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时间:2024-10-14 09:02:50 晓凤 参考文献 我要投稿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通用6篇)

  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查看。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通用6篇)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

  [1]许强.西安市给水管网优化调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2]苏一.渭河咸阳段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3]赵玲萍.中水系统纳入城市给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4

  [4]余方智.北方城市集中供热主干系统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5]董颖.排水管网系统改扩建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6]张佳.基于Delphi的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7]兰松.住宅楼给排水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8]江海权.基于AutoCADVBA的建筑给排水系统定制与开发[D].合肥工业大学2007

  [9]张琪.徒骇河聊城段水污染防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10]贾如升.交口管理局水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11]梁雪松.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研究及其软件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4

  [12]王晶晶.新型给排水管道技术经济比较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

  [13]武萌.西安护城河景观水体自循环利用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14]张谱.基于GIS的城市给水管网三维可视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15]杨世雷.山地城市供水系统改扩建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16]王淑贤.东雷二期抽黄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17]傅维秀.城市给水管网改扩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18]孙抗菌.建筑给排水系统CAD的定制与二次开发[D].合肥工业大学2006

  [19]任丽明.给排水管网信息系统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6

  [20]姚莎.基于经济计算的供暖管网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21]赵琰.城市供水管网监测自动化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22]江涛.AutoCAD的.定制与开发在给排水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9

  [23]孟潇.基于SuperMap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24]胡鸣镝.建筑工程给排水CAD辅助设计与绘图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5]黄余余.地源热泵系统效益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26]吴波.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西段水环境容量及其价值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2

  [1]董义松.小功率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的仿真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2]郭乃溶.基于用水规律的办公建筑二次供水系统优化[D].天津大学2014

  [3]肖华.汉中市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

  [4]鲁帅.高层办公楼二次供水系统节能及设计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邱寿华.城市旧住宅区贸易结算水表改造研究[D].福州大学2011

  [6]张建军.某尾矿坝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7]任双立.咸阳湖水环境仿真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8]李欣苗.福地湖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

  [9]张馨.燃气机热泵热水器季节性能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

  [10]顾海勤.热泵集热控制系统及远程监控设计与研究[D].南通大学2013

  [11]高强.西安住宅建筑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2]方燕.渭河陕西段水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

  [13]张贤洪.基于WebGIS的`给水管网管理可视化技术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

  [14]李春梅.铜川新区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

  [15]胡晓寒.福地湖水环境价值定量计算与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

  [16]李玲俐.以洗浴废水为热源的浴室热泵热水系统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

  [17]阮仕平.基于GIS的铜川新区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

  [18]刘维.用于温室的太阳能季节性蓄热系统的运行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19]李冬梅.西安纺织城区污水回用系统设计与管网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20]岳隽.基于WebGIS的铜川区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2

  [21]周卫军.黄河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生物预处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3

  [1]王宝刚.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J].规划师.2003(11)

  [2]朱冬生,徐婷,蒋翔,黄银盛,漆小玲.太阳能集热器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2(10)

  [2]孟丹.汉中村镇住宅节能设计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4]刘伟.湖南中北部村镇住宅低技术生态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9

  [5]郎凌云.旅游型村镇住宅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07

  [6]李忠,冯爱荣,王岩,张欢,王振杰,朱培世.村镇建筑太阳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J].建设科技.2012(09)

  [7]金虹,赵华,王秀萍.严寒地区村镇住宅冬季室内热舒适环境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8]赵树兴.采暖用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最佳倾角和最佳方位角[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02)

  [9]齐政新,陆亚俊,石磊.太阳能地板采暖技术在农村应用的探讨[J].农村能源.2001(04)

  [10]齐政新,陆亚俊,石磊.太阳能及其辅助热源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的实验研究[J].节能技术.2001(04)

  [11]王婧,徐旭,张旭.村镇能源系统的低成本要素定量化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12]金虹,凌薇.低能耗低技术低成本--寒地村镇节能住宅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0(08)

