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创业潮背后都有制度、政策红利的供给

时间:2020-11-30 09:11:45 制度 我要投稿

每一次创业潮背后都有制度、政策红利的供给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近两年来,一系列关于支持“双创”的政策陆续出台,大大激发了民间的创新、创业热潮。一年时间里,我曾经和一百多位创业者进行了座谈。今天我想用三个视角概括这一年的体会和感受。

每一次创业潮背后都有制度、政策红利的供给

  历史视角:我们一直都有着创业基因

  根据一百个创业者的座谈,我把创业者分成四类。开拓型创业者天生不安分就要创业当老板;追随型创业者有领头羊就会跟着走且他们通常是“上山打虎结伴而行”,要一起创业的;机遇型创业者则是先就业再创业,他们大多在一些大企业工作几年甚至成为高管后向机而动;第四种类型是压力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往往都是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点困难和困境,想要换一种活法。

  总结创业类型可以初步形成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进而回望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特别是创业历史。三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三次大的创业热潮。

  第一次创业潮是八十年代,主要是农民在创业,他们是压力型创业者主导,就是在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甚至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压力下,不得不去跑市场、办企业,客观上创造了当时以乡镇企业为重要动力和特征的增量改革。

  第二次创业潮是九十年代初,以机遇型创业者主导。从邓小平南巡,到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真正的市场化进程,创造了无比巨大的发展机遇,“十亿人民的九亿商”。第三次创业潮是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主要以追随全球互联网、信息化热潮为主的追随型创业者。

  历史上每一轮创业大潮背后其实都有两种力量,总有一类创业者主导了这个时期的创业大潮。因为开拓型创业者只要有机会就要创业,所以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他们在历次创业潮中都是引领者。还有一种力量就是政府、政策的力量,每一次创业潮背后都有制度红利、政策红利的`供给。八十年代主要是农村改革;九十年代初是市场化改革大幕开启;九十年代末从管理到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再加上2001年加入WTO,推动了当时改革红利的形成。回顾历史,可以说我们一直都有着创业基因,而且背后都是创业者内在驱动和政府政策推动两种力量在同时提供动力。

  现实视角:创业者的乘势而起和政府的谋势而动

  第19次文津圆桌论坛1月7日在北京举行,这个论坛由中国新闻社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主题是“双创”政策与创新创业热潮。我注意到在文津圆桌论坛上已经第五次专门主题探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这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我们今天的“双创”现在看是势如破竹、势不可当。这个 “势”背后其实也是有两种具体的“势”在支撑。

  第一个“势”是创业者的乘势而起。今天的“双创”应该说四种类型的创业形成了一种共同主导的态势。比如对开拓型创业者来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他们更强劲了、动力更足了;对于追随型创业者来讲,马云们的创业“神话”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梦想和更大的勇气;对于机遇型创业者来说,互联网时代的痛点多,解决痛点的办法更多,这使他们创业空间更加海阔天空;对于压力型创业者来说,现在新旧常态在快速转换、产业结构在快速调整、就业结构在快速变化,他们在各种变化中感受的压力可能更多,也更有机会求变。所以四种类型创业者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都蓄足了势,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形成了厚积薄发的强劲态势。

  第二个“势”是政府的谋势而动。这两年中央围绕“双创”出台的政策,核心都是“降门槛、清障碍、搭平台、聚合力”。比如在降门槛方面,2015 年11月工商注册登记的户数达到了1321.5万,其中企业389.5万,平均每天登记注册是1.17万。这在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和历史比较起来,今天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撑其实是更精准,更系统,也更有力。

  为什么说今天创新创业是个热潮?热潮的背后就是因为创业者的乘势而起和政府的谋势而动,这两种“势”已经合二为一。从这样一种“二势合一”来讲,我们应该有一种很自信的判断,今天的“双创”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运动,而是一种顺应历史、顺应时代的大潮流。

  未来视角:走向创收创富

  未来视角也就是下一步双创往哪儿走?双创有两个重要的走向,首先双创要进一步走向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众筹、众包。供给端大众化的关键是通过众筹、众包使我们的供给由原来的小团队、精英变成一个大众的供给。需求端的大众化,其核心就是我们现在消费结构已经在升级,所以要瞄准升级的大众化需求,按照需求导向来开发市场。

  双创大潮总要有一个方向和落脚点就是创收创富,这是双创的第二个走向。瞄准创收创富有两个很重要的点:第一是把点子变成方案,第二是把大数据从虚拟财富变成现实财富。围绕这两个方向要明确四个着力点,既有怎么看的问题也有怎么办的问题。第一,怎么来看创业主体。今天双创的创业主体一定是两类,一个是所谓的“高大上”,还有一类是“草根”,对草根创业尤其不应忽视。

  第二,怎么来看创业成本。互联网创业是“轻资产”的创业,创业的成本没有那么高。有报道炒作,有的大学生创业可能因为失败导致其中产家庭破产,这样的事情毕竟也是小概率事件。下一步的创业政策导向还是要努力降低创业的真正成本,比如税费、物流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等。

  第三,怎么看创业平台。现在各地也都在响应“双创”的号召,搞大量创业服务平台。我上个月刚到武汉调研发现,没有专业辅导机构辅导的创业其成功率大概是6%;创业辅导之后的成功率能达到30%。所以搭建好的创业平台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创业平台不能打乱仗,还是要整合相应的平台资源,避免平台建设同质化。创业企业有胎儿期的、幼儿期、少年期,不同时期的企业对政府的服务需求不一样,政府只有提供差别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对创业者来讲才真正有意义。

  第四,怎么看创业成败。成败率对创业企业来讲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关键指标。太关注成败会使整个社会缺乏包容精神;太关注上市会使创业者急功近利。创业本身应该是创业者乐在其中的过程,超越创业企业成败的是,创业者们永不熄灭的创业精神。有创业精神在,迟早会有成功的企业。所以我们在舆论引导上应该更多关注这样的创业精神,这是我们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次创业潮背后都有制度、政策红利的供给】相关文章:

创业潮兴起,如何成功创业10-04

2017大学生创业都有些什么政策09-04

创业案例:“90后”潮籍华侨华人掀起回乡创业潮09-10

创业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08-17

IT行业大佬背后的创业故事11-02

创业融资都有哪些方式10-12

创业融资都有哪些渠道08-11

德国的创业政策08-21

创业扶持政策 人才政策08-24

扎克伯格创业奇迹的背后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