本sop重新配制。
2.1.2紫外消毒
2.1.2.1紫外消毒须根据需要设定时间,通常为30分钟,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时间。
2.1.2.2消毒结束后,关闭电源开关。
2.1.3实验室消毒清洁程序
2.1.3.1每次实验前一天和实验结束后对各区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实验台面、地板。
2.1.3.2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标本或试剂外溅,应立即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湿布覆盖污染处30分钟,再进行擦拭,随后用清水擦洗,并作记录。
2.1.3.3实验结束后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对台面进行清洁,紫外灯照射30分钟。
2.1.3.4实验结束后,开启室内紫外灯对实验室进行紫外照射消毒至少30分钟。
2.1.3.5实验结束后,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对各区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擦拭清洁。
2.1.3.6每次对使用过的移液器、镊子用75%酒精棉球进行擦拭。
2.1.3.7每周将待清洁工作服高压灭菌后洗涤消毒,不同实验区的工作服隔天洗涤
3.1.4生物安全柜消毒消毒、清洁方法
a、一项工作完成后,所有的容器和设备应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后取出。
b、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75%乙醇对生物安全柜内的工作台、两侧、后壁、观察窗玻璃内侧壁进行擦试。
c、开启生物安全柜紫外灯30-60分钟,用于工作台面和内部环境的消毒。
d、开启紫外灯时请勿在柜内操作。
e、生物安全柜内发生少量喷溅时的消毒措施
应立即用吸水纸巾清除,放入生物危害灭菌袋,应尽快对喷溅物沾染到的物品和生物安全柜内表面用浸透消毒液的`毛巾浸湿,消毒工作面后,更换手套,再将清洁的吸湿巾放入柜内,无论脱手套还是换手套都要洗手。
f、生物安全柜内发生大量的溢出时消毒措施
需要更广泛的消毒,柜中所有的物品都应进行表面消毒后移除柜外,要向工作台面上倾倒消毒液使其流入格栅到达排水托盘,然后再用清水擦试。
3.2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方法和步骤:
3.2.1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等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后的废物品应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3.2.2使用过的一次性实验用品(如试管、吸头、离心管等),放入2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2小时后,放入污物袋内集中处理。
3.2.3对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制品,加入2g/l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2~6小时后用洗涤剂及流水刷洗,沥干后高压蒸汽灭菌。
3.2.4污染的标本容器等投入盛有2g/l有效氯消毒液的容器内浸泡一昼夜后,放入污物袋内集中处理。
3.2.5采集检验标本或接触装有检验标本的容器,特别是传染性检验标本(如肝炎或结核等)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可反复使用的容器用后集中消毒。
3.2.6废弃标本如血、痰,用10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搅匀后作用2~4小时后,集中处理并记录。
3.2.7实验室所有垃圾,包括用过的一次性手套置于专门污染袋内,集中处理并在废弃物处理记录表上记录
【检验科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制度】相关文章:
卫生消毒隔离制度10-18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范本03-30
消毒隔离规章制度02-05
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09-17
消毒隔离制度(通用10篇)08-28
消毒隔离管理制度12-14
供应室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05-29
消毒隔离制度(通用20篇)08-26
幼儿园卫生消毒及隔离制度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