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复习方法
阅读复习方法1
一、阅读
包括通读和详细阅读,甚至是对教材目录和前言或者序的阅读。
一般情况下,拿到一本书,为了了解书的大概内容,首先还是要把书的目录认真阅读一下,这样心里便有了一个大的框架。然后再结合目录对书中各章各节的内容了解一下,对整本书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难点在哪里,便有了一个自己的初步印象。然后通读。
接下来便需要结合考试大纲对教材进行客观的了解了,重点在哪里,最好在教材上勾画出来,以便于应试。
最后就是逐渐的在复习过程中的详细地阅读了。既然是详细,那就要认真地一字不落的把边边角角的部分全部需要看到。
二、总结
这里包括列提纲、对比联系等一些方法。
列提纲,就是每一个章节或者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把这个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自己列一个提纲出来,梳理出自己的一套体系,这样,以点到线,线到面,整本教材的知识点,最后都可串起来,方便记忆与理解。
对比也就是一些相似或者相反地知识点,就可以通过对比联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另外再辅以自己记忆的一下小窍门,比方说顺口溜等,把难掌握的内容掌握了!
还有一个下下策,就是一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内容,也得死记硬背下来。
阅读复习方法2
毋庸置疑,考研英语乃重中之重。不管是文,是理,是农,是艺,英语都脱不了干系。这个科目一直都困扰着每一位学子。而考研英语试卷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考研英语阅读了,总分100的考研英语试卷,阅读就占到了40分,基本都快是半壁江山了。那在这个炎炎夏日之下,在这个暑期之战正在热火朝天一样打响时,筒子们该怎么备考,才能拿下暑期,才能成功逆转呢?就让王朋彦老师给大家以下两点建议吧。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有言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更是如此。没有基础,再好的空壳都是不管用的。暑期决战第一项,基础丝毫不能丢下。就考研英语阅读而言,阅读基础=大纲词汇+语法知识点。
首先,词汇方面。阅读中如果一句话中有一两个单词不认识,很可能导致这句话的意思搞错,甚至把整篇文章的主导思想搞错;如果问题选项中有单词不认识就更麻烦了。因为词汇关没过,文中一些单词不认识导致对文章关键句甚至作者的主体思想理解错误。有一个句话说得好,不要指望在一个地方将单词记住,关键是要在不同的地方去记忆或者练习同一个单词。利用好平时的业余时间,重复记忆这些大纲词汇,并结合考研阅读历年真题中出现的词汇,真正搞好单词问题的学习。
其次,语法方面。如果单词没问题,那还有另外一个难点就是长难句。实际上考研阅读的每个段落就三四个长难句。攻克长难句,笨方法就是找主谓宾这些,弄清楚"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而实际上,英语的句式和中文有少许差异,这就是阅读时的难点。但是要知道,长难句的句式也就那几种。只要把考研英语往年阅读真题(四五套就够了)里的每个句式都搞懂,长难句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单词和长难句都能搞定,就能保证文章能看懂,再按上面所说的"分块阅读法"做,阅读自然不在话下。切记,读长难句时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贪快,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同学,一眼扫过一个长句是不可能看懂的。一开始练习阅读的时候不要贪快,先慢慢按方法来,有了一定的正确率之后,再逐步加快速度。
二、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
《周易》有言,"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学习方法有很多种,恰当的方法能做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考研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方法同样重要。合理运用这些阅读方法,能够让学子们更有可能打赢这场暑期之战。
就阅读技巧而言,总体的核心就是"定位"二字。Easier said than done。定位在考研中很关键,但很多同学总是不能准确定位。一般来说,一篇阅读有5个问题,每个问题是按顺序分布的。比如说一篇阅读有5段,第一问在第一段中找答案,第二问在第二段中找,以此类推,这就是所谓的"模糊定位法"。阅读技巧的中心就是,题目是按顺序分块设置的。"模糊定位法"的目的就一个,即通过问题分解文章,缩小每次的阅读内容,各个击破。这也是考研英语阅读技巧的精髓,抓住了这个精髓,也就抓住了最关键的部位。切记不要一口气读完文章后将5个问题一齐作答,一来记不住文章的要点和细节,二来会中出题人的陷阱(干扰项其实就是在细节上做手脚),如偷梁换柱等。
模糊定位好之后,如何在模糊定位的范围内找到答案,这就得靠精确定位,然后同意替换即可。如何精确定位呢?模糊定位好之后,在这个大范围内,最多三四个长句,对每个部分认真阅读,目标清晰,很容易得到正解;同时,每个部分,废话居多,真正的答案往往就其中一句话或其中一个关键短语,选对选项的关键在于找准同义替换。正确选项往往是以同义替换的形式出现。这一点是成败的关键,考研英语阅读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严谨的,其严谨在于:正确选项实质上就是原文中某句话的同义替换,而不是靠蒙和猜,正确选项一定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同义替换分2种。第1种是:正确选项中的某个短语和原文中的某个短语意思相同。第2种是:正确选项是对原文中某句话的概括。
如何观察20xx年考研英语的真题,会发现真题中的超纲词增多了,而且长难句越来越长了,这就告诉我们基础越来越关键了。同时,要结合恰当的做题技巧,把二者合理联系起来,相信大家在暑期会有个不错的收获!
