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武术美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构成

时间:2024-09-25 08:21:00 MPA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析武术美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构成

  一、中华武术美学的历史发展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原始先民。为了自身的生存与繁衍,必然存在着与自然、猛兽和他族之间的争斗与搏杀。在生产、生活和争斗中,原始先民反复使用击、刺、闪、跌、摔、打等这些无意识的动作,并不断思考与感悟,逐步成为有意识的技击动作,自觉用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这是武术的萌芽时期。

简析武术美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构成

  但是,此时的武术并不具备美学的因素。“根据对某些人种志学和考古材料的研究,我们认为,美的产生要具备这样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人类必须从自然界取得一定的自由. 自然界从与人完全敌对的、恐怖的变成有益的对象;另一方面,人的感官必须从动物性的变成人的社会性的器官。”所以。在原始先民并未彻底摆脱动物性的前提下,面对自然界的灾害、他族的进攻和猛兽的侵袭,他们的本能反应是恐惧、搏杀与逃避。此时,原始先民的个体生存与族群繁衍是第一位的,不可能有精力与时间进行美的欣赏与创造。如果说武术美产生于武术的萌芽时期,是一种美好的推断,但是,似乎缺乏一定的依据。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人们能够以自己的朴素逻辑思维和原始哲学来熟悉、解释自然界的现象与规律。此时,千百年的环境适应和群落生活也使人们对“什么是美”有了模糊的认识,当然,这也催生了人们审美的需求。总之,这个历史时期的人们有了时间和能力开始最基本的审美活动。

  武术,在这个时期,被广泛用于欢庆胜利、祭祀鬼神和图腾崇拜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向上天、自然、鬼神表达崇拜与敬畏的情感表达形式,更是希望得到上天护佑、自然恩赐和鬼神禳灾等美好愿望的抒发。当然,这个时期,武术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战争,但此时的战争和以前战争的血腥也有所区别,例如。据《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这种“干戚舞”,其实就是一种军事操练形式。用现代美学观点来分析,就包括了“阳刚”、“崇高”等美学内涵。总之,在这个时期,武术可以说埋下了“美”的种子。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美学的发轫期。先秦两汉时期美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含了后世美学思想全部发展的萌芽和胚胎。如春秋时期,晏婴等一些思想家开始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对审美和艺术的看法,提出了“和”的美学思想。再比如主张“成于乐”、“游于艺”、以“中庸之道”为审美评判尺度和以“尽善尽美”为依归的儒家美学思想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春秋战国、两汉时期无数先哲熠熠生辉的美学思想会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春秋时期越女、袁公等剑客的武术绝不会仅仅是为了仇杀。“鸿门宴” 中项庄拔剑起舞表现出的也不仅仅是血腥。特别是“东汉,为适应‘百戏’表演的需要出现了脱离实战要求而服从表演规律的竞技。”可以说,伴随着中国美学的兴起,武术美学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就美学的发展历程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自先秦至两汉,外讲“错彩镂金”,内重仁义道德的美学追求在美学领域一直占主导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一种外现自然,内重风骨的美学风潮开始出现。只从文化上讲,“一般认为,这一时期,兴起了玄学、老庄和佛教的流行改变了文化的面貌。”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武术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文化元素。并显示出一定的理论色彩。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 自天竺高僧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初创少林武术,历代少林高僧一路禅灯传送,为少林武术输入了禅的文化品格。

  隋唐美学坚持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追求有风骨的刚性之美,完成了对美学的历史性总结。从中晚唐开始,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大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组织构成、文化深度和浓度,同时.也对武术的发展及流派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武术的文化蕴含及理论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步演变成集技击、健身、娱乐表演为一体的活动,初具了现代武术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例如。裴斐的剑术与书法家张旭的草书、画家吴道子的画被当世称为“唐三绝”.裴斐的剑术与书画并列的原因.不是由于裴斐剑术搏杀技巧,而是其剑法门户幽明,进退纵横给人带来的无限美感。宋明时期,技击攻防技术进一步与直接的军事行为分离,分流派的技击套路和以“气为本、仁为核心思想、相反相成为技击原则”的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具有表演特点的武术摆脱了从属于军事训练的地位,开始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向前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武术逐渐成熟,各派武术百舸争流,特别是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的形成、发展与完备,更为武术美学增添了新的内涵。此时武术既完成了量的积累.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各具特色的技击、演练形式。伴随着中华武术数千年的发展,中华武术的美学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中华武术的美学内涵也是中华武术具有极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二、中华武术美学的基本构成武术孕育、产生和发展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武术进行美学研究应立足于中国本民族的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致力于“美在哪里”、“美的产生”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意象,美在于“意”;美在于“象”;美在于“象外之象”.美就在于意、象、象外之象虚实相生的过程之中武术美学的“意”,就是武术习练、武术表演等武术活动所确定的内容选择及所蕴含的思想、理论与价值取向。同时,武术审美的“意”还包括武术演练过程中贯穿其中的情感表达,有时还包括武术演练的艺术构思等。总之。武术审美中的意,即武术演练及武术演练者的情意,以及相关情感的趣味趋向,体现的是情理交融,使情有所向。例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所以成为中原文化的品牌,蜚声中外,原因之一就是《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总体编排设计中禅“意”的选择。《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水乐·禅境》、《木乐·禅定》、《光乐·禅悟》、《风乐·禅武》、《石乐·禅颂》五个乐章组成。极富抒情意味的名称其实是在达意,传达的是禅“意”的空明与淡雅,深刻而轻灵。

  武术美学的“象”,就是根据所确定的“意”,通过比拟、象征、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所选择的形象表达。“遇于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审美活动而言,武术审美“象”的选择.必须有强烈的感染与震撼力量.能够诱发意境美的想象,给人以体悟的艺术空间。比如在武术套路中有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区分.以静态美为例,静态有高低之分、俯仰之异,高低俯仰在武术中各有其“象”,当然,各武术门派各有其表达方法,但大致可以表述为,高如鹰击长空、低如伏虎盘龙、俯如潜海寻珠、仰如睡卧云海。这种唯美的形象表达,其实就是武术审美中的“象”。

  武术美学的“象外之象”,是通过“意”与“象”所要表达出的“武道”。“武道”是中华武术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武术的最高精神境界。“正如善于品尝滋味的人,其感受决不‘止于酸’或‘止于成’.而是能于‘咸酸之外’,尝到‘醇美’,真正会领略美的人,他一定不停留在对美的凭借物的盘旋上,而是能在美的凭借物之外,去捕捉美,因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是美的所在。”要达到这种审美境界需要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如文化修养的铺垫,思想情趣的纯正,审美动机的激发等,只有这样,“审美主体必须通过突破有限的物象本身,才能把握其内在的生命精神。武术中的生命精神可以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立德事功”的价值追求、尊礼崇德的伦理精神,也可以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可以说,中华武术之所以是一种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就是因为武术中“象外之象”的精神之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武术美学这样一个定义,武术美学是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指导下,以“意”、“象”、“象外之象”为考察元素,研究中华武术美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武术美的起点在“意”,以“意”立“象”,“象”是武术美的基础.“象”可以品味,因为“象”中有“象”,有武术之“道”:

【简析武术美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构成】相关文章:

关于武术文化基本形态的构成论文07-21

简析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07-02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10-17

简析城市公共艺术传承传统美学07-08

从方法论角度简析中国美学的研究现状07-03

简析“马克思基本定理”近期在日本的争论08-14

简析体验性学习与大学生思维的发展06-19

简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论文06-16

简析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论文07-24

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历程简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