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精选6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篇1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呈现出古典气息,体现出古典美,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章通过分析传统的建筑材料的色彩、形态和质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创新,指出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材料;创新
1、传统建筑材料的传承
在我国的各类学术活动中,不乏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发掘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加以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建筑是具有地域性的,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设计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城市建筑设计大同小异,在建筑的设计中追求功能性,崇尚理性,但是建筑的设计中也缺乏了一种亲切感,建筑的形式比较单一,将地域性的传统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民俗,使建筑的设计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对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而且也具有艺术性,应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建筑材料是呈现出建筑文化的主要的载体,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设计现代建筑,将传统的建筑材料在新的工艺加工的基础上,使建筑具有现代化气息,同时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传承。
2、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是以土材和木材为主的,也包括石块、瓦块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取材于自然的,不经过人工的雕琢与加工,能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将传统的建筑材料应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传统建筑材料不仅具有其功能属性,同时也具有一些深层次的内涵,让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情感方面的联想,古老的建筑材料是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的,带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中国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形式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表现
在材料的加工中,有的是借助材料天然的颜色,还有的是通过人工着色的方式,前者被称为固有色,后者被称为人工色,固有色带着天然的印记和地域特征,人工色是通过人工加工后的,与固有色有很大的差别。砖块在经过烧灼后,不仅仅有红褐色,还能呈现出灰褐色。传统的建筑材料在自然中取材较多,而且这些材料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呈现出的色彩也是不同的,其与人工材料的一致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材料的固有色在建筑的设计中被运用,可以展现出天然的美感,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借助色彩对比的方式来呈现出材料的天然的色彩,展现出色彩的艺术魅力。
在对岳王墓博物馆的设计中,就是采用的红砂岩进行设计的,红砂岩的天然色彩非常的逼真,使建筑宏伟的风貌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了汉代文化的浑厚和质朴之感,在岳王墓博物馆的设计中,将天然的石材和现代建筑材料结合,运用了有机玻璃等,将红色的粗犷的岩石与细致的玻璃结合起来,在色彩和质感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博物馆的外部运用的是红砂岩,展现出浮雕的大气之美,呈现出历史的气息,呈现出了特有的地域文化。
3.2 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表现
建筑材料的形态主要指的是材料的形状、尺寸等,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建筑材料呈现出不同的力学的差异等,材料的比例比较恰当,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使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是结合了自然的材料和人工的材料的,自然的材料一般呈现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一般是不加修饰的,人工的材料是在人工的合成和加工后形成的材料,使其具有艺术感,在一些民用建筑中,常常会看到一些浮雕和砖雕等,就是人工的形态。
将传统的材料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完善建筑设计的形态美,例如在对校园进行设计中,应该注重其人文气息的挖掘,可以借助传统材料来实现。在建筑的外立面可以设计青瓦,这些青瓦可以使用一些旧建筑的废旧材料,这些青瓦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富有韵律感的设计。在校园中,将传统的青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使校园具有了古朴的气息。
3.3 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表现
质感主要指的是通过建筑的材质体现出现的感受,建筑材料的质感主要有材料的纹理、光滑度等,质感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光纤和色彩等,材料的质感也有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两方面构成。自然质感是材料自然形成的凹凸的纹理等,人工质感是在加工后形成的特征。
由于材料的组成结构是不同的,他们的表面有的粗糙,有的光滑,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粗糙的材质可以带给人们粗犷和质朴的感觉,给人一种凝重和严肃的感觉,光滑的材料可以带给人们细致和纯净的感觉。在传统的建筑材料中,一般都是采用砖块和木材等,这些材料的质地都是比较粗糙的,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展现出自然的风貌,让人们仿佛身处在自然之中。
4、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和运用
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将传统建筑材料和新型的建筑材料结合起来使用,将传统的木材和砖块与新型的水泥、玻璃和金属等材料结合起来使用,新型的材料经济性高,但是比较单一,缺乏一种亲切感,而且缺少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将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新型材料结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材料的文化特色,使建筑具有民族特征。也可以实现传统材料与新型工艺的结合,传统的建筑材料的自然特征比较浓厚,发展到现在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新型的工艺结业,可以使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方面加以改进,使建筑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工艺的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材料的不足,使传统材料的实用性更加的完善。
5、结语
如今,在建筑行业中,很多新的材料和工艺被研发出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传统的建筑材料具有历史气息,而且可以展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在建筑设计中,也要借助传统建筑材料的优势,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化的建筑工艺和材料结合,既能够展现出现代化的特征,也能够使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特有的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1] 章柏源,沈瑜.传承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3(08):55-56.
