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析“社会主义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歧与不同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人力资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在如何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在价值度量和理论渊源方面也有不同的认识。“社会主义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实践效果。
一、“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主义资本”已不再反映剧烈冲突的阶级斗争性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这时的资本与劳动既有矛盾、对立的一面,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面。资本与劳动的统一性成为我国劳资合作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资本”积累的目的和结果不是贫富两极分化,而是创造财富,共同富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穷的积累;“社会主义资本”积累的目的则是为了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并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总体制约下,“贫富分化”、“制度变质”等倾向可以由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予以及时遏制。
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理论界对“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研究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现形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研究目的,努力实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人力资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奥多.W.舒尔茨、雅各布·明塞尔、加里·贝克尔、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他们主要以人的才能生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后国内许多学者吸收了这些研究成果。尽管“人力资本”理论的支持者们对这一理论本身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很多分歧,但在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解上是一致的,并且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它通过对普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等所带来的劳动者质量的提高表现出来。“人力资本”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有两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为:“作为现在和未来的产出与收入流的源泉,资本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则认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其接受教育和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有价值的技术和知识。
国内学术界对人力资本的涵义进行了多个角度的阐述。周坤认为:人力资本存在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及存量和增量两个变化阶段,初级人力资本是指健康人的体力、经验、生产知识和技术;高级人力资本是指人的天赋、才能和被挖掘出来的潜能的集中体现,也就是智慧。人力资本的存量是指人在劳动市场交易时体能和知识技能的总和,增量是指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及接受培训和自我学习、研究、实验而新获得的技能和智慧。丁栋虹则从生产力形态角度,将人力资本分为异质型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前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后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李忠民从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商品化人手,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冯子标等提出,“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在知识、技术、信息同劳动力分离,成为独立的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且这种交易在市场交换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由投资而形成的高级劳动力”。综合上述观点,他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有以下共识:
“人力资本”研究者在“人力资本”研究对象的确定上基本是一致的。多数人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人力资本生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并且在“资本”这一概念的泛化上所采取的做法是一致的。所有的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都在重复“资本就是能带来利润的一个物”这样的道理。多数人主张“资本”不仅包括体现在各种实际生产资料中的物质资本,也应该包括非物质资本,这种资本体现在货币上就出现了“金融资本”,而体现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上,就形成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多寡对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人成正比,比物质投资增长速度快。这是后现代社会或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
“人力资本”的再生产是一种投资,而不应看做消费。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
除上述共同的看法外,国内一些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走出了一条比西方经济学更远的路子。其代表性的观点有:周其仁提出,第一,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第二,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第三,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魏杰认为,人力资本需要三种激励:产权激励,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
[1][2][3]下一页
【论析“社会主义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歧与不同的实践】相关文章:
浅析含意本体论的理论建构05-02
矛盾修辞理论的解释和探讨05-30
浅谈教务管理团队积分制的理论与实践06-04
论析技术社会消费的文化批判和重塑05-28
我国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比较分析05-11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旅游管理论文04-18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论文05-19
弹性生产、全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05-31
不动产制度与物权法的理论和立法构造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