阅读复习方法3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考研的关键是英语,英语的关键是阅读。在考研英语中,可以说,所有的题除了写作外,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考阅读理解能力,或至少与之相关。而且,阅读理解本身所占的分值分量极大,每题的分也比较大,因此,在考研英语的复习中,怎么重视阅读理解都不为过。
下面我来具体谈谈阅读理解的复习方法。
首先了解阅读的命题趋势,综合分析近5年的 考研真题,我们发现,阅读理解有以下一些趋势,题材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环保等重大热点方向。很多文章都摘自报刊评论。四篇文章中总有一篇比较难的/,那我们该如何复习那?首先,选择合适的阅读理解复习参考书非常重要,结合众多考研者的成功经验、各个辅导班推荐以及我们的分析,以下参考书组合都是比较理想的
1 《历年真题》把近10多年年的真题搞透,逐篇的分析,逐篇的翻译,一天一篇。许多考生没有认真研究真题,结果上了考场完全傻了,因此,真题是必备的,值的注意的是真题不是试卷本身,而是有答案的详细讲解和完全翻译的书,如网校编的还是不错的,复习时,第一遍按照常规的方法做一遍,完了之后,在结合正确答案仔细分析每道题的出题的思路和正确答案的理由。
2 各个英语辅导名师编著的英语阅读理解,真题的出题思路反映考试大纲的要求,但毕竟材料的时效性存在不足,还应该补充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广东:20xx年艺术高考录取分数线详情20xx年海南高考志愿填报:本科第一批和本科提前批艺20xx年海南高考:各批次录取具体时间详情20xx年海南高考录取:各批次录取具体时间安排广东:20xx年高考文理提前批录取时间7月6日-11日高考一本成本留学新加坡的途径高考落榜生也有机会入读世界名校20xx年陕西高考优秀作文:危中寻机20xx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20xx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灵光一现
阅读复习方法4
摘要:在文章中,关键性的句子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在整篇文章中一定有它的对应点,为这句话作解说,位置也不会太远,往往就存在于与之相临的上下句或语段中,找准这些对应点,对照语句进行理解,其含意往往明晰如镜。
*现代文阅读指导(一)
阅读方略:揣摩语意
揣摩语意就是指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思考、认真推求、辨明含义,进而辨析语句的深层含意。这是读懂文章的重要环节,抓住它们也就等于找到了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以下从几方面来谈一下揣摩语意的方法和步骤:
(一)分析结构
一篇文章中,尤其是议论文和复杂的记叙文,重要的语句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语句。对它们的理解,可先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去分析理解句意。先删去枝叶,留其主干,句意就清楚明白地展现在面前。然后再根据其修饰成分的限制范围,去进一步探求其内涵,句意就更明确了。
(二)抓关键词
文中的关键句,往往较深刻,有些含蓄语句的探求,就必须把握重点词语,也就是关键词,只有把关键词作为理解语句的突破口,才能准确地把握语意,关键词的理解必须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把问题找准。
(三)寻找对应点
在文章中,关键性的句子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在整篇文章中一定有它的对应点,为这句话作解说,位置也不会太远,往往就存在于与之相临的上下句或语段中,找准这些对应点,对照语句进行理解,其含意往往明晰如镜。
(四)深究句意
有些句子的含意较为隐蔽,遇到此类句子时,就必须把理清句子本身的深层内涵作为突破口,层层分析,才能晓其句意。
(五)探查语境
语句的理解,是不能脱开段意或文意去理解的,这就必须从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从上下文去搜寻有关信息,然后借助这些东西去理解句子,这种上下文的范围很广,包括文章本身,如标题、注解、上下段这些内部语境,也可进而扩展到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外部语境。这样,虽是对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理解文章的语句,还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入手,或从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表达目的入手。不论如何切入,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把句子读懂。同时,要注意:任何句子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阅读复习方法5
检索信息就是指在阅读分析文章的过程中,筛选和整理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材料。
(一)检索信息的步骤:
检索信息首先要从整体入手,明确检索的目的,确定检索的范围。从整体出发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文章内容,如果不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不明确检索的目的,只以相关信息的前后寻章摘句,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不能准确地确定检索的范围。有的要求检索的信息可能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或几段乃至全篇,确定检索范围是正确检索所需信息的前提。
其次要归纳、综合检索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检索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得;也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要对检索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后方能获得。归纳、综合检索范围的内容应从检索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检索信息还应根据阅读要求,对检索的信息一一辨别或作恰当的转换。辨别时要能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辨别;作恰当的转换时要能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
(二)检索信息的训练程序
1、扫描:读完所给文章时,将所要完成的题目要求和材料内容进行对应,在两者之间找到联系点。
2、理序:将试题选项与材料表意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看序乱之处是否有颠倒条件、强加因果等问题。
3、对应:将试题各项与材料有关的内容一一对应,辨析其是否有违背或不切之处,对应分析时可从范围、程度的分析中看哪项外延大了,哪项有所疏漏,哪项过于绝对,哪项又过于模糊笼统,哪项将可能说成必然,哪项是无中生有等。
4、突出重点:主要解决句意的多种理解类试题,应抓住试题和材料中的重点词语或关键语句。从语意陈述重点、陈述范围等角度去分把握句意的多种理解,可采取抓主干、析结构的方法去进行训练,唯有不断训练,才能提高检索信息的能力。
这四个操作步骤,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注意积极引导,目的是检索正确的信息。同时,检索信息的过程也是现代文阅读中多项能力的训练过程,如句意、文意的理解、概括、阐发能力,均可通过信息检索训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阅读复习方法6