[2] 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6(02):48-50,63.
[3] 王洁明.浅谈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科技资讯,2015(11):227.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篇2
论文摘要: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建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丁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中国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国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建筑也就从文化和物质的结合体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变化更大的体现在城市建筑上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城市建筑被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建筑在变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它形式功能实用性功能受到忽视,城市建筑中的广场就是最好的代表。然而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社会、自然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从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随社会世俗化而进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杀着建筑的本质,当然也在侵蚀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面队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建筑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还能够支撑多久的浸蚀。城市建设的同时形式性功能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牵扯到城市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使用性因为使用才是建筑最本质的功能。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最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建筑事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也会愈加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篇3
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必须要去弄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科技的发展状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文化一样,连续相继并产生反应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建筑也秉着自己独有的性格绵延下来,建筑类型极为丰富,如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皖南明清建筑、乔家大院、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等。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现代设计
世界建筑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近年来西方建筑发展的很快,但是也不能对东方的建筑失去信心。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探明东西建筑之间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未来建筑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认识,我们不能片面的把视觉停留在建筑的表面装饰图案上,建筑的内在结构美更要去探究。
一、文化和建筑
建筑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集中,它代表那一时期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中国的传统建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你想去触摸它,感悟它。当我们用真诚去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时,发现文化的本质对建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们不能只欣赏建筑表面的装饰美,更应该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灌注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
中国建筑有自己独有的性格,不受外来影响独立发展,起源于新石器文化,发展于铜器时代,成熟完善于近一个多世纪。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说到:“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二、中西方建筑
西方和东方的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也就不一样,所以对建筑的认识也不一样。在中国建筑对人们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实际需要,满足当时的居住需要就行,所以几千年来,保留下的建筑痕迹也很少。西方建造的建筑大部分以永久性建筑为主,大都用很长时间来建造他们的教堂,神庙和陵墓。在中国,在建筑建造上花的时间就少。 比较中西建筑,西方的永久性建筑大都和神灵,宗教有关。这是和他们的政体是有联系的。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两种文化的好坏,这是无法比较的,我们只能从文化的性质出发来吸取最优秀的成果。历史已经证明,无论科学还是文化艺术,通过交流学习必然会得到好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方法也不断出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建筑各自发展,各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传统建筑是有很多原则性和科学性,等待着我们去潜心学习和认识并实践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三、传统与现代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当代新建筑中,它的材料与传统建筑不同,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先进行屋架的拼装,然后再增加墙壁。就比如人一样,只是外面穿的衣服风格变化了。
中国传统建筑是材料、结构和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现代建筑中有些建筑是用着现代的材料,却披着传统的外衣,显得貌合神离;也有一些创新理念很强的,也能博得大众的目光。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在批判中前进发展,中国的建筑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建筑生命力是旺盛的,它的基本原理被现代建筑所采用,这是对世界建筑的贡献。
