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生的感悟读后感
大学生们的毛病是容易看到问题,但是提不出方法。一方面是年轻,智慧、能力、历练都不够,要提出解决方法当然不容易。虽然如此,还是要多多练习,要有请教的态度,尽量避免批评,这才是学生嘛。要练习批判事情,但不是批评。批判,是论事情的曲直是非,然后提出方法。批评,就是情绪的发泄,一股脑地说问题,办法一点没有。作者也提出了批评,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寻找自己的路。他的勇气让人佩服,因此让他的批评显得比较能被人接受些。虽然如此,练习少批评,多找答案总是大学生们的功课。
看到问题永远是容易的。难的是解决问题,难的是敢面对问题,难的是能够采取行动。这位学生隐隐约约地提到了答案,让人佩服的是他敢面对自己的生命,敢不流俗,敢走自己的路。这点让很多人佩服,也让我佩服。
我本来在想,拥有这敢面对自己的勇气,是否就保证了他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是否就掌握了生命的钥匙?但是,我马上确定不是。汪精卫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他有刺杀清廷摄政王的勇气。在被捕之后,还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但是后来却变成了精于计算、妥协的政客、汉奸。时下有不少出了事被2规、下狱、判刑的高官,当年不也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少年?于是,有勇气做自己应该是最基本的,但是需要有智慧、有沉淀、有修行,才能完成自己。似乎有勇气做自己的人都是少数。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那就是说大部分的人的生命是被浪费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真正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活过,这岂不是太可怕了?
还是这么一句话:需要有智慧,才能引导激情真正地做自己。作者起码有勇气,剩下的一辈子的功课,就是找到自己,学习到智慧,然后完成自己。
大家都希望有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跟能力有什么不同?智慧跟德行又有什么关系?有智能的人,大部分得之于先天还是主要是后天的学习?我曾经对不下上万个学生、公司职员、企业主管们问过这个问题,没有答得好的。当然,大家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一下子问这些问题,大部分的人都蒙了。但是,我问过这些上万的的听众,希不希望有智慧的时候,我还没有听过有人说“不希望有智慧”的。如果大家都希望有智慧,但是又不知道智慧是个什么东西,那怎么可能得到呢?去学习、获取的方向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得到?最基本的逻辑都还没理清楚,要有智慧大概就有点难了。不是吗?
文章提了不少大学的问题、大学生的问题。我今年 60 岁了,是在台湾生的。跟大家讲个小秘密,40 年前,我在大学的时候,台湾也有类似的这些现象。我相信,400 年前明朝的太学、1400年前唐朝的太学大概也有这种状况。提出这些问题只说明了作者年轻,还不到1400岁,看的还不够多。若作者活过了60岁还能保持这些激情,这就好了。
问题永远都有,问题永远是自己,答案不在环境的好坏,答案在自己是否找到学习的途径,是否学习到智慧。
举例来说,大家都觉得现在的社会转动得太快了、诱惑太多了,认为还是以前的旧农业社会祥和、安逸。但是老子在 2500 年前就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在2500年前就觉得当时五光十色、诱惑太多。现在的人都求快、求强、求刚,嘿,中国人就有这种智慧,能发展出太极拳,能够以静制动、以慢制快,能够后发先至,能够以柔克刚。不是环境的问题,是自己智慧的问题。
作者在文章里提到了,但是没多说,我想因为年轻,大约也说不出来。是的,智慧的确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面。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无论儒、释、道,谈的都是生命。三位圣人互不认识、互不熟悉,但是说的东西却都是一个根源,根本是一样的。生命是有规则的,我们凡夫俗子找不到规则,于是一辈子就像在没有灯的屋子里东碰西撞,渐渐习惯了那个环境。但是一换环境,就又碰碰撞撞,希望在鼻青眼肿之余,能又摸出一条路来。如果有灯多好!我也觉得奇怪,大家就是硬不肯开灯。告诉他灯的开关在墙上某个地方,他就是不信。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智慧,就是有人不信,甚至有人争辩都是害人的东西。说来可气,凡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不好的人,都是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没读几本书、没有思想的人。我可以同意任何事情、任何东西都可以讨论,但是得拿出东西来讨论呀!只说不好,又说不出其它东西来,这算老几?
学生们学习、求知。知,有闻见之知,再上一层有理性之知,再上一层有价值之知,最后才是圆满之知。古圣先贤说的都是圆满之知与价值之知。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性之知不完整,能看懂一些价值之知,但是不相信。圆满之知就需要一些悟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到那个层次了。求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时下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就凭闻见,拍着脑袋就得结论、就有理论。肤浅不说,狂妄、无理到令人乍舌。
就说孔子跟弟子之间最简单对话的《论语》吧,已经算是最容易懂的了,许多人不屑、不读、也不懂。《论语》算是容易些的.,《大学》、《中庸》就不容易真懂。《易经》更不容易通透。《道德经》有很多人喜欢,但总也读不透。《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圆觉经》…,那就更吃力了。不为什么,因为这里面充满了圆满之知,大部分人就只能读到价值之知。虽然,不能通透,但是照着做,生命总是有规可循。有灯,不能保证你不磕磕碰碰,但是暗室无灯,磕磕碰碰是一定的。在暗室之中,谁不希望有灯?古圣先贤的文字道理,就是灯。
耶稣在《圣经》里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耶稣的意思是说,祂就是灯。讲老实话,我并不认为耶稣说的不对,只是祂只有教训,没说出为什么。只是一本《圣经》太少了,有太多的方方面面耶稣没讲。不像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典籍多,还可以互相发明。如果从文化的层面来看,我认为《圣经》只到价值之知,而未到圆满之知。于是,智能的层面就薄弱。
作者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拯救时代。这个道理,是放诸古今中外而皆然的,绝对没错。问题是教育什么?作者大加挞伐的不正是现今的教育么?不知道教什么,或者说,该教的没教,不就造成作者那篇文章的郁闷与呐喊吗?
是的,价值观的教育是当今最重要的事情。价值观教育,也可以说就是德行教育,也可以说就是精神教育。读些伟人传记、励志丛书,也就只是激励激励自己,还算不上精神教育。要有了价值观,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才有价值,也才能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一个统一和人协调的价值观,是智慧,是最好的精神教育教材。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是最幸运的,有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不学习这些,哭着、喊着郁闷,也真让人郁闷。是的,当政者是应该在这上面多花些功夫,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到底,这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不是别人没做,自己就应该被浪费。是的,学生们不懂,学校、老师不教,学生们怎么知道?嘿,起码作者触摸到了答案。他不也是跟大家一样的学生吗?他可以摸索、找到答案,你们也可以啊!我这篇文章也是希望更明白地告诉同学们,答案就在中国古人经典智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