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新探

时间:2023-03-21 15:15:3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新探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包含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成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突破口。指导思想上,体现素质加能力的培养定位。在方法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体现知识性、思辨性、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向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过渡。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以及以此为思路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导,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无论综合素质教育中的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大多与人文素质相关,如智力因素中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情感、情绪、意志、个性等,都可以通过人文课程得到锻炼和提高。

  高职院校学制短、实习实训时间多,不可能拿出很多课时用来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挑战,促使我们找到突破口。我认为有三个方向值得探索。第一,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中融入综合素质培养。像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思想观点等方法内容,教师都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从教师那里得到人生启迪、学习方法、治学心得方面传授。第二,对人文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好的经验方法,比如,增加一些课时短、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的课程;开设人文选修课,学生可依据兴趣扬长避短,也可以针对不足对症求药;在人文课程中体现专业特色;将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同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等。第三,人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教师在吃透教育宗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对自己所担负的具体课程进行改革尝试。

  以上三方向,基本囊括了高职素质教育由大到小的三个研究层次,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可以由宏观到具体来推动,但最后的落脚点必然体现到具体每门课程中,贯穿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所以我们认为,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人文课程的改革,在全面铺开和推进之前,必须选好突破口,积累一定经验,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办法,并以之回应和促进其他课程改革。我们选择大学语文这门全院公共课,在某些班级作了一定尝试,取得一些效果,为人文课程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积累了经验,为今后人文课程的整体改革作了铺垫。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几年教学实践过程,我们经历了两次观念转变,第一次转变:从一般语文课到不是一般语文课的转变。曾经认为大学语文是初高中语文课的延伸,因而,讲授方式是填鸭式的,方法不灵活,教学内容不宽泛,此种情形下,出现三个误区,过多纠缠于知识细节,那些知识,很多是学生们都学过的;过多强调文学鉴赏性;过多拘泥于教材课本内容。后来,我们逐渐明白大学语文不同于一般语文,它是使学生借助汉语言文学这个载体,加强阅读的广泛性,提高欣赏的趣味性,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语言运用的周密性。在这种认识下,确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原则:一是开放性原则,大学语文针对的群体是思想开放的青年大学生,因而,不能简单上成篇目解读课或文学鉴赏课,应该以教材为切入点,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向各个知识领域延展和渗透。二是自由性原则,自由,不是指课堂纪律自由,而是指对于文章的观点主题甚至情感体验,不能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盖棺论定,一言堂,教师讲,学生记,有标准答案。防止程式化的思维方法损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允许学生质疑、提问、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辩论、思想碰撞。三是形象性原则,大学语文课要锻炼学生形象性思维,使他们感性化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增加一点文学情愫,培养情趣,陶冶情操,注意营造诗意氛围,教学中,多用感性化语言和方法,如叙事、描述、例证、多媒体等,同时注意形象思维的训练,使他们一定程度上掌握形象描写的修辞方法(类比、比喻、白描等)。应该说,以这种教学理念指导的教学活动达到了一定效果,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在读书习惯养成和方法的使用上,有所进步。

  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准确。通过学习高职教育的相关文件,我们意识到,大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还要进一步转变,这种转变的指导思想是:要明确针对高职学生的大学语文同针对其他普通院校学生的大学语文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应该体现素质加能力的培养内涵。因为我们认识到,高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必须够用”也是内涵具有变数的标准,今天必需,明天可能过时,现在够用,未来肯定不够用。所以,人文课程要自觉担当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保证永远“必需、够用”的弹性机制,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终身学习的素质,造就他们在未来社会中保持全新自我的机能,作为主要人文课程的大学语文,要高站位,积极挖掘学生潜能,在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再从高职学生未来的“应用型人才”社会角色定位分析,“应用型”不仅是有一技之长,还有“应时应事为用”的特征。他们大多不会涉足深度探索的研究领域,也不太可能过“术业有专攻”的书斋生涯,他们的人才路线是触类旁通,由已知涉猎更多已知,兼有“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双重角色,是社会中最动态、最有活力、同时起伏沉降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所以,大学语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适用性”,“适用性”包含丰富内容,认识自我从而能够准确定位,观察别人以能交往有度,了解社会能够更好融人其中,接触自然寻找精神依傍,这些是做人的“适用性”,还有做事的“适用性”,如较强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中的从容应对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还有二者相兼的;如心理基本素质、逻辑思维素质、良好习惯素质等。

站在这个高点,检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思路变得异常清晰:高职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就是以作品为载体,通过阅读和理解,学习作品中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一些方法,达到反观自身的目的,提高做人的品位和做事的能力。具体包括如下几个层次内容:第一,汲取人生的和生活经验;第二,得到有益的方法启示;第三,培养情感和情操,树立健康的心态;第四,锻炼和提高某些能力素质;第五,培养广泛涉猎的读书习惯。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所能包容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具体教学中,以作品确定主题,在一个主题中,有时能够体现几个层次内容,关键看教师的设计和把握。

[1][2]下一页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新探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新探】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方法探讨05-31

谈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08-24

成本还原方法新探05-29

初探高职药学教育改革05-16

试析高职院校校园网组建与应用05-02

试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斜学化05-29

高职院校混合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论文05-03

浅谈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06-04

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探索论文04-11

浅析中等专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