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诚信的进化

时间:2023-03-18 14:49:2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析诚信的进化

  论文关键词:诚信的进化;诚信主体;诚信客体;社会诚信

  论文摘要:诚信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存在,也是一种动态的进化过程。就主体角度看,它包括自信、信人、欲人信、使人信、守人信等阶段;就客体角度看,它包括微观意义上的相信、信赖、信托和宏观意义上的疑惑信任、易变信任、确立信任、惯性信任等阶段;就社会角度看,它包括诸如时间意义上的自然诚信、人格诚信、制度诚信、人性诚信等在内的多个阶段。就诚信的进化过程进行必要的分析,对诚信的理论建设和诚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学界关于诚信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其静态,而对其动态的研究明显不足。其实,诚信的现实存在是变动不居的,存在着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本文拟从主体、客体、社会等不同角度的对这一过程进行探讨。

  一、从主体视角看诚信的进化

在本质意义上,诚信是一定的主体对相关客体和利益的认知、评价、选择、确定、期望的综合结果。其中客观地经历着一个发展过程,这大概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自信。从主体角度考察,诚信作为一个过程的第一环节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信任自己。诚信过程之所以首先要有自己信任自己的环节,主要是因为诚信的建立不是一个纯粹主观的过程,而要以一定的客观的主体能力为前提。诚信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承诺,而承诺必须兑现,兑现则需要条件。当一个人不具备实现某一承诺的能力和条件时,它是不能或不应该做出承诺的,否则这种承诺就是欺骗,诚信就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当主体以承诺为特征进人诚信关系或过程之时,为保证诚信关系的顺利建立,他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相关条件和能力进行某种意义和程度的考量和评价。只有经过这个过程,主体相信自己能够进行承诺并有能力进行践诺的时候,他才会或应该做出相应的承诺,这时诚信过程才会正式启动。这种在诚信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过主体的自我考察、自我评价即对自己的道德状况、信念、意志、强度、相应能力和条件进行自我考查和评价,所导致的主体的相对于某种承诺和践诺的自我肯定和期望的状态及过程就是自信。自信是诚信建立的重要起点,没有相当的主体自信,诚信的过程的其他环节就无从谈起。

其次是信人。主体视角之诚信形成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信人。诚信过程不仅是一个客体相信、信赖、信托于主体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在一定意义上相信、信赖、信托于客体的过程,即是一个主体的信人过程。信人在诚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信人是诚信的起点。诚信的内涵是诚实守信,是获取社会和他人的信任。那么它自然要以一定程度上对客体的信任为起点,即主体要相信自己的承诺和守信的行为一定会在客体那里获得积极的正向的反应。这种一定程度上的信任,是整个诚信过程展开的前提。否则,如果主体在构建自己诚信品格之初,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对客体时时怀疑、处处设防的话,就谈不上诚信。整个诚信过程将会一筹莫展。另一方面,信人是诚信的杠杆。整个诚信过程的结果是建立主体的信用,要在客体心中牢牢的树立起主体是可信的理念。然而要实现这一步,主体对客体的信任就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主体只有对人信任,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心胸坦荡,无所遮盖,才会给客体留下诚实的印象,也才会获得客体的信任,诚信构建过程才会继续下去。第三方面,信人还是诚信的结果。当一个诚信构建过程结束之时,必然会形成主客体双方相互信任的结果,并进而以此为基础为诚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起点。

再次是欲人信。在自信和信人的基础上,主体的下一步环节自然就是对自己期望获得客体信任的愿望表达,这一表达过程的主要形式就是承诺。所谓承诺,就是主体以一定形式对客体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肯定性表达。承诺按其内容、层次、制约条件及道德内涵的不同,可有多种表现形式。欲人信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主观表达的过程,还是一个主体展示的过程。主体在这一阶段要把自己的相关能力向客体做出充分的表达,还要向客体展示自己相关的诚信资历,要向客体展示自己相关的诚信评价,还要向客体展示实施承诺的相关社会保障条件。所有的这些展示的最终目的就是尽量降低客体的怀疑,获得客体的信任。

又次是使人信。如果说欲人信还只是主体的一个主观表达和展示的过程,那么下一步就是一个主体的客观表达或实践表达的过程。即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实践过程兑现自己的承诺获得客体的相信,并进一步将这种相信推向信任、信赖、信托,最终导致主客体信用关系建立的过程。当然这种展示由于这时主客体之间还没有现实的建立起诚信关系,只能采取外围的他物的展示过程,用例示的方法确立客体进人诚信过程的信心。

最后是守人信。通过使人信的过程,主体的诚实可信获得了客体的认可,并进而接受了主体的承诺,将自己的部分利益转托给主体操作,以实现利益的扩大化,这使诚信进一步发展到守人信阶段。守人信就是主体维护和保守住客体的相信、信赖、信托以及自己的信用的过程。对主体来说,守人信的过程就是上述自信、信人、欲人信、使人信等几个环节的反复循环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一过程中所有内涵扩大和强化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一步,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诚信过程和关系才会形成。

