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用5篇)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用5篇),欢迎大家阅读。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篇1
【摘要】文章利用系统理论原理,结合国内外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了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怎样提高人才的素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利用系统理论原理,结合国内外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状况,探讨并总结了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知识结构
(一)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基本层次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次的关系是博且专,博专相渗,在博的基础上求专,在专的基础上求博,博而不滥,专而不死,相互依存,层次分明,渐进发展。
(二)核心性:金字塔知识结构的核心知识就是大学生所选择的主导学科。具体指某一学科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基础知识就是综合知识课中的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就是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类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好比“根据地”,学好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好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核心知识以外的外围知识,如相关学科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外围知识好比“游击区”,围绕核心知识有方向、有层次、有序列地向外扩展,扩大知识面。
(三)综合性:金字塔型知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使各门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成为复杂的知识综合体。纵向知识是科学技术深入发展的表现,反映知识的连续性。横向知识反映各类知识的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关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的综合网络。
(四)动态性: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旧的知识不断的老化,新的知识不断产生。适应这种变化,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固定不便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定向调整。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动态调整。工商管理人才应当掌握各类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其补充到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只有自己掌握最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站在科学技术前沿,进行新的发明创造。二是知识,结构整体的动态调整,工商管理人才应当根据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知识为我所用,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能力与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几种组成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1.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
2.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市场经济越发达,对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要求也就越高。21世纪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包括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国际态度(关心地球、关心人类;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公平竞争、互爱合作;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商业道德,是商业领域中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这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关系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将要步入商业领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工商管理人才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适应终身教育要求,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持续一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
2.具有信息能力。随着杜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对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必须提高社会有机体对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信息观念,具有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道德,从而使信息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3.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企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管理类人才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经营企业,经验欠缺。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但是各国的国情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尤为重要。一方面对根源于我国自身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对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本土化”,使之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于是,这也就需要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合作与沟通能力。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的活动领域、交往范围、生存空间日益增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普遍。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指出“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书面或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外语技巧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的能力。从而能在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中有效地展开工作。
5.经营管理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能力,决策应变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市场机会的能力,协调企业内部关系的能力,进行经济核算的能力。
6.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未来世界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管理者只有持肯定变化的态度,具有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预测的能力,才能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列,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和财富的高速增长,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则受到了冷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由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要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其次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导向。只有具备了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才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才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系列稳定的心理要素的结合。心理素质可以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其中智力素质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构成。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则侧重于非智力素质。
2I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它具有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心理发展具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明显、感情强烈、情感不稳定的特征。这就使得工商管理类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1.较高的情商。情商,即情绪智力。此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罗威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伊尔提出。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情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能力。
2.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力。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市场竞争的残酷无情时刻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危机感。人们在很多时候,都要面临挫折和失败。焦虑、忧虑情绪的蔓延、挫折感的产生、会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严重时会使人心理失衡。现代人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兴趣、更坚韧的意志、更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力、调控力。从理智上正确对待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扰和挫折,加强自我调节,培养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积极、勇敢地迎接挑战、战胜挑战。
3.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人格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气质和认知风格并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它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自我调控系统则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组成。”保证人格的完整,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正确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产生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增强国际竞争意识。随着世界范围内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转移规模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性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国际化、集团化,使得各专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培养既懂得企业管理又有全球意识,懂得国际管理人才已是世界一大趋势。
5.具有国际环境意识。“全球问题,是指人口的爆炸、粮食短缺、战争、自然资源与能源缺乏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它不仅严重破坏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产生极大威胁。面对全球问题的严重化,全球教育被提出,人们应该跳出只关心个人的小圈子,要关心全球命运,关心地球上的生存条件。树立关心全球的责任感和伦理观,具有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携手为解决全球同题而努力。
