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经验分享
发表得越早的研究论文越值钱?研究论文越老越吃香?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经验分享,欢迎阅读查看。
心得一:关于写论文和做研究
首先,研究和发表论文并不完全相同。
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来探索未知的领域。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如何能不断地深入认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发表论文是认识问题后的产出,是将自己的探索通过规范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了解。因此,一些认识的过程和产物在短时间内不容易传化为论文这种能看得见摸的到的结果,但个人在理解认识问题上付出的努力会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水平,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在学术道路上前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想在这个帖子里主要谈一些如何在研究和论文两个方面逐步提高自己,缩小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后如果有机会,看看能不能谈一下如何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等其他问题。学术研究大致分为四个层次:1.学习入门阶段;2.发展提高阶段;3.稳定产出阶段;4.突破影响阶段。虽然我个人还处在其中某个阶段,还在学习提高,但在多年的学术生活中,我和一些在全世界最顶尖program里的老师有过一定的交流,他们的许多见解令我印象深刻,对我启发也很大,相信这些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准确程度。
每个人都需要经历学习入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学习为主,学习主要包括基础的知识学习和研究习惯的养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比如三高的学习,除了达到博士的基本要求外,量化数学的背景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如何提高量化背景,论坛里有很多帖子,我想强调的是,注意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深入提高,避免好高骛远,贪多嚼不烂。对于重要科目,最好能选择一本经典书籍吃透。在研究习惯方面,一般的方法就是选择做一些小的研究课题,这样能比较快地拥有一些产出——"论文",一方面初步了解了科研的一些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例子亲身学习感受了研究的每个环节,而一些产出的论文也能提高自身的兴趣,增强自己的信心。这个过程中,需要仔细体会学术研究的每个环节,这就好比学习乐器一样,一些基本技术的学习虽然看上去千篇一律,但想真正提高就需要用心去体会理解。另外注意向其他更有经验的人学习,多和他们交流,主要是体会别人提高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使自己能取长补短,少走弯路。
一般来说,在经历过入门阶段后,大部分人都会开始有一定的论文写作能力。这里就可能涉及到论坛上讨论的比较热烈的问题,究竟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好的研究者,如何提高自己。其实入门阶段完成以后,如果想以后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并有所成就,需要尽快开始第二个阶段,发展提高。这主要是开始系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在研究每个环节上的能力。一般来说,这个阶段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文献积累。这基本上所有的人都会使用,我想强调的是一个有效的积累阶段,是需要具有能力将论文那些繁琐的表像去掉,将本质归纳整理。我记得一次和一个NorthwesternKellogg商学院的老师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在阅读新论文的时候,第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抛去那些纷繁复杂的技术和分析,这篇论文究竟从本质上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归纳总结来说,你需要具有剥去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另外,今天的科研工作中,已经很难有各种重大在本质上的突破,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建立在某个基本的idea上面进一步挖掘,或者讲多个简单的想法排列重组。拥有熟练的剖析能力,就可以让你将阅读过的文献的最重要部分有效地整理起来,从而真正做到吃透理解。还有一些具体如何利用文献的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的我的两个相关的帖子,希望能有帮助。
另外在产出方面,一个尽量避免地情况就是开始大规模地制造论文。因为这就好像一个零件,在重要的细节环节都还没有加工到一定的质量的情况下就开始投入大规模使用,可能发生的后果就是本来是可造之才,但错过了发展提高的机遇而失去了最终闪光的机会。比较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在坚持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的产出。我有一次和某一顶级杂志的editorinchief聊天,他告诉我,学习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不能因为要想不停地产出而放弃了学习提高。在发展提高阶段,做研究应该是有目的性的,我个人感觉应该想办法提高自己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基础知识联系具体问题的能力,比如你想研究客户的隐私,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用你拥有的量化工具去研究隐私,这个过程很困难,因为基础知识和具体问题经常显的十分遥远,中间的联系隐藏很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体会。记得以前有一次一个UChicagoBooth商学院的年轻教授来我们系做seminar,和他聊就发现他在博士阶段主要就是在这个方面提高很多。另一个需要提高的能力就是需要打磨自己在科研环节各个细节的功力。比方说如何将自己的一些模糊的idea逐步清晰化,如何将文字描述有效量化。我的一个合作者以前是UpennWharton的老师,聊天的时候他就和我说,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polish我们的idea,慢慢能够用清晰合理的描述来分析自己的想法。归纳来说,就是让原本模糊的想法成为清晰合理的研究问题。还有就是应该不停地训练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个全世界最著名的研究supplychainmanagement的MIT的老师来系里做seminar,我对于他讲的东西印象十分深刻,因为从理论到实际结合的太完美了(实际也是如此,负责这篇文章的那个学生现在是DukeFuqua商学院的老师了),他告诉我,他很久以前就有这个idea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释,近几年通过积累,他逐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工具和这个实际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多年积累的在大公司做consulting的经历更从另一个方面帮助他改进他的想法。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这些环节的打磨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发展提高阶段,就更应该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打磨提高这些环节,从而为进入第三和第四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想可能很多同学会觉得前两个阶段的经验更有用处,我就先阐述这么多,第三第四阶段我也在想办法提高,也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心得二:关于怎样入门学习的若干问题