  二、从客体视角看诚信的进化

在一般意义上说,诚信中的客体具有相对被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诚信主体主动选择的结果。但这绝对不是说诚信客体在任何意义上都是被动的。在主体做出一定选择的基础上,诚信关系的建立还要依赖于客体的一定意义或程度上的选择过程。诚信是一种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和关系,其中客体对主体的信任是一个杠杆性的核心内容。没有客体对主体的信任,主体的守信或诚信就丧失了依存的根据。所谓信任就其本质而言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交往及关系的现实肯定和未来期望的综合,它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进化过程。

就微观意义上看,信任包括相信、信赖、信托三层含义,这三者之间高低有别,先后有序,存在一个逻辑进化的过程。相信即客体通过对主体一定时间和程度的考察,对主体某具体言行的基本认可、肯定,即认为主体所作的承诺是真实可信的。相信包括相信事和相信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相信仅仅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建立在个别、片段、零碎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判断,是一种主观的肯定、趋近的心理倾向。由于它还没有经历过利益交往过程的考验,其强度还是有限的,具有易于变动的特点。它仅仅涉及主体的某个别方面,尚没有形成对主体的全面的人格性的判断。但当这一过程继续进行下去,客体在与主体经常交往和接触大量事实基础上,就往往会对主体整体的道德人格予以肯定,认为主体在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上是可信的。这时相信就从第一阶段进人第二阶段,完成从相信事到相信人的转变。但这时主客体之间尚没有发生任何意义上的利益关系。信赖,是客体在相信基础上对主体进一步发生的利益相关的肯定性心理趋向,是客体对主体以一定利益为基础的相信、依赖和期望的综合表现。这时的客体已经对主体做出了如下三个相互联系和递进的判断,对方不会危害自己的利益;对方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方可以发展自己的利益。显然,信赖的产生和建立,表明了客体对主体从道德品格到现实能力全面肯定。信托则是在信赖的基础上,客体实际地把自己的某些权益托付给主体,让其代为保存、管理和发展,以追求利益的优化和最大化。显然,这时的主客体关系已经从纯主观判断领域进人到了客观利益领域,这是信赖的进一步深化和高级化,这时客体除了要对主体进行道德判断和能力判断之外,还要进行相关的保证机制判断。

就宏观意义上看,信任整体也处在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美国伦理学家金黛如出:信任的形式有基于计算的信任;基于了解的信任;基于认同的信任。基于计算的信任是通过寻找和把握主客体双方的利益制约及平衡而产生并维持的信任。当人们彼此比较熟悉而且经常相互交谈时,就产生了基于了解的信任。信任的最后形式是基于认同的信任。当关系双方具有类似的目标并且认为他们自己赞成同样的价值观或者原则时,就有了这种信任并加强了这种信任。显然,在基于计算的信任、基于了解的信任、基于认同的信任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时间及逻辑的序列关系和进化过程。

一般说来,当客体面对主体的承诺和诚信引力的时候,他要经历一个较为曲折的信息搜集、比较分析、评价选择的过程,才会产生对主体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之得到发展和强化。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疑惑信任阶段。此时主体和客体刚刚进入可能的诚信交往中,双方互不了解。主体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语言、实事等各种手段,尽可能向客体证明自己是真诚可信的。而客体由于自己在接下来的诚信关系中需要做出利益委托行为,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他自然会采取审慎的态度从各个角度和方面搜集信息,对主体的言和行进行观察、比较和初步分析,以对自己的下一步决策提供必需的材料和条件。所谓“将信将疑”,大致就指此种情况。第二阶段是易变信任阶段。经过初步的材料搜集和分析之后,客体往往会因为主体的部分诚信行为而做出初步肯定性判断,从而愿意与主体建立诚信联系。但因为诚信关系的现实的利益相关性特点,客体刚刚建立的诚信意向是脆弱的,稍有风吹草动,它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诚信显示,往往采取一种怀疑、提防和随时准备应付变故的不确定的信任态势。在这一阶段客体只是在意向上与主体发生初步的诚信联系,现实的重大的利益转移和委托现象还不会发生。所谓“半信半疑”,大致就指此种情况。第三是确立信任阶段。在疑惑信任和易变信任阶段,主客体双方所涉及的现实利益的实际转付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而当这种信息量一旦经常出现并维持在相当的强度级别上时,客体就会产生并确立一种基本信赖主体的态度。相关利益的现实信托性转移和交付是诚信关系的客体肯定性选择完成的惟一标志。如果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主体能够如期践诺,诚信守约,那么主客体之间显示的诚信关系就最终得以确立。但是这时客体对自己的信托行为的后果还是存有一定的担心的,所谓“信而少疑”,大致就指此种情况。第四是惯性信任阶段。惯性信任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在大量的高强度的诚信信息长期反复刺激下,客体对主体所采取的一种强烈的、惯性的、整体的信赖、信托趋向和态势。这一阶段业已排除了所有猜疑因素,甚至理性的思考也被置之界外。客体的信任,仅仅以主体本身而非事实为转移,当可信事实存在时,客体强烈地信任着主体,当可信事实不存在时,客体同样会强烈地信任着主体。

[1][2]下一页

论析诚信的进化

【论析诚信的进化】相关文章:

《周易》忧患意识论析05-09

论析关于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05-11

论析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04-27

论析技术社会消费的文化批判和重塑05-28

新时期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论析05-28

论悔恨05-07

析行政法的平衡关于06-02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05-29

中学生狭隘心理简析05-29

简析提倡体验的文学批评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