  [13]王斌.北方既有村镇住宅设备改造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4]容咏勤.绿色村镇住宅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2

  [15]乔巍.山西地域特色村镇住宅外空间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

  [16]王健.北方既有村镇住宅功能改善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7]张欣宇.既有村镇住宅功能改善技术指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8]李安桂,石金凤,杨乐辉,高省安,骆险峰.村镇住宅建筑太阳能供热系统技术经济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0(12)

  [19]张莹.山西地域特色村镇住宅的.功能及空间布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

  [20]王婧,吴志强,张旭.我国典型村镇生活用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

  [21]李勇,胡明辅,赵宏伟,李永赞.平板型与真空管型太阳能热水器发展状况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7(11)

  [22]李桂文,徐聪智,张滨,王靖男,郝英舒,毛靓,金梦潇,姜凤宇.严寒地区村镇住宅窗墙面积比值范围的研究[J].建筑节能.2011(10)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4

  [1]李颜歌。[地下水库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斯科特·杰契奇1995年加州水银行项目:购买供水选择[。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杂志,1997,(123):59-65。

  [3]赫尔曼·鲍维尔。地下水人工回灌:水文地质与工程[。水文地质学杂志,2002,(10):121-142。

  [4]大卫·皮恩,乔纳森·Howard.Desalination/Aquifer存储恢复(ASR):得克萨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的经济高效的组合。脱盐,2004,(165): 477-488。

  [5]刘洁、郝永红、王严蓉。[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359-362。

  [6]成员战英。[兰村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措施。地下水,2003,02:80-82。

  [7]魏林鸿,蜀龙仓。郝振春。引用该论文[。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1: 50-52。

  [8]卡斯罗H,耶格J . c .固体中的热传导。牛津科学出版物。牛津大学出版社,1959年。

  [9]匿名。运营地下结构中水流入和流出的处理建议。隧道和地下空间技术,4 (3): 343-407。

  [11]陈至恺。21世纪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中国工程科学,2000,2(3): 7-11。

  [12]陈崇禧和唐中华。地下水流动的数值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13]刘亚萍。[太原地区地下水超采对岩溶泉的影响分析。地下水,2005,02:110-111。

  [14]文培贤。[太原市兰村泉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山西水利科技。2002年(1): 19-21。

  [15]陈悦。[太原市兰村泉水流量下降原因分析。山西水利,2006 (4): 44-45,82。

  [16]郑凡。[太原市兰村泉域地下水水化学分析。地下水,2004年。26(4):267-268。

  [17]王红。山西省[兰村泉水再循环可行性分析。水资源与水工程杂志,2011,22 (6): 177-179。[/比尔/]

  [18]彭小金,李慧慧张艳红。模糊综合评价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1:34-35+37。

  [19]艾利,阿瓜多和莱姆森,《瞬态和稳态条件下的'含水层管理》。《水资源公报》,1976年,第12(5)期:963-972

  [20]巴拉斯n .大坝和含水层的联合运行。J.Hydraul. Div .ASCE,1963,89(HY6):111-131。

  [21]博克斯顿·海特,莫迪卡·e .长岛地下水流动的模式和速率。纽约。地下水,1992,30(6):857-866

  [22]布雷德霍夫,定量地下水水文学的现状,地下水水文学的进展。美国水资源协会,1976年。

  [23]杨百翰大学环境建模研究实验室,地下水建模系统教程第一卷,2002年a。

  [24]杨百翰大学-环境建模研究实验室,地下水建模系统教程第二卷。2002b

  [25]卡普塔·s·k和坦吉·k·塞斯研究,1976,12 (2)。[/比尔/] [26]吴晓芳,苏晓时,冯余明。兰村泉域岩溶水水位动态遗传回归模型及岩溶水保护[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S1: 60-64,79。

