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遵循的教育方针。高职教育以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强、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素质教育。因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方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建筑工程专业而言,《建筑材料》属于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基础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跟工程相关的建筑材料功能作用以及基本性质、试验手段以及适用场合、质量评价等多元化学科内容展开详细研究。这一学科课程自身所具特征为不具备较强系统性且综合性相对较强、对应知识面甚为广泛、涉及内容十分繁杂、各部分材料均有各自体系且相互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实践意义较强、逻辑性差、叙述性内容多、理论计算少、难记、难学,再加上学生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如此一来,只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疲惫,甚觉乏味,学生日常学习热情未能被全面激发出来,教师教学遭遇阻碍,难以获取良好教学成效。
1教学改革方法
本人经过反思这几年的教学过程并借鉴同仁们的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1案例分析教学法
立足实际的建筑工程实例分析,就日常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跟建筑材料相关的质量问题,由老师进行组织和设计,然后让学生分组参与讨论,并且各组相互提问辩论,学生就能深入思索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出选用材料不当造成的后果。譬如说,在某个工程实际建设进程中,采用石灰砂浆针对墙壁进行粉刷之后形成鼓包开裂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就此类现象成因及其可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展开探究。
1.2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实践证明,《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所采用教材及所开展的教学进程均有着较强叙述性,为实现教学趣味性的全面强化,需着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时,立足教师正确启发,有助于学生实现信息获取,并对相关学习要点有着全面了解掌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从被动学习中被解放出来,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主动完成问题探索。譬如说,某住宅楼工程,夏季施工,主体完工后,发现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在排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材料等因素的前提下,让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1.3图片教学法
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未接触过的'材料或较抽象的问题用图片展示出来,达到把枯燥的概念介绍变为现实中可见的实物,很直观的将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通过图片来认识。如:混凝土受压破坏的三种形式(把混凝土受压破坏后的实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加深理解和记忆;以及低碳钢热轧圆盘条、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的外形区别等内容较适合采用本教学方法。
1.4借助试验设备演示教学法
把便携的试验小设备(如坍落度筒、水泥标准稠度测定仪等)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感性认识获得强化,课堂气氛变得更为轻松活跃,让学生更加充满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获取最佳课堂教学成效。在学生面前全面呈现出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便于学生有机结合听及看及思考等各个学习方式,使之对于课程内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易于牢固掌握。
1.5对比归纳法和辩证法
第一,进行日常教学时,需引导学生能够更为正确地完成对比归纳法的合理运用,譬如说,针对硅酸盐水泥展开学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总结,就各类水泥材料间所存在异同实施对比,而后将图表列出,目的在于让这一部分知识更为直观被展现,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第二,基于辩证思想就具体学习内容进行细化理解,譬如说混凝土拌合物自身具备较大流动性,其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施工中,然而却较易形成分层离析问题,再比如说,把适量的石膏在硅酸盐水泥中进行掺入则可获取良好缓凝成效,若是掺入太多则会让实现硬化之后的水泥石膨胀破坏,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6引用诗歌或者典故法
研究表明,若是处于轻松氛围中,人们更容易获得灵感。所以,在教学中营造出和谐课堂气氛显得愈发重要。进行授课时,通过对某些典故或者是诗歌的有效引用,则能够获取意外收获,譬如说,针对“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这一课程展开讲授的时候,能够引用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写的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既能够将制作石灰的过程呈现出来,同时又可立足拟人方式,把勇于牺牲跟不惧艰险的无所畏惧精神以及正直志向全面展现。既寓教于乐,又给广大学生传递了正能量。
1.7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让学生正确掌握合理学习手段,方能实现一劳永逸。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专业知识资料,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及学生自学外,同时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工程建设中获得更深体会,促进学生基本实操能力的不断强化,理论结合实践推动教学进步。
1.8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认知心理交往和情感心理交往,只有使其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相互交融,相互激励,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才会融洽,才会彼此尊重,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往往感性大于理性,他们往往是先认可教师后再认可教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充分通过自己的课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多和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结语
总之,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促使教学过程更为深刻,教学清晰明了且学生更好体会,真正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张松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2003(6).
[2]陈宝瑶.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6(51).转贴于233网校论文中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