(五)身体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充分显露跨世纪人才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芮明杰.管理创新[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3]柏桦.EQ情商[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要求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具备综合发展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本着务实的人才教育发展方针,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更高能力素质的社会主义工商管理类精英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就是需要有专业能力知识和实践基础的同时还应具备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竞争性人才。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不准确定位的工商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不少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认定方面普遍认为属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并使工商管理人才被笼统认为是企业的高级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开展。
高校工商企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受到企业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级别的界定影响,使高校在该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著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没有灵活的变动性,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体系上实践与理论相脱节。高校在该专业课程设计上是实践与理论相脱节,而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没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
高校课程设计中对理论性知识培养过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高校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性方面得到足够培养,但是在实践方面却培养较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没有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容易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导致该类人才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偏低。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分为学术型和研究型两种类型。故而,高校在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有的放矢,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从人才培养的思路出发,当今人才培养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就极具社会发展特征,属社会发展性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社会发展角度来量身定做。根据当前各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实际需要,实现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目标人才培养,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
实现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性发展。交叉学科的计划性教育培养主要是实现本专业的专业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高等精英人才的综合性培养,提高人才在企业中的实用度。
(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教育发展方面,高校应因材施教,不断培养企业工商企业管理精英式高级创新人才。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课程设计方面,从创新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更具能力的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的高校,应该着力实际,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教育方式,从根本上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工商管理高级精英人才。建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践性和理论性教育的共同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加实用的专业型栋梁之才。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篇3
摘要: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缺陷,造成管理人才在培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从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必要性、培养原则以及培养现状和培养措施上进行分析,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其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要求无疑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被当下视为企业生命的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此背景下,培养和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非常模糊,本身工商管理涉及面就比较广,因此这就给许多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造成许多误区,使他们不知道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另外,我国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普遍较高,都是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这种目标缺乏层次感,使得各种人才无法区分,也就无法发挥各自作用,也没有区分理论和技术型人才,这种模糊的目标就造成管理人才对自我定位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不利于工作开展,而且这种定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使得工商业管理人才进一步短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2.2企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明显不足
其一,由于将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忽略了人才的差异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特色,缺乏变动性,使得学习内容与市场需要不匹配,人才理论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核心竞争力。其二,课程体系中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现象严重,没有充分吸收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教训。工商管理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实用性、实践性。虽然现行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由于种种原因,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显然不够,造成被培养者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期相对缓慢、变长。其三是过于重视理论性知识。长久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虽然课程内容繁杂,课时总量增加,但是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增加,多是眼高手低,有想法没办法。总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仍然受到高校的影响。
2.3培养缺乏创新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传统一对多的培养模式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需要,而且灌输式教学方式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这很容易让学生丧失自我意识,使学生自己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社会组织能力也会变差,不利于团队合作。而且学生又缺乏实践教学,这就让学生很难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相结合,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出的人才只会机械式的学习,这就不利于企业创新人才培养。
3.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综合能力的几点思考
3.1完善培养计划
在我们确定明确培养目标后就要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前提,要学习不同国家对于工商管理在课程上的设置,然后根据我国国情和各个管理部门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另外,针对培养计划中存在的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在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同时,请一线优秀管理人员进行现场讲解,以提高培养计划的实用性。培养计划还要与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变化相适应,把一些相关学科和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提高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适用性,实现多方面学科交叉,拓展管理人员知识面。
3.2开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创新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都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现代高素质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也不例外。企业要加强创新意识培养,不仅需要企业有一定政策支持,也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长远眼光和学习精神,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得一些先进理念和信息能够及时在管理人员之间传播,这对拓展他们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会有很大作用。
3.3要准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满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需要,我国把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作用也不外乎以下两大方面作用:一是把脉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一是在实战中求生存,真刀真枪推进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上也要有针对性。对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规划企业发展的管理人才,要侧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求具有能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而对主要以应用实战为主的人才,则需要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迅捷的应变力。
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一定要足够重视,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人员跟上步伐,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刘中艳,罗琼,王欢芳.行业需求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6:94-96.
[2]杨芳,李福英,袁园,郭白玉,罗玄.管理变革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2:104-106.