  [27]薛玉群。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28]薛玉群、谢春红。水文地质学数值方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29]秦品瑞,张辉,彭凯等。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管理模式研究[。山东国土资源,2012,28 (12): 32-36。

  [30]陈雨顺,孙宝祥,王玉芝。不稳定有限分析格式。工程测量,1991,(2):23-27。

  [31]陈雨顺。分析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工程测量,1994a,(5):25-43。

  [32]杨伟,王恩德,陈Xi。基于阿奎特([)公司的地下水流动模拟。工程测量。2004年(3): 32-34。[/BR/] [33]李斌,王刚,等. Aqua3D在饮用水源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 (2): 281-290。

  [34] aqua3d地下水流量和污染物迁移模型用户手册。河北保定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

  [35]卡斯特·n,林德贝里·K .地下水分配经济学。Sta。杂项文件108,Oreg/State/Umov/。Cprva;非定常二维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的有限解析数值方法。计算物理学杂志,1984,(53):209-226。

  [37]邓巨龙。灰色理论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8]李恒泰,吴琼,王金贵,等.黑龙洞泉水流量灰色模型预测研究[.人民黄河,2009。31 (6): 68-69。

  [39]郭林润。规范计量设施,加强兰村泉域水资源管理,[。山西水利,2003 (01): 17-18。

  [40]曹定涛。[西龙江水源地岩溶地下水开采评价。工程调查,2012 (5): 49-54。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5

  [1] 山仑,康绍忠,吴普特.中国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王晓玲,杜秀文,刘丽艳,李英能. 我国井灌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8),6-11.

  [3] 刘昌明.21 世纪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 甘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2000.

  [5] Cohon,J.L,and D.H.Marks,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multi-objectivePrograrnming techniques [J].Waterer Resources Research,11(2),208-220,1975.

  [6] Shafer J M,Labadie J.Synthesis and Calibrationo,a River Basin Water Manage mentModel[R].Co-Orado State University,1978.

  [7] A.H.EI-Shaarawi,S.R.Esterby,Time series methods in hydroseiences: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at Canada Centre for Inland Waters,ElsevierSeientifie,1982.

  [8] Afzal,Javaid.&Noble,David H.Optimization model for alternative use of differentequality Irrigation waters[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1992,118:218-228.

  [9] Ghossen R.Masharrafieh,Richard C.Peralta.Optimizing Irrigation Management forPollution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crop Yield[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5,31(4):760-767.

  [10] Wong,Hugh S.Sun,Ne-zheng.Optimization of conjunctive use of surface water andgroundwater with water quality constraints[A].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and Management Conference Apr6-9[C],Sponsored by:ASCE.1997:408-413.

  [11] Kumar,Arun.Minocha,Vijay K.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ater qualitymanagement of a river system[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9,205(3):179-180.

  [12] N.伯拉斯著,戴国瑞等译,水资源科学分配,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年.

  [13] Brown,L.R.and Kane,H.1994.Full House:Reassessing the Earth's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The Worldwatch Environmental Alert Series,W.W.Norton.NewYork.

  [14] Postel,Sandra Last oasis:Facing Water Searcity,Worldwatch Environment AlertSeries,1997.

  [15] 华士乾主编,水资源系统分析指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6] 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报告,1988.

  [17] 翁文斌,蔡喜明,京津唐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水科学进展,1992,(3).

  [18] 贺北方.区域水资源大系统优化分配的大系统优化模型[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8,(5):107-117.

  [19] 胡芳芳.无锡市用肥肥可持续利用肥肥与优化配置研究 [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0] 柳长顺,陈献,刘昌明,杨红.国外流域用肥肥配置模型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66-68.

  [21] 刘英,地表用肥用质预测模型数据挖掘技术用其适用指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2] 安徽省水文总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送审稿),1982.

  [23] 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09.

  [24] 肥东县发展计划委员会,.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

  [25] 肥东县发展计划委员会,2009 年肥肥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用公报,2010.