下面我主要想谈一谈入门学习的问题。
就像我在前面说的一样,入门学习应该指的是重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研究习惯的初步形成。那么什么是重要基础知识的学习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对必要的基础争取融会贯通。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基础知识,相信下面这句话能给出一个比较好的答案,“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比较好的“融会贯通”的状态。这里有一个形象的例子,学习小提琴的时候,追求的终极状态就是能真正将琴和弓变为身体的一部分,能够像使用肢体一样演奏小提琴。这样才能在你的想象力展开翅膀的时候,有坚实的技术基础支持你尽情的表达。这个例子的重点在于彻底地去理解并掌握技能。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也是如此,为了以后能将自己的idea转化为有一定水平的学术成果,就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不学习的严重后果,我个人见过一些(或者说一定数量也可以)在top20学校里的老师,本身在某个方向上拥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由此也培养出了过分自信的缺点。当这些老师在熟悉的领域内在找不到好的题目,想换一个领域的时候,这种自信就导致了不认真学习就开始盲目上手,他们的研究无一例外的立刻沦为了二流或者三流的水平。我想每一个想从事科研并最终有所成就的人或许都应该树立不断学习的好习惯。
那么究竟如何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呢?以下是我试过的一些还比较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最为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坚持反复不断地加深理解,对同一概念争取在不同的领域内对应理解。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在学习MWG的微观第二章ConsumerChoice,从课本上只能看到各种结论,每个证明似乎都是孤立的,需要花不少时间去掌握。但如果再多想一步,就会发现,大部分结论都是线性规划(或者非线性规划)中对偶理论在comsumerchoice这个具体问题上的翻译,大部分结论无非是对对偶变量和对偶条件的更具体的论述。由于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对偶理论条理十分清晰。这个学习过程很快就能让第二章更加系统起来,并且你还可以看看有些什么一般的对偶理论没有翻译过来,原因是什么,认识就会进一步加深。更进一步,你可以试着思考更一般的对偶情况,你就会发现原来实分析中的Lp和Lq的对偶性质从本质上来说也和你从微观这章中学到的现象类似,就是一个空间中的linearoperator可以被另一个空间中的元素所表示(准确来说就是存在isomorphism)。再往深走一步,你就会发现这种表示关系广泛地存在各个学科中,比如概率中的radon-nikodym导数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不但帮助你加深了对于当前所学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帮助你把其他一些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归纳总结起来。一方面学习的结果印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学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开始被有系统地归纳整理,浮在知识表面的现象慢慢地被剥去,本质则更加牢牢地根植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通常这样学到的东西,我一般都不会忘记,很久以后也会有很清晰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办法就是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争取能保持在不拘一格灵活的状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同的学科拥有不同的特点,总是坚持同一种方法会让自己在有的科目学习上事倍功半。比如在学习数学基础的时候,就应该多做题,对知识反复理解,好的书籍更是应该反复多次阅读。我记得在很多年前第一次接触正式的科研时,发现对于好多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我都不知道,看别人的结果总感到很“神奇”。发现这一问题后,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始把rudin的principleofmathematicalanalysis读了三遍,题目争取尽量全做,终于慢慢有一点儿感觉。但在学习管理类学科时,就应该去尽量多的花心思去体会背后的故事,多从实际的case中抽象问题,和平时学到的一些抽象的知识进行对应,有针对性地去训练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能抽象的能力。这一点上,多向周围做得好的同学学习,是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虚心地向他人学习,是应该时刻保持的一个良好的习惯。
最后一个需要说的是尽量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一般来说许多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是通过用一个领域的语言去理解另一个领域的问题得到的。我记得有一次和Harvard商学院的一个年轻老师聊天,我发现他之所以能去那里搞研究并保持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就是因为他具有一定的用量化模型描述行为经济学里内容的能力。在MIT,Stanford这样的学校里,一般都希望学生处理在一个方向精深以外,比较深入地了解另外相关的一到两个方面,我想道理就应该是如此。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尽量避免什么东西必须立刻有用才学的习惯。尽量能保持在多个领域内有不断深入学习的习惯。这一点我的水平也还很低,只是发现了这个问题,点出来希望不断想提高的同学能提早注意到。
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进入第二个发展提高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想就我个人而言,时刻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努力和高水平之间缩小差距,这是一个长期应该坚持的过程。
【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经验分享】相关文章:
SCI论文发表的技巧经验分享03-14
SCI论文发表成功的经验分享03-14
基层医生发表SCI论文经验分享11-14
SCI论文发表经验11-29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经验12-12
SCI医学论文发表的经验11-14
医学论文发表经验总结12-06
SCI论文写作的经验分享11-28
SCI论文发表的一些技巧分享03-27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经验技巧总结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