[3]沈波.对开放教育工商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运作与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21-23.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篇4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现状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缺乏实践经验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主要在大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策划及市场分析等工作,担任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较强的企业管理能力、写作功底、人际交往能力,并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
从目前来看刚刚由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他们在入职后会存在纸上谈兵、手高眼低、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能单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从业人员对自身定位过高外,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工作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工作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校里学生注重的是成绩,往往忽视对所学专业进行实践,没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就导致了从业人员在参加工作初期会因经验不足而出现工作失误。所以,学校应注重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自身也应在假期进行工作实习。
(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专业素养不高
在我国,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热门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更是热门中的热门。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很多,学校间的水平也是高低有别。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在中专、大专、本科院校开设,存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多种培养模式,很多学生可以通过自考或成人夜大的形式来学习这一专业,并取得相应的学历证明。如此大规模的开设这一学科就势必会导致该专业毕业生在能力水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
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表现并不出色,没有达到学科培养目标,造成了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抱有偏见。他们在工作中没有能力胜任管理者这一角色,缺乏专业知识、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这给工商管理这一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用人单位会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是为了便于取得文凭才学习这一专业,就连在国外含金量很高的MBA在我国一些学校里也成为了混学历的花架子。我国大中院校应该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系统性培养,并适当提高入学门槛,杜绝混文凭现象。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创新精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经济、金融、国际贸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市场繁荣活跃。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机会很多,但也面临着风险,为了不被市场淘汰,企业就要寻求创新之路,要求企业管理者都要具备创新精神。然而,一部分企业工商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对市场没有敏锐的预测,管理方法陈旧,没有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匹配。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要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度,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要活学活用,要联系实际,不能将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所学的管理方法照搬到现在的市场环境中。从业者应具备创新能力,找寻适合当今市场变化的管理手段。
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教育注重理论培养而忽略实践环节,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是如此。每所学校都有严格的教学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学生才能顺利毕业并取得相应学位。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只对书本理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没有完全理解知识点,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在学校的培养计划里也往往忽视实践课,只开设传统的课程。大部分老师授课时都习惯一言堂这种讲课模式,很少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只注重讲解理论,很少进行案例分析。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势必会造成学生只会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的现象,学校应该建立多种培养模式,除了基本的理论课外还应开设实践课、讨论课并将假期工作实习作为一项考核内容,为学生初次参加工作时奠定更好的基础。
(二)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一部分工商管理从业者在刚刚工作时会出现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全面、责任心欠缺等问题,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不好的开端。从校园走进杜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学校除了为杜会培养人才外还要承担起帮助学生顺利变换角色的责任,在曰常培养过程中除了要给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传授实践经验、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内容。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准确定位自身的位置,摆正工作态度,做好转换角色时的心理准备。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能够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有责任心,勇于承担压力、责任及困难。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才能打造出多方面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学习不会工作的书呆子。
(三)培养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我国的经济杜会在不断发展,市场也是曰新月异,所以为了培养出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要在培养内容上进行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我国的教材虽然常常更新,但大部分都是根据老教材改编的,实际变动内容并不大,这样的企业工商管理教材是一定跟不上经济发展的,也满足不了学生在工作时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内容。而且在学习科目设置上也不能一成不变,例如在我国加入WTO后就要增加学习科目来应对经济市场的变化。为了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加强理论知识、专业英语、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三、完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要完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为杜会、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在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应该注重实践经验,增设相关的科目,老师在授课时也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开设企业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沙盘演示课,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在一个学期中划分出实习时间和学习时间,并将实习成绩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更加出色。