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思考更多一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僵乏,自然灾害多发,这是现代社会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中国在建筑业上每年消耗的钢材总量占世界钢材总消耗量的百分之四十,每年制造的建筑垃圾也是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十。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时期,几乎每天都有楼盘开盘,高楼林立,现代感极其强烈。根据人类的身体机能,是不易居住高层建筑,但是我国人多地少,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的建筑物。近一些年来,一些工程质量也不得不让人们出深思,比如发生地震,地震是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命的,而真正威胁人类生命的是建筑物本身。
建筑的基本属性是居住,由于资源有限,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目前节能建筑已经出现,今后需要宣传和普及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传统而去模仿传统,也不能离开传统去盲目创新。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篇4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凝结着古代传统建筑技艺水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于木构件的框架体系、群体的框架组建以及平面结构的分布上,由建筑群的整体分布至特定建筑的具体框架均拥有样式各异的表象,而色彩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外在标识,是传统建筑文化得以系统传承和广泛弘扬的内在动力,亦能凸显我国传统建筑独特而又神奇的魅力。
【关键词】装饰色彩;传统建筑;运用;视觉冲击;建筑艺术
我国传统建筑色彩同经济社会制度的沿革互相照应,已产生了富有个性化而又趋于一体化的艺术风格,其最鲜明的标识便是色彩的政治伦理化,借以划分等级的“三六九等”,使色彩有了一种最为直接的社会化属性。当然,装饰色彩无论在宫廷类建筑还是我国各区域建筑中均有系统化表现,而园林建筑和民居类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艺术诠释,正呼应了传统建筑的色彩文化,并为装饰色彩运用于传统建筑提供了全新选择。
1.装饰色彩概述
1.1装饰色彩的基本内涵
所谓“装饰色彩”是指视觉元素中相对活跃且最具视觉冲击感的部分,亦成为构成造型艺术的骨架,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领域享有较高的地位。相较于写实性色彩,装饰色彩并非浅显角度上的还原建筑事物自身的色彩,而要经由人工装饰恰到好处地提炼出所需色彩,进而成功破除原生态化的色彩对建筑艺术设计所带来的思想藩篱,并凸显色彩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感知,同时成功凸显色彩的本质化含义及艺术形态层面的审美感。不难发现,在传统建筑装饰领域,色彩已成为传达人的精神和视觉审美的桥梁,同时亦能补充信息、美化事物。所以说,装饰色彩自身所渲染出的艺术方式与视觉冲击功能无疑给人类的建筑装饰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运用范围极为宽泛,可以说已囊括了建筑装饰、室内装修以及家具等不同层面。
1.2装饰色彩的一般特征
1.2.1装饰色彩的普及性和环境适应性如今,人类对装饰色彩的视觉审美往往受制于自身生存的环境,每个地域均有风格迥异的色彩特征,并依靠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得以反映。从宏观层面看,社会所施行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意识形态等,均是装饰色彩普及性的影响要素。色彩的普及可以说是一类特有的社会化现象,它无法摆脱既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及所处的历史条件而单独存在。普及色的诞生最初由上层社会和权威人士所共同倡导,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到了心理暗示和精神引领的作用,人类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以及从众情绪,形成了普及色流行的强大精神合力。1.2.2装饰色彩的理性与感性如今,人们已能熟练运用物化原理等自然科学常识去探索色彩形成的奥秘,辅以心理学原理探寻色彩所产生的情感,并能对装饰色彩的表现样式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由此窥见装饰色彩通常以系统化的科学规律作为存在的前提和依据,已能显示其理性的一方面。与此同时,装饰色彩亦能轻松驾驭左右人们心灵的思想情感,即便是在全部抽象的情形下亦能爆发出明亮的思维火花,可以说已演变为最易为人所接受的艺术化语言。从这个角度看,相较于其造型,装饰色彩又极具感性特质。1.2.3装饰色彩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色彩有时的确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喜怒哀乐,亦是一种艺术符号,甚至真正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旗帜上,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一国的精神象征。装饰色彩仅仅是色彩的再创造,它是人们主观层面思想情感的集中阐释,亦无法游离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秩序而存于世。装饰色彩展现了一个民族的艺术秉性。在我国浩浩荡荡、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包容互惠、和谐共生,衍生出了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精神信仰乃至视觉审美文化,而这些要素,均能通过装饰色彩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善用五颜六色甚至千奇百怪的色彩,恰恰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风华别样的一段色彩谱系。
2.装饰色彩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木结构的建筑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为了美观和耐久,也为了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古建筑在木结构方面,均以色彩涂料的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覆盖,如天棚、屋顶、门窗和内墙等部位均被涂色,一些部位还以纹样和图案进行了系统的装饰,从这个层面看,传统建筑不愧是彩色的建筑。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深化了建筑本体外观美的内涵,非但如此,装饰色彩亦在漫长的艺术长河中奔流不息,逐步形成并丰富了古建筑文化。古建筑文化亦在一定意义上寄托了劳动人民对建筑色彩的情感寄托、诠释了适合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建筑色彩意涵。拿众所周知的北京天坛来说,作为古代帝王家族用作祭祀的建筑,天坛祈年殿的上檐被琉璃瓦所覆盖,琉璃瓦的整体颜色是蓝色的,与之相对应地,祈年殿的上层被装饰成黄色,下层则是绿色。若游客置身于天坛装饰色彩的艺术化探讨中,并同时结合天坛建造年代的历史背景,就不难联想到,蓝色预示着广袤的'天空,预示着宏达气派与奔放豪迈;黄色则会让人联想到皇帝身上所穿的龙袍,代表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地位;而绿色则代表处在“权力金字塔”底层的普罗大众,确切地说是“臣民”。“祈年”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自然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中国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天下苍生莫不“靠天吃饭”,并祈求苍天赐予五谷,保佑农业大丰收。而琉璃瓦之所以被涂上蓝色的色彩,主要用以代表高达广阔的天空。
