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析地理、历史课堂教学知识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地理课堂;历史知识;联系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将建构主义原则很好地融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和历史两门课程可以相互补充,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在中学阶段,我们常常把历史、地理并称为“史地”,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组也都把历史教师与地理教师归为一组。在大学里,历史专业里往往有个历史地理学。由此可见,史地并不分家,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地理在中学阶段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于一体,所以,如果地理教师在讲课中能融会贯通,旁征博引,以地理教学内容为主导,给同学们引人适当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有意思的历史故事,不但能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深化教学内容,更使得一堂课变得生动有趣,内容深刻。
想要达到以上目标,教师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做到认真细致:
(1)备课。在遇到教学内容需要用历史知识补充时,课前一定要查阅资料,找出史实。同时要注意如何将找到的史实与地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然在讲课时,你会发现史实与教学内容是“两张皮”,变成一个“四不像”,这样反倒变得事倍功半了。
例如在讲中国地理的首都北京的时候,最开始会用北京的曾用名引人这一课,以加深学生对北京城悠久历史的体会,实际上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融合。我可以告诉同学们北京城在西周称蓟城,再给他们解释“蓟”字的含义:它是一种开花的草本植物。也就是说,当西周的镐京雄霸一时的时候,蓟也不过是一个开满野花的小镇而已。随着历史的推移,蓟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这其中有时间的话又可穿插燕王朱棣修建北京城的一段史实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所以这样看来,在地理课堂上引用历史内容十分必要。接下来在讲述北京城的变迁及规划时,又要提到古代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因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与北京有很大的相似点,所以可将西安与北京对比着讲,例如可适当告诉学生当时隋长安城选址与规划等,这样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北京城为什么会如此建造,历史上几次大变迁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情境式教学。关于情境式教学相信不用解释大家也已经非常清楚了,但实际上,把学习看成是情境化的活动,这种观点的核心特征是一个我们称为合法理的周边参与过程(或叫“合法的边缘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无可避免要加人由其他成员组成的社群,这些新加人者如果要掌握所属社群的知识,便要逐步全面参与到活动当中去,而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教师的语言刺激是激发学生讨论的重要环节,而穿插的历史知识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
在讲述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时候,是要解释清楚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这时就可以以半坡母系氏族公社为例,这个知识点学生刚刚在历史课上学过,甚至有很多同学都去过半坡,效果应该非常好。然后我会告诉他们半坡村的旁边有一条沪河,既满足了人们喝水、灌溉、捕鱼的需要,还使得当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早期的农业生产,形成聚落。我还会提到,在半坡发现了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类早期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地理教学与历史教学的教学愿景是十分相似的,教地理的希望教什么地方就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教历史的希望有个时光机让时间倒流或者直接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去,那么两者无非是想让学生从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上去,所以两者的相互贯通是可以达到双赢的。
(3)我们在日常备课中积累了很多知识,关键在于及时运用,适当发挥。例如在讲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我们通常会提到楼兰古国的消亡,我可以给他们讲述学术界的一种猜测:因为楼兰古国人口过多,由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土地沙化严重,在环境突然恶化的情况下,人们被迫放弃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但此时一个学生提了一个与课堂内容不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目前楼兰发现的干尸大多数为女性?”我反问:“公交车上一般会给哪些人让座?”学生说:“老、弱、病、残、孕等。”我说:“这就对了,男人都跑光了,剩下的都是走不动的女人了。”学生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所以我最后要说的是,积累再多,一定要用得恰如其分,不然就适得其反了。
【论析地理、历史课堂教学知识的联系】相关文章:
《周易》忧患意识论析05-09
论析关于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05-11
论析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04-27
论析技术社会消费的文化批判和重塑05-28
新时期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论析05-28
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05-28
论知识型人才流动的个体动因06-06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05-31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05-29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策略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