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软件价值效用论与软件资本流通

时间:2024-08-03 23:18:0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析软件价值效用论与软件资本流通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软件;劳动价值;效用;资本流通

  论文摘要: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软件价值创造及软件资本循环过程,结果认为: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产品,存在一次性劳动价值;通过多次甚至无限次复制使用价值,导致极强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主要因素。

  0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各种软件产品即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产品开始进人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传输和传播的阶段,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商品价值的新阶段。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的精神产品,其价值创造主要由软件技术人员创造性的知识劳动来完成。软件资本构成中,人力资本占有决定性的地位。

  1软件价值源于人类知识劳动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程序、相关数据及其说明文档。程序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各种图文资料。软件的主要特征包括:软件作为精神产品,具有无形性。软件不会“磨损”,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维持不变,除非由于某种原因被停止使用或被替换。软件的资本投人相对较少,但产值很高。软件产品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智力,而不是依赖于资源。一张光盘的原料价值不过几毛钱,但是一旦刻上程序成为软件就价值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几十万美元。软件开发过程以脑力劳动为主,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劳动力价值对软件价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人类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信息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逐渐成为主体劳动。知识劳动是指一种高度浓缩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够创造出远远大于一般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产品,其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的知识劳动,是软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创新劳动的结果。软件产品存在着一次性知识劳动创造的价值,但可以无成本多次甚至无数次复制其使用价值所导致的极强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软件及软件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一切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美国5 000家软件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了世界前500家大公司贡献的总和,特别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要素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提出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这一命题,指出生产费用和效用乃是决定价值的两个基本因素。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因素。”在这里生产费用是指劳动耗费,而效用是指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体现了人和物的关系,也就是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了过去那种使用价值相对稳定的状况,使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效用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今年有用的东西,明年就会无用或效用降低,其价值也随之下降。因此,效用越来越成为决定价值量的基本因素之一,有时甚至成为主要因素。

软件产品的生产费用主要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投入的人力成本,用于对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劳动进行补偿,而软件的效用则体现了软件的有用性,即软件能够给使用者带来的各种收益的总和,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提升等各个方面。一方面,软件产品的价值取决于设计开发软件的人类活劳动,但其价值量却很难用上述活劳动来衡量。软件开发的人力成本对于软件价值量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影响软件价值量最主要的是软件的效用。如果没有效用或效用为负,即使活劳动耗费再大,生产费用再高,也不能形成价值;相反,如果软件效用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市场需求很大,可能它所耗费的知识劳动及其他劳动并不很多,但所能创造的效益却非常之大,实现的效用很大,其使用价值也就很大;另一方面由于软件产品具有无形性,可以看作是虚拟产品,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当市场对一个软件产品的需求无限大时,其市场价格可以很高,实现的产品价值量就很大;而当市场一旦背离它时,其价值就等于零。由此可以看出,软件价值具有很大的弹性,其实现的价值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

软件产品还存在着生产费用和效用相互背离的现象,即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一旦形成产品,便可以拷贝方式进行无成本复制,从而使软件的价值实现随着拷贝销售数量的增加而倍增,呈现出典型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这里随着软件拷贝销售数量的上升,分摊在单个软件产品中的生产费用逐步降低,同时其边际收益却在不断提高。如果拷贝销售数量足够大的话,那么每一个软件拷贝的边际收益率将逐步趋近10000。与此同时,软件产品的总价值也在一直不断地积累上升,其总效用呈不断上升趋势。如微软公司投人50万美元开发其最早的Windows操作系统,那么其销售的第一套Windows磁盘的生产费用为50万美元,第二张及随后的软件拷贝所采用的磁盘仅用3美元。随着销售数量的增长,每套Windows操作系统的单位成本被分摊而呈逐步下降趋势。假定Windows操作系统最终销售了50万套,那么分摊在每套软件中的开发成本1美元,加上拷贝磁盘的3美元,则单位生产费用仅为4美元。假定每套Windows操作系统售价为300美元,那么所有软件销售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 5亿美元,成本仅为200万美元。不考虑其他企业经营方面的因素,仅通过上述简单计算便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微软能够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软件企业、比尔·盖茨长时间占据世界首富的秘密所在。可以说,微软的成功证明了恩格斯“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关系”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3软件资本及其流通

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资本的投入和支持。软件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产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软件生产过程中资本构成及其流通过程的特点。通过对软件资本构成及其流通过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软件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和环节,这对于提高软件资本的运行效率和软件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1软件资本构成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问题,从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指出:“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不变资本。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在《资本论》“资本流通理论”中,马克思又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中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如厂房、机器等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部分;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地全部参与价值转移的资本,一部分是由原辅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构成,一部分由投人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构成。

[1][2]下一页

《论析软件价值效用论与软件资本流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析软件价值效用论与软件资本流通】相关文章:

论析价值论的变迁12-04

浅论软件的劳动价值创造及其资本流通过程03-27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03-07

