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

时间:2023-03-19 02:57:5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

  论文关键词:劳动者 生产资料 劳动价值论 缺陷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比起效用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是我们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原因之一。然而,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解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量变动的历史趋势不符;作为价值创造重要条件的生产资料,其所有者应无偿提供生产资料的条件假设与实际不符;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的局限性,这些是我们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同时,需加以深化讨论的。

  总体来看,由李嘉图创立,后由马克思完善的劳动价值论比起效用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是劳动价值论具有更大影响力,甚至西方有着不同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家也尊重马克思的原因之一。我们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科学的经济理论。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首先应当找出劳动价值论的不足之处或缺陷。一个好的或正确的理论,应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现象,解释力越强,说明它越科学,越正确。据此逻辑,我们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发展劳动价值论,应有的思路就是将其与实践相对照,查看有哪些实践是它所解释不了的,解释不好的,或它与实践不相吻合的。找出这些来,予以讨论并发展出新的理论,这就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本文拟整理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很好解释现实的一些方面,以期藉此对正在进行的讨论起某些启示作用。

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与价值里变动趋势的矛盾

马克思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论述说可变资本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而不变资本无论有多少,都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在可变资本的作用下,将自己的价值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照此逻辑,可变资本越多,创造出的价值越多,然而.事实是:随着机器设备的日益先进,有机构成的日益提高,劳动效率日益提高,劳动者在减少的同时,产品的实物量(社会财富)在迅速增长,社会的价值量也伴随着财富实物量的增长而迅速增长。那么,“价值的源泉”越来越少,而价值却越来越多,这岂不是很矛盾吗?

当今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但却远远不能创造世界第一多的价值和财富,人均财富量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数量充足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

有人说,随着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素质也在提高,使得单位时间内加入商品中的价值量增加,我们不否认这一点。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随着机器设备的改进,劳动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对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要求也逐渐降低,妇女和儿童更多地可以胜任劳动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单地坚持劳动价值论,只能导致不断地强化“劳动是最重要的”这种意识,而轻视、忽视非劳动要素;这种认识不仅与当今中国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不符,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不符,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无条件论的价值理论

(一)劳动条件的重要性

如果将人以外的劳动要素都看作劳动条件的话,那么,劳动条件是重要的。(1)生产活动总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的,没有劳动者的劳动,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就成为死的东西而不能发挥作用;同样,只有劳动者,而没有必要的、可与之结合的生产资料,那么,生产活动也无法进行。甚至人首先也就只能是人,而不能称其为劳动者。当今我国,从上到下,各级领导无不将“引资”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而引资就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问题。当外资企业或国内私营企业发生劳资纠纷时,也几乎没有领导会出来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载体—劳动者说话,而总是偏向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一方。这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2)人类历史还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资料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已成为劳动效率、产品质量等的直接决定因素。(3)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竞争,而生产力水平及其先进程度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和劳动手段先进程度的竞争。而在现阶段,我国还生产不出某些产品或生产出的某些产品的质量欠佳,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人,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先进的设备,所以我们才不得不付出相当代价引进那些我们需要而没有的设备。(4)经济学中的“加速原理”也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揭示了生产资料的重要性。(5)在历史学上,生产工具及其更替是划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尺度。“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我们习惯于用现代化来形容我们这个时代,那么,现代化这个概念,在很大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劳动手段的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就集中表现在生产资料的进步上。

(二)从马克思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的理论看劳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曾在多处提及劳动条件的重要性如他在论述资本主义“机器和大工业”生产时说道:“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马克思在论述价值决定时,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被他毫不含糊地作为价值形成的一个条件。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意图,他紧接着解释道:“例如,在英国采取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

但是,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最后却得出像国际歌里所唱的那样“一切归劳动者所有”、生产资料所有者若得到超过生产资料价值的价值就是不道德的结论。即对于生产资料所有者来说,他提供生产资料应该是无偿的。然而,事实却是:不但劳动成果是在劳动的提供者和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之间分配,而且,劳动者所得反而极少。这是为什么呢?马克思对此的解释是:虽然全部价值由劳动者创造,但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创造无关。“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1][2][3]下一页

【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相关文章:

试析发展劳动价值论文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资源配置—重申“泛价值08-22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文(通用10篇)05-11

试析可持续发展观和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05-31

简析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09-24

试析坚守诚信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05-28

浅析跳出劳动价值论再看劳动价值论05-30

试析知识社会学对社会思潮形成演变的考察及其意义05-28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06-10

试析从扬州历史双东街区看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关系论文05-03

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