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揭秘明代医事制度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制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制定制度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揭秘明代医事制度,欢迎阅读与收藏。
明代医事制度
明代医学归属礼部,其组织机构和职官设置,大体沿袭宋元旧制而有所损益,各个时期医事制度也有所变化。
一、中央的医药机构
(一)太医院的设置
朱元璋自称吴王之初(1364),即仿元制设置全国性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司中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医学教授、学正、官医和提领。吴三年(1366年),改医学提举为太医监,设少监(正四品)、监远(从五品)。洪武元年(1368),仍设太医院,职官设置亦无大的变动。当时无御医一职,洪武六年(1373)始设御医。
(二)南北两京太医院
明代太医院分为南京、北京两处。
洪武元年(1368),南京太医院设有院使、同知、院判、典簿,洪武十四年(1381)改设太医令1人,太医丞1人,吏目1人,御医4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改太医令为院使,太医丞为院判。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南京太医院仅设院判、吏目各1人,掌管医事,下设医士和医生。同时于北京建太医院,设院使1人,院判2人,御医4人(后增至18人),吏目1人。隆庆五年(1571)设御医10人;吏目10人,下设医官、医生、医士若干人。
两京太医院均设有生药库,设大使、副大使各1人,掌管药物。每年药材由产地派人解纳,按药材的质量、炮制、燥湿程度分类。由太医院御医和药库大使辨验入库,礼部派人监放并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留太医院备案,一送礼部查考。生药库年入库量很大并逐年增加。
(三)太医院的分科
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按摩,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
太医院要求御医以下各专一科。隆庆五年(1571)太医院有御医、吏目共20人,统领13科,每科由一到数名御医或吏目掌管,下属医士和医生,各科御医或吏目人数为:大方脉5人,伤寒4人,小方脉2人,妇人2人,口齿、咽喉、疮疡、正骨、痘疹、眼科、针灸各1人,下属医士医生70余名。
(四)太医院的职能
1、医疗保健
太医院御医以上每天分两班在内府御药房值班,为皇帝及内宫嫔妃服务。遇皇帝出巡,太医院医官作为随行,沿途为皇帝、随行官员和侍卫作保健服务。
各亲王府、藩王府及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均设有医官,他们遇有疑难病症,常向太医院请求医药方面的帮助。明代规定,各王府请医,不能直接向太医院提出,须上奏皇帝,经批准后由太医院奉旨派遣医官或医士前往诊治。文武大臣及外国酋长有病,太医院亦奉旨往视,将治疗结果具本覆奏。发现疫情,太医院有向军队、监狱、边关隘口等处派遣医官治疗的任务。
2、医官的任免与派遣
全国各府、州、县的医学机构中的医官,均由太医院考核委派。《明史·职官三》载,全国各府、州、县的惠民药局,边关卫所等处所设医官、医士、医生,俱由太医院派遣,年终考查其功过,以为升迁任免之据。据《古今医统大全》卷三记载,明太医院外遣医官达150人。
二、宫廷医事制度
明代宫廷除为皇帝服务的御药房外,还设有专为皇太子、后宫嫔妃和王府服务的医疗机构。
(一)御药局和御药房
吴元年(1364),朱元璋设尚药局,尚药御奉品阶为正六品。洪武六年(1373),内府设御药局,始置御医。御药局设尚药御奉2人,直长2人,药童10人,俱以内臣充之。御医4人由太医院医官担任。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
1373年又设御药房,由提监、太监理其事,近侍医官无定员,分两班掌管御用药饵,官阶与太医院医官相似。
嘉靖十五年(1536),改御药房为圣济殿,又设御药房,由御医轮流值班。万历三年(1575),圣济殿造御药库关防印一枚,由提督太监收管,以凭传取,年终将传取药材及剩余数额等项造册,送礼部查考。
(二)东宫典药局
洪武二年(1369),东宫设典玺、典药、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每局设局郎1人,局丞1人,内使10人。典药局郎、局远及内使负责皇太子的医疗保健。
京师各亲王府在承奉司下置司药2人,以司亲王府的医药工作。建文间(1399~1403)。京师亲王府增设典药1人。