论析“社会劳动价值论”03-19

论析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认定03-19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03-19

论析三种价值论的交集03-19

浅析边际效用价值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挑战论文11-24

论软件项目的计划管理03-02

在线咨询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论析软件价值效用论与软件资本流通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软件;劳动价值;效用;资本流通

  论文摘要: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软件价值创造及软件资本循环过程,结果认为: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产品,存在一次性劳动价值;通过多次甚至无限次复制使用价值,导致极强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主要因素。

  0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各种软件产品即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产品开始进人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传输和传播的阶段,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商品价值的新阶段。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的精神产品,其价值创造主要由软件技术人员创造性的知识劳动来完成。软件资本构成中,人力资本占有决定性的地位。

  1软件价值源于人类知识劳动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程序、相关数据及其说明文档。程序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各种图文资料。软件的主要特征包括:软件作为精神产品,具有无形性。软件不会“磨损”,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维持不变,除非由于某种原因被停止使用或被替换。软件的资本投人相对较少,但产值很高。软件产品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智力,而不是依赖于资源。一张光盘的原料价值不过几毛钱,但是一旦刻上程序成为软件就价值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几十万美元。软件开发过程以脑力劳动为主,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劳动力价值对软件价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人类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信息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逐渐成为主体劳动。知识劳动是指一种高度浓缩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够创造出远远大于一般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产品,其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的知识劳动,是软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创新劳动的结果。软件产品存在着一次性知识劳动创造的价值,但可以无成本多次甚至无数次复制其使用价值所导致的极强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软件及软件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一切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美国5 000家软件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了世界前500家大公司贡献的总和,特别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要素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提出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这一命题,指出生产费用和效用乃是决定价值的两个基本因素。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因素。”在这里生产费用是指劳动耗费,而效用是指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体现了人和物的关系,也就是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了过去那种使用价值相对稳定的状况,使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效用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今年有用的东西,明年就会无用或效用降低,其价值也随之下降。因此,效用越来越成为决定价值量的基本因素之一,有时甚至成为主要因素。

软件产品的生产费用主要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投入的人力成本,用于对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劳动进行补偿,而软件的效用则体现了软件的有用性,即软件能够给使用者带来的各种收益的总和,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提升等各个方面。一方面,软件产品的价值取决于设计开发软件的人类活劳动,但其价值量却很难用上述活劳动来衡量。软件开发的人力成本对于软件价值量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影响软件价值量最主要的是软件的效用。如果没有效用或效用为负,即使活劳动耗费再大,生产费用再高,也不能形成价值;相反,如果软件效用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市场需求很大,可能它所耗费的知识劳动及其他劳动并不很多,但所能创造的效益却非常之大,实现的效用很大,其使用价值也就很大;另一方面由于软件产品具有无形性,可以看作是虚拟产品,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当市场对一个软件产品的需求无限大时,其市场价格可以很高,实现的产品价值量就很大;而当市场一旦背离它时,其价值就等于零。由此可以看出,软件价值具有很大的弹性,其实现的价值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

软件产品还存在着生产费用和效用相互背离的现象,即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一旦形成产品,便可以拷贝方式进行无成本复制,从而使软件的价值实现随着拷贝销售数量的增加而倍增,呈现出典型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这里随着软件拷贝销售数量的上升,分摊在单个软件产品中的生产费用逐步降低,同时其边际收益却在不断提高。如果拷贝销售数量足够大的话,那么每一个软件拷贝的边际收益率将逐步趋近10000。与此同时,软件产品的总价值也在一直不断地积累上升,其总效用呈不断上升趋势。如微软公司投人50万美元开发其最早的Windows操作系统,那么其销售的第一套Windows磁盘的生产费用为50万美元,第二张及随后的软件拷贝所采用的磁盘仅用3美元。随着销售数量的增长,每套Windows操作系统的单位成本被分摊而呈逐步下降趋势。假定Windows操作系统最终销售了50万套,那么分摊在每套软件中的开发成本1美元,加上拷贝磁盘的3美元,则单位生产费用仅为4美元。假定每套Windows操作系统售价为300美元,那么所有软件销售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 5亿美元,成本仅为200万美元。不考虑其他企业经营方面的因素,仅通过上述简单计算便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微软能够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软件企业、比尔·盖茨长时间占据世界首富的秘密所在。可以说,微软的成功证明了恩格斯“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关系”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3软件资本及其流通

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资本的投入和支持。软件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产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软件生产过程中资本构成及其流通过程的特点。通过对软件资本构成及其流通过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软件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和环节,这对于提高软件资本的运行效率和软件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1软件资本构成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问题,从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指出:“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不变资本。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在《资本论》“资本流通理论”中,马克思又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中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如厂房、机器等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部分;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地全部参与价值转移的资本,一部分是由原辅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构成,一部分由投人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构成。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