(二)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科门槛
企业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院校众多,而且学生基础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这门专业的毕业生在能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职业素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现象会导致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抱有负面看法,影响该专业的就业率,从而影响这一专业的发展。因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是各大、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职业地位,在公司中充当重要角色,所以我国的教育部门及各大中院校应该加强对该专业的管理和建设工作,适当提高入学学生层次,甚至可以将此专业划分为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也就是说只有本科生以上的水平才可以学习这一专业。
(三)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及管理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有责任心、勤恳的工作态度、高效率的办事水平。但这些优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曰常的学习工作中加以培养,所以我国的人才培养不应只是注重学历忽视能力。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得到职业精神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将他们塑造成合格的职业人。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注重关于职业素养的教育,使他们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四)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了企业健康发展不被市场淘汰,企业的管理者就要时刻保持工作热情及创新精神。但是,想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管理者经常学习新的管理知识、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不怕挫折的决心,这样才能有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就要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让他们了解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企业管理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篇5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解释。有的认为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三个关键因素。有的认为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有的认为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培养途径和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淘汰模式都应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应用之意。本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制度,每个内容又可以细分出具体的项目。如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要素。本文将主要从培养途径和方法、培养制度两个大的层面进行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目标的选取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广,下设的二级专业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等等。在国内外的许多高等教学机构都有开设。我国的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饮誉海内外;人民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重点学科;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类似专业。国外的如美国、欧洲、日本、挪威和俄罗斯的许多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里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专业。
二、培养方法和途径中外大学大部分都实行学分制,应该说国外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日本实行学分制比较早。
我国实行学分制改革是近几年的事情,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借鉴他们的做法。我国的学分制和欧美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国外大学入学后首先修读校级通识教育课程,并根据专业意向修读所在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级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专业兴趣选修某个专业的课程。专业选定之后,若不满意还可改选,大学还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设计一些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这样,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以前我国高校学生入学是通过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入学时专业已定,在校期间改换专业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招生。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就业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近几年有部分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允许学生(特殊类别除外)在校学习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考核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专业。往往是在招生时按照专业大类(如新闻传播类、政治学类、历史类、数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进行,从而安排在某个学院,以后定专业也在此学院框定的专业中选。选择专业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在课程选择和设置上,近几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过去所有课程都由学校安排规定好的传统,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应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2、学生要获得学位所要求的总学分。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一般在120—130分之间,只有澳大利亚为144分,我国相对较高,一般在150—180分之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更多注重的是课程的数量,而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质量重视不够。
3、培养途径的多样性。国外的大学因实行学分制,针对某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学分,不管通过哪个途径完成,只要通过校方认证,均可视为通过。与此相比,我国大学在学分互认方面却比较落后,目前有的大学只是在选修课方面开展此项工作。此外,国外很多大学积极推行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途径,不固定教学时间和地点,这样完成的学习和交流学校也承认其效力。国外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改革的到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网上讨论确实增加了协作(活动),信息收集、指导老师评价的份量。因为学生增加了时间去读和研读信息,增加了思考的时间,提高了(对问题和资料)反应的表达(水平)。
