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姓的排名及介绍

时间:2024-09-27 09:57:26 秀雯 百家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衬姓的排名及介绍

  衬姓主要源于藏族,出自唐朝时期吐蕃国大领主仕奴擦罗,属于以身份称谓汉化为氏。本文由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衬姓的排名及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侍从衬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汉朝时期,皇宫内皇帝、皇后、贵妃的贴身侍从称衬人、衬臣、衬子,专职负责君王的起居生活。在西汉末期,男衬人改称内侍,多改由宦官担当,女衬人不变。衬人是君王的心腹亲信,是内宫中唯一领有官秩但无官称的侍从,官秩从君王的内驽(私银)中支付。

  在衬人的后裔子孙或家族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衬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刑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二个渊源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官衬制作工匠,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古代的官服,自唐朝时期开始,在胸腹部位、肩颈部位缝制上专门的“补衬”标识,用以区别官职类别与官衔的大小。这个“补衬”,唐朝、宋朝时期皆称作“官衬”,明朝时期称作“官补”,清朝时期则称作“补子”。“官衬”是由精密细巧考究的手工绣制而成,图案多为动物图腾。专职制作“官衬”的工匠,亦称作衬工、衬匠,制作工艺称作“衬绣”。历代朝廷对衬匠的制作和管理皆十分严格,甚至极其严厉,因此多为家族世袭。一个普通衬匠本身在宋朝时期即享受有从九品官秩,在明朝时期享有八品乃至从七品官秩,至清朝时期甚至享受到六品乃至五品官秩待遇。各个朝代“官衬”所标识的动物图案略有不同,在衬工、衬匠家族后裔子孙中,有以家族职业或工艺称谓为姓氏者,称衬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衬氏属于比较年轻的姓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藏族,出自唐朝时期吐蕃国大领主仕奴擦罗,属于以身份称谓汉化为氏。“擦罗”,为藏语的汉译读音,在唐朝、吐蕃王朝时期,即为仕女、女仆之意。西藏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处于政教合一的农奴制社会形态,侍服于各级大领主的女性仆人,除了照应农奴主的起居生活和日杂琐事,同时也是农奴主的性工具,其别称就是“擦罗”,藏语意为“贴身的衣裳”,汉义就是“衬衣”。“擦罗”所生养的儿子,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藏语称“擦罗囊生”,意为“家中饲养的”。他们没有任何领主妻妾之子女的地位,既无生产资料,又无人身权利,完全被领主所占有,但主要从事农奴主的家内劳役、战争等,不从事外放劳役。“擦罗”所生养的女子,藏语称“擦罗莫朗”,长大后继续成为领主的“擦罗”。在其为领主玩弄腻味之后,多抛弃与“擦罗囊生”婚配。

  在“擦罗”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身份称谓的汉义为姓氏者,汉姓即称衬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衬氏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姓氏群体,甚至在民国初年的扬州地区还有由吴氏改为衬氏者,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咸阳、京兆为郡望。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袁义达说,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衬姓的排名及介绍】相关文章:

富察姓的来源及排名介绍05-24

密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介绍08-17

劳姓在百家姓排名介绍及来历06-01

李姓百家姓排名10-07

新百家姓羊姓排名12-01

百家姓排名魏姓及来历11-25

乐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08-05

百家姓排名04-25

百家姓排名30008-05

百家姓排名由来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