(三)后宫医药机构
洪武五年(1372),后宫设六局,由尚食同负责医药,内设司药2人,掌管医方和药物,并有典药2人,掌药2人,均由女官充任。永乐间(1403~1424)及其后,这些职务均转由宦官担任。
皇后及嫔记有病,多由太医院医官诊视。后宫设安乐堂,专供后嫔养病;设有月子房,供宫内孕产用。后宫设医官3人,医士36人,还配有稳婆、乳婆、医整数十人。
(四)王府良医所
明代备藩王府均设良医所,主管王府医疗保健。洪武四年(1371),良医所设良医正、良医备1人,寿官数人,俱从文官,由太医院推荐,吏部任命。杰出医药家王履、李时珍等曾任过王府良医。
三、地方的医事制度
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府、州、县均设专职医官。府设医学正科1人,州设典科1人,县设训科1人,负责辖区的医药卫生。据《顺天府志》等载,各县还设有惠民药局、养济院和安乐堂。
(一)惠民药局
明代沿袭宋元旧制,于洪武三年(1372)在南京、北京及各府、州、县均设惠民药局,两京惠民药局由太医院统辖,设大使、副使各1人,各府惠民药局设提领,州、县设医官。
惠民药局是为平民诊病卖药的官方机构,掌管贮备药物、调制成药等事务,军民工匠贫病者均可在惠民药局求医问药。遇疫病流行,惠民药局有时也免费提供药物。
惠民药局的设置及管理均很不完善,许多药局有名无实或有医无药,或局舍破败。
(二)社会福利组织
洪武七年(1374),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贫病无依者,工匠、军人及其他老弱病残者,都是收养对象,院中有医官担任治疗。所需物资由所在府、州、县按时供给,永乐间(1403~1423)全国州、县普遍建立养济院。水乐十五年(1417),京师民工中疾病流行,为此设立了一座临时性的民工医院,称安乐营。
明末广东出现民办育婴所。据《广东通志》裁:广东马应勋,字目明,建育婴所,存活婴孩无数。洪武三年(1370),令全国各州、县设立义冢,掩埋遗骨。各州县奉令择宽闲地立义冢,凡贫穷无地可葬者,均可葬于其处,并禁水葬和火葬。天顺四年(1460),京师于崇文、宣武、安定、东直、西直、阜城等门外,各置涌泽园一所,以收埋遗骨。
四、民间医学团体
隆庆二年(1568),我国建立了最早的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它是由徐春甫等在北京发起和创办的,据徐春甫《医学入门捷径六书》中所载。“一体堂宅仁医会录”一文,可窥见其组成、宗旨和会款等内容。宅仁医会的成员多为集于京都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医;会中多数人来自安徽,如徐春甫之师汪宦、新安名医巴应奎等:还有来自江苏、河北、湖北、四川、福建等地的名医,先后入会者达46人。医会的宗旨在于探讨医药学术,要求会员深入研究《内经》及四家学术之奥秘,提高医疗技术;讲求医德修养,深戒循私谋利,会员间真诚相待。存善去过,团结互助,患难相济。医会提出22项会款作为对会员的具体要求。具体款项为:诚意、明理、格致、审证、规鉴、恒德、力学、讲学、辨脉、处方、存心、体仁、忘利、自重、法天、医学之大、戒贪鄙、恤贫、自得、知人、医箴、避晦疾。从治学内容、方法、态度到医学家应具有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处世接物方法、对待患者的态度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明朝太医院简述
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当时明首都设立医学提举司。1367年,改名为太医院。
1421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正式成为大明帝国的首都,而南京降为陪都。明代开始实行两京并立制度,北京亦设立太医院。
在明朝京城各衙门,官员一般分为三类——正官,属官与首领官。其中正官是指各机构中的主要负责官员,属官是指各机构中负责文移及本署内部庶务的官员,首领官相当于现代的事务官。
太医院是五品衙门,正官设院使一员(正五品),院判二员(正六品),首领官设有吏目十员(从九品,名额有时不只十名),属官设御医十员(正八品),另外还有若干其它后备医士。需要说明一下,太医院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所以规模不会很大,医术精湛的医生才有可能升入这二十三名之中,为皇帝看病。
太医院下属机构有惠民药局。惠民药局始源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主要作用是监制和销售成品药,是官办药局的创始。
再就是生药库,它是贮存全国各地进贡的药材的地方。它除了贮存各地上贡的外,还有各少数民族,番邦进贡的药材。
太医院的医生
太医院医生主要来源为三个方面;医户,外访保举与捐纳。