3.中国传统室内装饰中的色彩
建筑材料最原始的色彩堪称早期室内建筑装饰色彩的本质属性。鉴于建筑艺术的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天然颜料已愈发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重新吸引更多建筑装饰师的眼球。纵观建筑装饰色彩的应用,色彩由起先以旨在巫术和种族繁衍的功利化倾向,逐渐演变成为以原材料保护为宗旨,后又转变成为以纯粹意义上的室内装饰为基本目的。色彩在建筑装饰艺术领域的应用变迁,有力地反映了人们逐渐由对物质生活的本能需求向色彩艺术化的精神审美的变化,进而不断满足了人们对美好建筑装饰品的心理需要。我国传统的室内装饰,或是浓烈有激情,或是淡雅朴实有余,均凸显了色彩在建筑装饰层面上的多样化。例如,只要看到中国传统的“大红色”,就会立即联想到重大节日的喜气洋洋、热热闹闹。若要从艺术史层面上加以追溯,早在秦汉时期,红色就已在建筑装饰领域崭露头角,但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萌芽状态,尚未主导传统建筑装饰的色彩走向。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社会出现了大分裂、大动荡,同时,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各割据政权对于建筑装饰色彩的风貌和诠释皆不同,建筑装饰在色彩方面的表达更为自由化和洒脱。进入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并出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历程中前所未有的盛世繁荣之景,传统意义的大红色已不单出现于建筑装饰色彩中,而是在陶瓷等手工艺领域中大加应用。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科技和艺术发展迎来了发展高峰,作为民族大融合的又一重大历史节点,建筑装饰色彩的表现富有神韵,亦不拘泥于特定的某种色彩。明清是封建时代最后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此同时,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建筑装饰的色彩表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过程中更是保留了数千年的艺术底蕴,并富有高度的文化神韵。“中国蓝”以青花瓷中的蓝色最富盛名,中国的陶瓷文明几乎与中华文明和谐共生、相互促进。青花瓷是瓷器文化中的杰作和代表,被认为是陶瓷手工业的上等佳作。凭借青花瓷在我国艺术领域的精神影响力,蓝色被认为是中国风的又一色彩诠释,亦成为从古至今家居装饰中“中国风”的生动表现。在我国传统的家居装饰色彩点缀中,明黄色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多,在当代家居色彩应用中,土黄、琉璃黄的灵活应用已颇成气候。我国传统角度上的黑色在建筑艺术范畴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纯黑色,转而以平稳性能较好的深色或者重色向世人展示,其代表色彩便是水墨黑。“羊脂玉”是玉中之极品,在传统文化中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其色泽白而不寡,亦是“中国白”的生动艺术化表现。总而言之,中国红、青花蓝、琉璃黄、水墨黑与玉脂白共同形成了我国传统装饰色彩的典型代表。
4.我国传统家具的色彩应用
今天的人们在一些以古代为背景的影视剧中,常会窥探当时的民居家具。放眼往昔,家具的色彩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层面:一曰,材料自身的色彩,最为典型的是石材、木材及金属等原材料,其固有的色彩;二曰,附加材料之色彩,譬如作为镶嵌材料的金银、贝壳、象牙等,其均被用作家具原材料上,同时使家具呈现出异彩纷呈、独具特质的色彩;三曰,人工涂抹的色彩,如家具经人工装饰后所涂上的油漆色。原材料自身的色彩可以说是对室内家具“质”的高度凝练,而附加材料的色彩以及人工色彩则凸显家具的“文”,使家具色彩凝聚了装饰者的艺术智慧。我国传统的家具在色彩的应用上相对低调和纯净,样式较为简易,却很分主要和次要。这种置色手段得以高度体现传统家具的色彩魅力。在运用附加色彩的过程中,不妨顾虑其在社会秩序中的影响及其代表意义。夏商周时期的家具色彩大都呈现青色,青铜家具“大行其道”,主要因为夏朝时期,我国已有青铜文化,青铜器在夏朝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文化事物。据考古专家对漆器残片的考究,夏商周时的漆器色彩较为绚烂清晰,大都红底黑花,漆面显得乌黑发亮。春秋战国时的家具大都是漆木家具,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辅以彩绘修饰。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极力推崇天然原生态,再加上浪漫主义文学家屈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影响到该时期的家具装饰。秦汉时期作为我国漆器家具发展的全盛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的漆木家具,其数目极为可观、品类极为丰富、分布区域较为宽泛,繁盛之景自然不在话下了。在两汉时期,装饰工艺整体犹如飞奔的野马,纵情驰骋、从不松懈,铸就了彼时家具色彩的多元化,譬如开始有了红、金、黑和灰绿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兴盛,体现于传统家具装饰上,完全破除了红、黑两色的思维框架,正式出现了以绿沉色等多色为主的装饰局面。历经隋唐盛世时期家具色彩文化的活跃,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家具色彩首次以绘画形式问世,当时的装饰艺术领域亦流行在屏风上绘画。到了“重文轻武”的北宋,我国雅文化有了蓬勃朝气,士大夫阶层为修身养性、培养“浩然之气”,开始摒弃家具装饰中五彩缤纷的色调,家具的着色不再纷繁,代之以单一、沉静为主,似乎又复归到“原始状态”。经历了宋末元初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元代的家具几乎照抄照搬了宋时的家具色彩模式。明代十分考究家具的用材,并背弃了传统的白木与软木,代之以深色的硬木,如黄花梨木等。其色泽橙黄明亮,较为刺眼,进而使家具的线条趋向流畅化。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清代,其家具以紫檀木见长,其色泽偏冷,以紫黑或紫红为主,经建筑师匠心独运地修饰,展示出了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极大地迎合了清廷达官贵人的心理。从宏观层面看,明清时期的家具大都离不开紫色和黄色,其均暗含了富贵的意涵,当然,金色、银色等亦是家具装饰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元素。
结语