  [26] 郭亮,基于 GIS 的'松花江用污染决策支持管理平台研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27] 李兴拼,广西北部湾用肥肥肥理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88.

  [28] 尤祥瑜,谢新民,孙仕军,王浩,我国用肥肥配置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

  [29] 陈葆仁,地下水动态及其预测,地质出版社,1988.

  [30] 齐学斌,王景雷,樊向阳,高胜国.山西晋中井渠结合灌溉水资源综合平衡分析与模拟[J].2008,22(5),20-24.

  [31] 雷志栋,等.土壤水动力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2] 郝树堂,孙三祥,雷鹏帅.工程水文学[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33] 雒文生,宋星原.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M] .武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4] 范世香,高雁.应用水文学[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5] 李兴旺.安徽淮北地区地下水动态预测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

  [36] 施鑫源,方乐润等,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系统管理模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年.

  [37]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38] 宫永波.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15-20.

  [39] 金光炎.2003.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186-187.

  [40] 孔庆喜,王奎江,张景山.井渠结合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11(4):238-239.

  [41] 肖素君,杨立彬,侯传河.井渠结合灌区用水预报研究[J].人民黄河.20(11):27-28.

  [42] 尹大凯,胡和平,惠士博.宁夏银北灌区井渠结合灌溉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J].22(1):53-57.

  [43] 游进军,甘汉,王浩..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6(3):1-5.

  [44] 赵丹,邵东国,刘丙军.2004.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36(13):27-32.

  [45] 肥东县水利局.安徽省肥东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1995.

  [46] 周维博.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在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动态预报中的应用[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4(2):5-9.

  [47] 黄守琳,叶乃杰,袁先江.安徽省淮北平原灌溉持征及并灌区节水灌溉技束探[J].治淮.2010.10-14

  [48] 王立坤.三江平原井灌水稻灌溉制度建模及其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

  [49] 代峰刚.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农业节水对地下水空间分布影响及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0] 董美芳.萧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水文水资源,2011,32-33.

  [51] 王文昌,刘稳,魏彦杰.安徽萧县县域经济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0)27-29.

  [52] 王振龙,王加虎,刘淼,郝振纯.淮北平原“四水” 转化模型实验研究与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94-2203.

  [53] 蒋奎.淮北平原农灌井建设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地下水.2010,32(1):120-121.

  [54] 白雪峰.大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20-34

  [55]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江淮丘岗区干旱分析及抗旱对策研究.1996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6

  [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2008.4(2):25-29

  [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11) :30-34

  [3]赵秀风,弓丨水隧洞洞内消能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6.

  [4]袁丹青,陈向阳,白滨等.水力机械空化空蚀问题的研究进展[J]#灌机械,2009.7(27) : 269-272

  [5]肖富仁,苏玮,消能工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水电站设计,1991.7(1):63-69.

  [6]李超,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7]王才欢,肖兴斌,底流消能设计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四川水力发电,2000.1(1):79-85.

  [8]张慧丽,王爱华,张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2:82

  [9]方神光,吴保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闸前变水位运行方式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9.9633-639.

  [10]李冰,变水头无压输水隧洞洞内消能和稳定输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7.5.

  [1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水利出版社,1980.

  [12]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13]赵昕,赵明登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4]刘亚坤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9(3) : 183-189

  [16]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SL155—95.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专题)模型试验规范(SL156~165-95)[M],水利水电出版社.

  [19]电力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肇和等人翻译,泄水建筑物水力计算手册[M], 1993.11.

  [20]刘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水工模型试验(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

  [22]SL279—200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3]唐涛,高水头闹室闹门小开度水流特性试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相关文章: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示例12-10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参考文献07-04

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样本12-10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参考文献11-30

论文的参考文献的作用11-25

工程论文参考文献11-17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02-21

农业论文参考文献03-08

物流论文参考文献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