摘要:现代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下来。我们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成语,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高考文言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根据汉字造字法推断词义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是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的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其本义是拉开弓。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二)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词义
即审察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xx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cun)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解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
(三)联想成语推断词义
现代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下来。我们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成语,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例如,要正确理解《涉江》中腥臊(so)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的意义,如果能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这里薄的意义也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
(四)根据对称规则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对称句放在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近、相同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
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以较难理解,但若借助之一整齐句式中词语的对应关系,就好推断了。贤和忠意思相近;用是被任用,这个意思显豁;而以对用,据此猜读,以应作被任用讲。
又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中的穷和达对举。若知道达义为得志便可推知穷义为不得志。
再如,某年高考卷第18题,考查顽固者亦当矜怜中顽固的意义。该词语不常见,不易理解。题中给了四个供选答案,我们可利用该句与前句贤俊者自可赏爱句式整齐,词语对称的特点来推断。顽固与贤俊对举,结合语境可判断顽固与贤俊意思相反。贤俊义为有才识而又聪明,那么顽固则是无知而又愚蠢,与D项给定的解释愚昧而又蠢笨一致,便可选出D项为正确答案。
阅读复习方法7
一、 鉴别文体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这些年来,抒情类散文这种体裁一直被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所频繁使用,虽只有千字左右的短文,但却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有人说,一篇抒情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阅读,就是在饮这杯酒。能品出其中三昧,自然也就能做好文后所附的题了。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往往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在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 明确抒情散文阅读考点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作用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的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赞美的对象的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能是“事”或“物”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会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常以问“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当然,有的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变化,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文章中获得的感悟、启示等。
三、 答题注意的要点
1、简要概括题:
就是从文章中筛选信息,对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答题规则:寻找中心句,关键句。
对于语段中特定词语或者短语的指代什么内容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上下文中揣摩答案。
2 、品味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但要真的透彻了解,又不能单纯靠字面的文字,因为作者的想法不会倾筐倒箧地说出来,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冰山理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同时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做综合的分析判断,才能够领会得到它。如果不善于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往往就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因为那没有说出的弦外之音往往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心中一惊,随即怅然”
“我知道我必须这样说”
指明修辞手法;明确表达效果;概括语句内容;体会语句情感;
3、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把握文眼,寻找并理解关键句。所谓“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句子。“文眼”出现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出现在篇末,则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则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抓住“文眼”、纲举目张,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除了文眼外,我们还要注意那些或具有特殊含义或在行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或带有明显情感基调的关键句。