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亦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建筑业、手工业、装饰业的发展阶段和水平。随着当今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加强,人们对建筑装饰色彩的心理审美要求逐渐提高,在科学总结和系统审视前人艺术成果的同时,更要深刻地把握装饰色彩运用过程中所传达的人文底蕴,从而使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向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涵.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30(02):271.
[2]毛文实.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6,29(09):314+296+309.
[3]陈慧敏.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6,14(15):53-55.
[4]高心凤.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10(20):12-14.
[5]张卓.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现代装饰(理论),2015,9(01):177.
[6]张兰侠,朱毅,杨帅.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色彩应用[J].山西建筑,2013,39(17):210-211+246.
[7]王雪娇.传统吉祥图案对蓝印花布的影响[J].艺海,2011,4(11):172.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篇5
每一个文化符号的背后其实都是浸润了的深深的中国精神,这些是无法通过浅层次的中国符号真正传达出来,或许这些文化理解来自娱自乐,但却无法真正经我们传出去,真正的传到世界,深入人心。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先认识到中国符号的魅力并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所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然后从中国文化符号的特点出发进行反思和延伸,把握好中国符号的内涵与形式,不是仅局限于自身的文化符号本身,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文化,努力增加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的现代建筑设计作品。
一、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符号的影响
建筑符号是在建筑设计中将常用到的,这门学科也是最近几年较为新型的课程,它的应用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该学科的理论知识中,对建筑符号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简而言之,建筑符号集中表达了建筑的理念,意象,感知和核心观念,可以被视为是文化的载体。
在建筑设计中,继长城、故宫后新的建筑代表,是在上海世博会中有东方之冠称号的中国国家馆。国家馆的造型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国家馆居中突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似斗拱。中国馆同鼎一样,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所以它下面也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将上部展厅托起,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又能传达出力量的感觉。上面的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却可以托起千钧重量。堂皇端庄、宏伟壮观象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思想。中国馆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因此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让国内外人眼前一亮。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理念的形成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并且对其进行分析,追本溯流。在国外,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建筑设计更倾向于建筑实用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能够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必然有其突出之处。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从仰韶文化算起,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有史料可查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
在传统文化符号中,从理论上来说主要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符号主要包括:文字,图画形式,数字系统,色彩布局等;隐性文化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儒家文化等。虽然很多隐性或显性的文化没能很好地保存到今天,但是依然有部分片段,零零碎碎地记录了文化的发展轨迹。这些片段藕断丝连,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全程。
中国人具有对自然的友情观。中国人抱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自然情有独钟。中国建筑中对植物的利用是自然友情观的一种体现。它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的栽植。植物将自然界的鱼虫光纳入建筑设计之中,建筑由之丰富多彩。《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君子坚贞的品德,植物变成了人性的象征。这种寓情于物的手法在我国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眼中,某些植物是情感和吉祥的化身。他们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月季为花后。在建筑设计方面要增加现代艺术手法,如喷泉水景、雕塑、书法镌刻等传统艺术性较强的表现形式要适当安排;在植物造景方面应多运用大手笔、大色块、大尺度,使景区在形成磅礴的大气势的同时更富有自然气息。
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契合,又而设计出兼具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建筑。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显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这一观念已经广泛地被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记忆方式,运用符号进行文化表达也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和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与地区的建筑或者民居建筑的关联