4、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和作为。国外学校注重理论与实习一体化,理论讲授和实习配套进行,注重教学社会化,教师要有社会兼职或兼职经历,注重个体发展。如沃顿商学院的校方积极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和俱乐部的活动,并为其提供经费和其他支持,特别是定期给社团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提供培训和指导。对他们来说领导和发展社团本来就是很的社会实践。
5、授课的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衡量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KenBain(Cambridge)在他的《最好的大学老师做什么》一书中,指出界定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取决于对五个问题的回答。最好的老师知道和理解什么?他们怎样备课?他们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当他们教学时他们都干什么?他们怎样对待学生?国外一些有名的大学教师讲课按大纲规范讲学,不按指定的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围绕教学大纲广泛地组织讲义的内容及范围。美国的一些大学设置研讨课,有的.是和理论授课结合起来,每门课程安排一定次数的研讨和案例分析讨论课,有的是整门课程都采用研讨的方式学习,目的在于培养适用新世纪的创新性人才。伯克利分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而著名的美国高等学府。
研讨课(seminar)是近年来伯克利分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校每个学期开设大约100门,其中有些是专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有些是专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有些则一、二两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修读,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与传统的课程不同,研讨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剑桥大学的课程形式不仅包括讲座、研讨会、由在某些领域是世界级的专家指导的实践课,还包括更多的个别性的(辅导)教学,很多机会存在于与学者的不同类型的互动中,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国内一些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尤其是一些有着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也积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课堂模拟、课堂讨论、双语教学等新兴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数量上还是只占一小部分,而且由于这些新兴方式的运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达到较高的素质,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具有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如积极发言的勇气、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而中国学生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很欠缺的,也不是在大学时代就能全部解决的。只有两方面同时提高,才能保证运用了新兴的教学和授课方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制度
1、我国的情况。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目前有较多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实行了弹性学分制,有的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从而在校修读时间最多可延长至6年,最短为三年。在修读年限内、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及必修、限选课学分,德体合格,即获得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可向校学位委员会申请学士学位。学生在标准学制年限内提前一年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及其它方面符合要求,经批准可提前一年毕业和就业。学生必须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成绩载入学生成绩总表,并归入本人档案。学生按教学计划规定学完某门课程,经考试成绩合格,即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军事训练、微机操作、品行修养、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均视同一门课程进行考核。就考试方式来说,可分为考查和考试两大类,必修课基本都是期末闭卷考试,选修课为开卷考查或采用课程论文形式。期末考查课总成绩按平时30%,期末考查70%比例确定,考试课期末考试占80%,平时占20%。
平时成绩构成内容(含考勤、作业、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平时测试等)及构成比例由任课教师确定。考试内容往往是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很少有实际操作、口试(英语和计算机除外)等。期末考试科目没有通过的同学在下学期或下学年重修,直至通过。而对于选修科目往往可以在以后改选其他课程获得学分。还没有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生没有通过考试的下学期开学时再补考,有四门不及格者留级察看。此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也在必修学分之列,学校规定没有通过论文答辩的学生要推迟毕业。不过,就目前普遍情况来看,由于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达到要求而不予毕业的学生很少。我国高校对本科生都设有奖学金,除了高校都设有的传统学校和政府的奖项外,校外人士、企业等捐赠的奖学金种类很多,各校也都不一样。品学兼优和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都有获得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机会,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此外还有社会和国家都给学生提供了各种比赛和活动从而表现自身和团队能力的机会。与此对应,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甚至法规的学生学校有不同程度的处罚,直至开除。
2、国外的情况。与此对应,国外高校对本校学生的培养评价也有种种不同的方式。这里主要对他们的考试制度和学位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德国大学是“宽进严出”,即入大学较为容易,但拿到毕业文凭却很难。教授一周上几次大课,内容特别广泛,学生要在课外阅读大量参考书籍,写阅读笔记并完成各类作业。老师则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定成绩。同时每个专业都有多门考试,一门过不了关就会影响这门专业的完成。因此德国大学生十分用功,多数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学期中间还会安排期中考试,这样让学生对功课不得有怠慢。德国大学没有学时限制,所以不少大学里都有很多长年毕不了业或不愿毕业的大学生。为此,从XX年起德国大部分大学均实行有针对性的收费措施,在校时间过长的学生从20xx年4月1日起每学期需交纳500欧元的学费。在美国,从19世纪开始学分制一直是高等教育通用的评定手段,是评定学业的标准方式,典型的美国学位就是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和其它课程的学分总和。利用学分制,学校能持续地对学生的进展保持评估、做出反馈,保证学生的进展顺利并最终取得学位。不但修读课程的计算采用学分,学生的工作经历或其他学业表现也以学分计算。学位是按学分评定的,在预先制定好的课程范围内,学生必须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才可得到学位。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关文章:
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论文06-29
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02-26
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03-12
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03-21
谈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03-01
浅谈合唱指挥应具备的素质03-28
论合唱指挥应具备的素质03-21
浅论合唱指挥应具备的素质03-21
撰写医学综述类论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11-22
撰写医学综述类论著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