比如在结构上起统摄、领起、承接作用的句子。这类语句往往出现在段与段之间或者是不同表现手法衔接处。从结构上看,它能使文章的段落衔接紧凑;从内容上看,它往往标志着由一方面内容向另一方面内容的转换。再比如有一定内涵、寓意乃至有言外之意的句子。这类语句的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其深层内涵。
还要注意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和段落。很多散文在行文中都有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或者段落。
《报秋》(宗璞散文)中的“我”,先是一惊,随后怅然,到最后悠然自得。
《小小红帆船》中我的情感变化很明显,由冷漠苍凉到呵护童心的真诚。
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正是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前者我的情感变化是因为感念于玉簪的警醒,后者我的情感变化是因为小谦这个小女孩执著纯真的一片童心,这变化的契机或者说因由正是作者行文所要着力表现的中心内容。
作者的情感变或带出了主要内容,同时也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往往变化了以后的思想正是作者感悟最深的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阅读复习方法8
考前练兵复习有法:中考文言文阅读应考策略 考点前瞻沉着应变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二期”课改的施行,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分数将增加到38分,其中默写占15分,阅读占23分。显然对文言文阅读加大了考查的力度。纵观近年来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所选语段多以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课外阅读多选浅显易懂的且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课内外兼顾,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二、考查的知识比较全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常用的实词,理解句子的大意。2、文学常识,主要是材料 考前练兵复习有法
文言文阅读多选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因而最可靠的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特别要注重考前复习方法的选择。建议同学们复习应做到:
眼中有文,分类归纳
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很有必要对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首先要学会梳理知识。中考四年学了不少知识,知识是具有系统性的,梳理知识结构是较好的复习方法之一。
(一)实词实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以《桃花源记》为例:
1.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2.一词多义。“处处志之”的“志”意为“做了标记”;“寻向所志”的“志”意为“做下的标记”。
3.古今异义。“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现在是“交通运输”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离开”,现在是“男方的配偶”的意思。
4.词性活用。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尽的意思。“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异。
当然归纳时不―定局限于某一篇课文,在复习时遇到新的解释不妨就记录下来。
(二)虚词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以“之”为例:
1.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代指郭攸之、董允他们。(《出师表》)
肉食者谋之:代指迎战齐国一事。(《曹刿论战》)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指这篇。(《捕蛇者说》)
2.作助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表修饰限制关系,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作“的”。
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目的是突出谓语,可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作为宾语前置或宾语后置的标志,都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的标志(《马说》)
(4)放在句末,调整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作动词,充当谓语,作到、往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三)句式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者,……也。”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翻译时需要加上。
2.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较多,判断省略成分,需要“瞻前顾后”,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的省略。
3.倒装句。倒装句有的是为了修辞的需要,颠倒了语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强调谓语。
4.被动句。主语是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叫被动句。被动句有的借助于被动问“为”、“为……所……”、“于”、“被”等来表示,例如:“为乡里所患”(《周处》);也有不借助被动词,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阅读复习方法9
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考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高考语文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高考语文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高考语文中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20xx年的要求和20xx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一样。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高考语文中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高考语文中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1997年全国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