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而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并且总是和同一地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同一地域的民居,家族大院和园林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并且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因此传统文化多种多样,色彩斑斓,并且各具特色。
(2)与官式建筑或者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
上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即将西方理念下的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相结合。例如天津、广州等地的洋楼的屋檐上,会有类似中国殿宇的飞檐、拱形设计等。人民大会堂在建设时,设计者就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大屋顶式的建筑理念。这些创新曾经获得较为良好的收效,并且实现了成本降低、与周围环境友好的发展。由于当时政治的动乱,经济凋敝,无法承受建设成本和达到施工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多设计也没有达到原有预期的效果。
(3)建筑设计与传统景观之间的关联
在设计中必须对建筑的诸多环境因子加以统盘考虑,尽量求其总体上的和谐美。建筑所面临的'现实变化,与传统景观的关系极其密切。由于现代城市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高层建筑就顺应城市的需要,顺应现代人的需要应运而生了,因为只有让建筑与传统景观完美融合,才能较好地较全面地解决城市因上述变化而产生的需求,这是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了更为和谐的传统建筑景观。它仍坚持师法自然的基本理论,认为传统文化艺术与设计相融合是建筑的灵魂坐在,但它又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4)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为恢复城市历史原貌,更好继承传统文化,很多城市采用了在城市接到两侧重建或移建原有建筑,或者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整修,这样至少在外表上能够实现对历史原貌的复原。而部分城市探索出的新的方法,现在被广为重并,受到建筑业界的好评。
1)群体性建筑重建
复原古建筑,古书和文献记载是一手资料,也是最有信服力的资料。一般建筑的修复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但有时文献记载不完全或信息失真,因此往往需要结合传统建筑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划复原。天津鼓楼的复原,是在建筑复原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例子。天津鼓楼复原,不仅将其进行较为完整的复原,并在其周边设计修建了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吸引人流的能力很强,而且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的做法,不仅使历史古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吸引人流。
2)单体性建筑重建
除了群体性建筑的复原重建之外,单体性建筑的设计重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武汉黄鹤楼的复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回复历史原貌的例子。其完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九省通衢历史文化特色。
模仿性建筑新型的、新兴历史文化名城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增强历史厚重感,很多城市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宣传历史名人,并兴建故居、纪念馆等,纪念这些当地名人,既可以发扬历史文化,又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再有就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随着当今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建筑的审美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就令建筑其精神上的意义得到改变,同时也重新得到重要性的考虑。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篇6
摘要:陕西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体现手法的一次全新的尝试。通过对项目设计特色的阐释,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分析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各种方式和手法,对当代建筑设计思路提出新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建筑设计;高层办公楼
0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步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西方建筑文化逐渐成为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主流,中国的当代建筑也多以西方建筑形式为模仿对象,在各个大中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或玻璃盒子建筑。在这种建筑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并未彻底消亡,中、外建筑师一直进行着在当代中国建筑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
陕西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再到现场的建造实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从一个全新的层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建筑创作中。力图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目前项目已建成使用,获得了各方的好评。现对其设计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所进行的努力和探讨方向,总结如下。
1“院落式”的办公布局
在高层建筑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院落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建筑布局形式,其优点在于增强空间的围合感和建筑的整体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院落式”的布局比较多的应用于低层建筑或组群建筑中,而在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办公建筑中应用较少。