明朝建立,朱元璋继承元朝户籍制度,将全国户口分三类;民,军与匠。民户又分为儒户,医户与阴阳户,其医户又称世业医生。明初核实天下户口时,具有定籍,并规定令民各务习所业,各户须子袭父业,不许妄自变乱。其中医户亦是如此。
所以医户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便会被朝廷选入太医院,并进入考核与培养,考核通过才有可能留下或者返还原籍。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他家就是医户,其父曾任太医院吏目。
明朝法律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问。”
当然,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流动越发剧烈,这套户籍制度名存实亡。
外访保举,即由当地府县保荐,再由礼部与太医院考试,考核通过,即可进太医供事;不通过,发还原籍,并将保荐官员送至考功司治罪。所以这条路人员来源较少。
捐纳,就是捐钱买一个太医院医士的名额。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医户来源越来越少,且保举也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再加上朝廷财政紧缺,开始施行的陋习。
太医院的医生大致分为如下等级;除开在太医院学习的医学生外,由下往上依次为;医生,食粮医士,冠带医士,支杂职俸医士、支品级俸医士。这些医士并无定员,想升级做御医及吏目,还要等缺员。
由于这些医生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健康,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里并不像官员那么黑暗,医生的升降完全由考试来确定,也就是“三年一考核”,考核参加人员为吏目御医以下。
考核结果会分四个等级,第一等升一级,无级可升的加工资;第二等,也可升一级,只是最多长到冠带医士;第三等,如旧;第四等,降级。
怎么为皇帝看病
首先得强调一点,明朝皇宫真的很大,而且太医院的地址也不在皇宫内。皇帝一旦体感不适,让太监去太医院传太医,没一二个时辰真来不了。所以皇宫之内另设一套机构——御药房,又称圣济殿。
御药房正六品衙门,“设有尚药、奉御二人,直长二人,药童十人,俱以内官、内使充任。”御药房也培养自己的药师,当然这些都是“太监”与宫女。但这些人医术明显不及太医,所以御药房必定有太医轮流供事。
假如皇帝有疾,按照程序规定;由太监传唤供职御医,来的御医至少在四名以上,且要穿吉服。无论冬夏,殿前必设炭火一盆,再参入各种香木,每人必须从火盆上跨过,才可进入殿中。
御医见皇帝必须先叩头,后跪行至皇帝左手边把脉,第二名御医跪行至右手边,再左右互换,当然还得跪着,后面三四名也可依上如故。
诊断完毕后,各自讲出自己看出的大略,再到御药房。与太医院院使,院判商量开出药方,并写出药方药性,由谁开出,开出时间等,再封存。
再由御药房配药与调药,这个过程必须由内官(也就是药童)监视。开的药方配二服药,二服合一服调制,制成后,分成二份。一份先由开方的御医品尝,再由太医院院使或院判,再次内官。确定没事后,另一份再进至皇帝。
这一套过程是相当严密,任何个人都不许改变,否则处罚相当严重。例如,明孝宗感风寒,命有司设监太监张瑜与太医院议方药,瑜私与刘文泰,高廷和不请诊视辄用药以进,继与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吴等进药皆与证,造成明孝宗驾崩。弘治十八年(公元年)五月逮掌太医院事通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下狱。
另外再说皇帝的女人怎么看病。由于是皇宫妃嫔,御医自然也能进入其中,步骤是由御药房的宫女把脉,再将症状说给在外等候的御医,御医再开药方。
悬丝诊脉这种“高技术”的东西,是真没用,误差值太大。
明朝太医院在宣德二年(1427年)前是没有俸禄的,之后才“医士有家小者,月支米七斗;无者五斗。医生有家小者四斗;无者三斗。”一斗米大概6公斤,有家小的医士一月才42公斤,甚至还不如在外走方的郎中。
太医院除了给皇宫及贵族看病,还得出差至边关,那里发病也得到那里去。如此重的劳役,再加上一旦医疗事故出现,又要担重责。所以很多医户不参加考试,太医院的医生都以丁忧借口出逃。
明朝的太医越到后面质量越差,大量有能力的“医生”宁愿在民间行医,也不愿进皇宫当太医。
【揭秘明代医事制度】相关文章: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的相关知识11-13
医事专业的简历模板09-19
医事法律个人简历敷衍08-18
医事法律专业求职简历范文10-19
医事管理员简历范文09-17
明代性灵论的理论渊源10-14
法学(医事法律方向)简历表格06-24
医事管理员求职简历模板08-18
中专医事管理员的简历模板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