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裂变出新能量

时间:2023-04-05 08:27:45 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制度创新裂变出新能量

  今年5月中旬,来自境外银行的一笔人民币贷款到账,这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贸区金融创新,又一次成功进行的境外融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上港集团已成功运作了14笔境外融资,总金额达到193.6亿元人民币,世界第一大港真真切切从自贸试验中获得的改革红利。

制度创新裂变出新能量

  企业改革红利源于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作为创新改革高地,自贸区让我们打开了实践国际通行规则的窗口。”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说。

  制度创新打破禁区

  193.6亿元人民币境外融资是什么概念?陈戌源说:“如果是境内融资,光利率就要比境外银行高出100多个基点。”在自贸区成立之前,由于无外债额度,上港集团的融资方式主要采用境内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2013年,集团有息负债余额为187.4亿元,直接融资(短融、中票、公司债)占85%,间接融资占15%(其中:短融30亿元,中票47.6亿元,公司债80亿元,银行借款14.9亿元,委托贷款14.9亿元),年综合融资成本4.71%,其中当年新增债务成本4.25%。目前,由于境内资金面不宽裕,融资成本较高,给集团的经营带来了较大压力。陈戌源坦言,自贸区刚成立时,企业没什么方向,“感觉想象空间很大,但似乎没什么抓手。”

  探索毕竟有一个过程。从上海自贸区成立伊始,上港集团就时时关注自贸改革的一举一动,“等待契机”。机会终于在去年2月的一天出现。央行关于上海自贸区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细则正式出炉,其中有一条“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应用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相符的领域”。

  这项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一举打破国内企业不得在境外融资的禁区,立马扩大了企业资本运作的视野。上港集团第一时间捕捉到背后的商机,细则出台不久,上港集团就向央行上海总部和外汇管理部门申请自贸区第一笔境外融资业务。

  为何这么急?上港集团资产财务部总经理高晓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国内企业只能在境内融资,不管是向银行贷款,还是发行公司债,或是短期融资券,资金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即使是像上港集团这样的优质企业,在市场资金紧张时,其财务成本也要达到6%左右;而境外融资人民币,融资渠道几何级扩大,往往一次融资招标书下发后,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前来应标,“议价空间更大,财务成本自然更低”。

  用世界的钱办自己的事

  自贸试验本身就是探索,其中任何一项改革,起步时都需要“磨合”。作为第一个向境外借钱的“吃螃蟹者”,上港集团最初也有些纠结。“央行细则明确,境外融资来的钱,只能用于自贸区内或境外,包括区内生产经营、区内项目建设、境外项目建设等。而我们境外融资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偿还到期债务,即用‘更便宜的钱’替换到期债务,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高晓丽当时心里也有疑惑:这样的用途符合改革方向吗?

  反复研究,多次商谈,在市金融办的协调下,央行和外汇管理部门最终与企业达成一致:上港集团境外融的资虽然是用于替换国内债务,但其债务本身主要也是投入外高桥码头和洋山港码头的建设,符合央行规定的自贸区内项目建设,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精神,因此“予以放行”。

  利用境外较低的融资成本,替换国内借款——这样的好事,如果没有自贸区,恐怕还得等上好久。用世界的钱,办自己的事,借助自贸区平台,上港集团的“借钱经”日趋娴熟。随着自贸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上港集团还将在优化境内融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境外人民币借款业务,积极研究境外公司债发行等事宜,充分发挥香港海外融资平台作用。同时,集团已向金融主管部门建议,包括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借款在内的自贸区金融制度能够更创新,融资品种更多元化,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更多支持。

  今年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陈戌源说,“我不能说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因为自贸区,但至少有一大半动因,可以归结为自贸试验带来的积极效应。”

  给市场让出空间,让企业更有活力,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正裂变出更为巨大的新能量。

【制度创新裂变出新能量】相关文章:

裂变中的口头传统03-14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01-06

11月中再出击! 创新X-FI声卡又出新品08-13

《大学》早出新证03-18

制度构建与技术创新11-17

山西推出新政策:高校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创新创业05-17

关于创新的正能量句子02-26

科技创新奖励制度08-03

员工创新奖励制度03-31

公益金制度创新的思路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