当前高层办公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为“一”字形和“回”字形为主。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将标准层平面布置为“凹”字形,用于竖向交通的核心筒布置在两侧的内转角处,办公空间环绕布置而成半围合的形式,形成了一个个空中的“办公院落”。通过办公空间的合理划分,使得每个办公室均获得良好的朝向和通风条件,并拥有最佳的视野角度。在营造现代化的合理舒适的办公空间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院落式”的建筑布局理念,同时避免了“一”字形和“回”字形办公建筑中,枯燥的走廊和办公空间,使得使用者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2流动的空间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整体的理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在单体建筑中,讲究空间的通透和与自然环境的流通;在单体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以及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又有柱廊结构将它们联结为一个整体,体现空间的流动性。“人”“、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理念,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在著名的紫禁城建筑以及江南庭院建筑中,随处可见这种建筑文化的体现。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通过平面布置手法的变异,将内部功能与建筑造型相结合,在建筑内部以及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处处营造出流动的空间形式。通过在主入口广场设置的通往二层主入口平台的室外大台阶,将外部广场空间引入到的建筑入口空间;二层入口大厅顶部的逐级抬高的波浪形的钢结构屋面,在造型上延续了入口大台阶的空间形式,同时将外部空间自然而然的引入到办公平面的“凹”形内部;在建筑18层“凹”形平面连接处设置为室外休息屋面,将建筑在南北方向形成了空间视线的通透、自然环境的流通。
通过营造流动的空间,形成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汇融合,从而达到人与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本设计力图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设计手法。
3建筑技术体现“师法自然”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是中国古代推崇的“师法自然”的重要哲学观点,在建筑领域有着各个方面的体现。在建筑方位上,中国建筑崇尚“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方位。在建筑形式上,被人们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之一的“大屋顶”,也有其顺应自然的实用功能。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处处体现着尊崇自然的思想,因自然而生,顺自然而长。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试图将这种“师法自然”的传统理念,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手法得以体现。在建筑朝向上,在传统的采光通风均良好的南北向基础上,通过“凹”形的平面布局,既使得每个办公空间均获得良好的朝向,同时利用建筑体形本身形成的'外部遮阳形式,结合在“凹”形空间的上部设置的大型的钢结构透空屋架,共同形成对建筑各个方向的良好的遮阳。在建筑西侧和东侧的外窗,均设计了凹进较深的窗口形式,以增强遮阳效果。
建筑18层“凹”形平面连接处设置的室外休息屋面,将建筑主体形成南北通透的格局,对自然风向形成导流,使得夏日建筑内部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营造建筑微观环境。
设计力图采用与建筑功能相结合的、尽量简单的设计手段,达到节能、舒适的建筑环境。在节约建筑造价的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4隐喻的建筑造型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不乏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某种造型进行模仿、变异和沿用,利用现代化手段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传统文化意境的案例。如以北京西客站为代表的“大屋顶”类建筑,以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重现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构造样式,以大坡屋顶的外表和钢筋混凝土椽子等,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形式上的模仿。再如建筑造型构思来源于中国古碑的上海商城(美国波特曼事务所1990年设计);建筑造型有如中国古代传统重檐宝塔的上海金茂大厦(美国SOM事务所1997年设计)等等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当代建筑案例,都是力图在建筑形式上对中国传统建筑实现再现、延续。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利用“凹”形平面顶部设置的圆形钢结构透空结构,将半围合的建筑造型联结成一个整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布局手法,以下部规整四方的办公空间为“地”,以上部圆形分隔的钢结构棚架为“天”,天地之间是公共入口大厅和室外休息空间,形成和谐、延续、融入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建筑空间。在建筑中隐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不同于平常的追求建筑“形似”,或是生搬硬套传统建筑手法,而是在满足现代办公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前提下,融会贯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在理念和优势,灵活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中应用与探索中,在一个崭新的层面的一次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罗哲文.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杨秉德.新中国建筑-创作与评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潘基踬.中国建筑的传统性和现代化—双重的辨证与批判[J].中外建筑,1997(1):8-9.
[4]许蓁.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J].中外建筑,2000(6):12-13.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论文11-25
戏曲音乐配器的传承与创新论文05-05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不足及建议05-08
报纸编辑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的论文11-14
浅谈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论文06-20
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运用论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