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论道德理性的智力前提和物质基础
〔论文关键词〕科学道德理性 道德主体性原则 文化智力前提 道德客体性原则 物质基础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基础上,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价值体系正在解构,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在这种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人们行为的“崎变”,客观上需要一种科学道德理性来校正和克服。但这种科学道德理性的构建需要一种文化智力前提,并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拙上实现。因而,构建道德理性过程中就要始终树立治德先治愚的观念,坚持道德主体性原则,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树立治德先治穷的观念,坚持道德客体性原则,反对在道德建设中的唯心主义、形式主义。
一、现实呼唤道德理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计划经济条件下道德意识形态统治的状况正在结束,客观上推动着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性的形成。但是由于我国公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下,生产力水平还很不发达,社会结构正处于转型时期,旧的社会价值结构、规范体系在瓦解和变异,新的社会价值结构、规范体系的构建尚处于初级阶段,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游移、随机和迷乱的特点,社会交往及其伦理道德处于一种“畸变”状态,导致社会生活出现非理性的,甚至是蒙昧的、极不正常的现象。在精神文化生活中,解放后已经被铲除的封建愚昧文化又泛滥起来—坏道门、迷信等,造成新的精神污染。在经济生活中,出现制假售假、地方保护等,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政治生活中,贪赃枉法、弄权读职等,危害社会主义政治秩序,侵蚀国家政治机体。要克服和消除这些现象,其中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唤醒和逐步构建现代的道德理性以提高人们的理性价值定位能力,逐步校正和规范人们的非理性化行为。现实呼唤自觉的道德理性,但这种道德理性的产生和形成,一方面需要一种科学文化的智力前提,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社会生活物质基础。良知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二、道德理性的智力前提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同于科学意识以事物的真伪判断为内容,并且在知行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道德的直接对象就是事物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它是以善恶价值判断和抉择为内容的,道德自觉本质上就是一种意志的自觉,表现为价值意识和意志行为的统一。因而,道德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精神、实践意识。善念发动处便才有善事,道德意识首先包融着对善恶价值关系的认同和取舍的反省意识,即一种价值理性。人的道德价值理性是和人的道德主体性素质分不开的,即同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智力素质直接就规定和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其价值意识、判断、认同和抉择。道德自觉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道德主体科学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一)道德自觉以科学理性为特征。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意识是对客观的社会伦理关系的认知、反省和抉择。在这个意识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个体的道德情感、意识和信念,另一方面形成一种客观化、社会化的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客观化、社会化的道德规范体系就成为道德主体善恶价值认知、判断、认同环境抉择的参照坐标系。而个体道德行为实质就是在这个坐标系中的准确定位,义无返顾地履行自己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而辨理明志方能达行,要明德,首先就要有对社会道德价值规范体系的意识自觉,反省自身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古人讲,“志士仁人,无求身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就在于这种高度的道德理性的反省。我们不能苛求鲁迅笔下目不识丁的华老栓对自己手中捏着的革命党人的血馒头而顿生道德的自省、自疚,也不能贬责一字不名的祥林嫂为什么会对封建礼教及神权的束缚和压迫而逆来顺受,更不能想象那个生不知其姓,死不明其故,浑浑然的阿Q会“反求诸己”想到对他人、社会有什么责任和义务。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意识最终体现为人的需要的利益关系的自觉与调节,从而维护社会的利益秩序。道德的这种社会利益调节的实践功能的实现是基于对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及社会道德价值准则和规范的认知与接纳。即首先要有是非的明辨,然后才有善恶的价值判断、抉择,才会有准确的义利定位,最终实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的理想道德境界。孟子讲:“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就是指出道德理性的实践前提。德性醇化,必须先提高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认知判断和抉择能力。
[1][2][3]下一页
【试论道德理性的智力前提和物质基础】相关文章:
试论美育对学生右脑和智力的开发功能03-19
试论税务筹划的基本前提03-24
试论科学道德建设03-25
浅论个体理性与道德责任平衡12-06
试论智力资本会计03-29
试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机制03-07
对多元价值背景中个体道德理性的检视03-19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