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三上册政治第五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上册政治第五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上册政治第五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
1.民族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2.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形成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5.建立依据:(P61)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历史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适应这一特点,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6.含义:(P6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
7.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
8.青少年怎样为维护民族团结做贡献?(P62)
①自觉拥护民族政策。
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
③各民族同学应平等相处,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二)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特点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形成原因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3)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4)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法律保障;
(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行政地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经过几千年的民族沉淀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各民族之间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居住的格局。这无形中促成了各民族间只适宜互助合作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的形式。
2.这是中国人民长期战争的经验总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命运和使命。尤其在共产党的领导的长期的为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御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使各民族间建立了休戚与共友好亲密的关系,并形成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政治认同,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这就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坚实而强有力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3.这是新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发展的前提是稳定,稳定的基础是尊重。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民族间习俗、信仰等各不相同,只有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民族内部的事情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我们的共同目标,为了五十六朵奇葩争奇斗艳,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佳之选。
4.这是各族人民意愿的真实体现。长期封建意识形态下,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处于进贡、附属的地位,没有多大的自主权。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让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情,“受重视、被认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热忱。我身处民族自治县能切身感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积极深远的影响。从人大会上各民族代表饱满的热情中能充分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心所归、民意所指。
新中国开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的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初三上册政治第五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相关文章:
必修二政治知识点总结01-03
高中政治知识点大全03-15
高中政治之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12-29
高中政治货币知识点总结04-01
高中政治知识点大总结11-26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4-22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1-12
初三政治工作计划04-03
《夏商周政治制度》说课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