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

时间:2024-10-06 22:00:0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

  

  论文关键词:产业链 知识转移 电信产业 案例分析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链的组成和知识的特性,研究了产业链中不同企业的作用、知识特性、知识转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模式,分析了该模式中知识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最后通过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提出建议。

  一、知识转移的模式

  Nonaka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即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1]: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知识根据可表达性分为可以用口语、文字加以表达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无法用口语或文字表达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社会化是由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由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由显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在化是由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Nonaka和Takeuchi又根据知识主体间层次的划分,提出知识转移不仅仅发生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也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2]。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已经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组织之间,并且在产业链的层面上发生。

  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中的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整条产业链中,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任何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增产生重要的影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最初提出产业技术创新,创建标准规范,发挥着引领整条产业链的作用。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起到促进产业链发展的作用。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2.产业链中企业的知识特征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的知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较多有价值的理论。从企业获得长期赢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这些理论认为企业资源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建立了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3]。Prahalad[4]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企业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本质上是知识积累过程中拓展生产领域的一种机制。Nelson和Winter[5]认为,企业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决策能力的生产者,是知识生产和能力发展的集合,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限制在于知识和能力的不完全性。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知识是决定企业的核心要素,企业是一个知识与知识运作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特性与知识运作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尽管各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影响以及要素的密集度都不相同,但从单位要素产生的效益角度来看,知识要素所具有的高生产率仍然是各企业的基本特征。相同的是,知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变量;不同的是,不同企业具有的知识生产率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将产业链中的各企业简化为具有不同知识属性的知识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知识节点之间的知识连接。

  3.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模式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属性:上游企业知识存量丰富,并且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下游企业知识存量较为丰富,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差不多。另外,产业链中不同位置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也有区别: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根据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我们可以发现,在产业链中存在的基本知识转移结构(SECI),如图1所示。上游企业成为产业链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发动机,通过知识转移活动,引领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接受上游企业传递的知识,并在上游企业的推动下,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扩散。

【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相关文章:

浅谈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研究03-19

基于产业链融合的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03-21

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研究03-22

西部地区规避产业梯度转移风险的对策研究12-05

空间知识溢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1-26

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研究述评12-09

创新整合纺织产业链,提升纺织产业竞争力03-19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12-08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