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架构

时间:2024-09-18 15:11:56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架构

「摘要」在市场条件下,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所面临的风险将比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中的风险都要复杂,风险和风险治理已成为企业能否健康的关键,加强对风险的治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治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考虑到企业所经历的经济风险均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对企业的所有终极都将集中体现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因此,必须将风险治理与财务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一门新型治理领域——风险基础财务治理。为了顺利实现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目标,促进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和把握风险运行,在各个理财环节有效利用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基本,加强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外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风险;风险治理;风险基础;财务治理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人类主观熟悉的局限性和信息收集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使得人们无法正确预知未来,使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都难以正确地把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并终极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差预期结果。同时,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运动或外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难,以及因种种原因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乃至战争,再加上人们的过失行为等因素的存在,所有这些都将人们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使其面临风险的威胁。  “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形成,不少经营风险较小的企业却因财务治理失败而被财务风险所断送。”(郭复初,2000)美国学者大卫B.赫茨一针见血地指出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明白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就是明白了关键的经营题目和关键的经营机会。加强对风险的治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治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财务专家都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猜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余绪缨,1996)  企业所经历的经济风险均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而对企业的所有影响终极都将集中体现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因此,必须将风险治理与财务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型治理领域——风险基础财务治理(Risk-based financial management),就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财务治理,是企业将风险治理与财务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治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治理部分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以最小本钱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终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治理目标。“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夸大在财务猜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等财务治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地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并对治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这一概念直观地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性特征,夸大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是一种风险性活动,要求治理当局在进行财务治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同时,“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夸大风险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结合,并将重心落实在财务治理上,由此,它将成为企业一项富有成效的治理活动。企业的一切风险说到底都是在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资金及其运动构成了企业财务的基础,财务治理作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治理,就是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的”(余绪缨,1996),于是,企业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纽带,将风险治理与财务治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基础财务治理。  一、财务经济学中的风险观及其运行规律探索  熟悉和界定风险是进行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条件。国内外界对风险的熟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风险就是可能发生危险;(2)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某一不利事件将会发生的概率(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3)风险就是不确定性;(4)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  比较分析这些观点,我们以为,财务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中的风险应是经济活动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的大小是经济活动在实际结果出现之前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及其概率分布的函数。可用公式简单表示为:  R=F(Ei,Pi)  其中,R:经济活动的风险(risk);  Ei: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第i种结果(effect);  Pi:第i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  F:R与变量Ei和Pi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任何风险,从其成因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直至产生的实际结果,都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在此过程中,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期看和风险结果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成为风险构成的四大要件。就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通常主要表现为物资活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三个相互交织的运动过程,但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企业上述三大运动过程可能在时间上出现中断,在形态转换中发生停滞,终极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离企业的预期目标,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将会导致企业发生经营总风险,并具体表现为物资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向德伟,1995)。但物资流风险、信息流风险终极都从财务风险中反映出来,故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总风险的集中体现,并成为企业经营总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正由于如此,本文将从财务风险的角度阐述企业经营总风险的治理题目。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多种类型,在不同理财环境、不同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财务风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对财务风险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  财务风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要求治理当局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治理。我们以为,(1)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求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应清醒地熟悉到风险的客观存在,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而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否则将会受到它的惩罚,故以风险为基础进行财务治理已成为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2)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表明财务风险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经营者与治理者采用系统的观点来熟悉风险、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3)财务风险发生的潜伏性和偶然性,说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使风险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4)财务风险的可识别性和相对性,说明财务风险在其发生之前,人们还是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企业治理当局应以积极的态度往把握财务风险的运行规律,以动态的观点辩证地对待特定风险,使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切实可行。(5)财务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关联性以及财务风险的差别性和激励性等特征,昭示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以及加强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迫切性,由于风险基础财务治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紧密相联,它有利于进步企业“灰色系统”的透明度,便于企业治理当局主动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结果。  二、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目标体系  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目标则是企业进行财务治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公道的标准。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回宿。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王庆成、王化成,1995)。  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基本目标可定位在“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两个方面。企业只有在财务上追求“财务成果最大”和“财务状况最优”,才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往,并谋求长足发展,进步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笔者进一步以为“财务成果最大化”应具体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股东财富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现金流量作为依据,同时考虑了投资风险程度的大小,无论从涉及的时间长度还是从包含的内容看,都比短期的利润指标具有更大的综合性,能够从更深层次往熟悉经济效益题目,因而它是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最优目标。  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分部目标,取决于财务治理的具体内容,由筹资治理目标、投资治理目标、营运资金治理目标、本钱用度治理目标、收进治理目标和利润治理目标等共同组成(郭复初,2000)。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具体目标一般分别根据风险事件在其发生前后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予以确定。上述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共同组成了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目标体系,它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企业的财务活动应以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目标为中心,以促进和服务于企业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目标的实现为主旨。  (二)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循环  为实现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上述目标,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治理程序,这些程序的结合与协调,形成了企业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基本环节,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风险猜测、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治理效果评价以及风险损益处理五个治理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风险基础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风险基础财务治理中,企业首先应通过风险猜测这一环节,对尚未发生但又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财务治理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分析、全面地识别和恰当地估量,把“未知”变成“已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猜测是企业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第一步,是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基础。财务治理部分需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决策,将风险收益与控制风险所需本钱进行比较,确定企业应对风险采取何种态度,预备冒多大风险往实现财务目标和经营目标,从而降低企业风险治理本钱,进步风险治理效益。风险决策之后,企业财务治理部分及相关部分应根据选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使风险事件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为实现风险基础治理的目标并进步治理效率,财务治理部分需要对各项治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和评估,并据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然后对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及时补偿风险损失并公道分配风险收益。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上述五个基本环节,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循环。如图1所示:(图暂略)  (三)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基本方法  在上述治理环节中,企业将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各项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工作。这些方法主要有风险猜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风险治理效果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损益处理方法等。  风险基础财务猜测方法包括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估量方法。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专家猜测法、幕景分析法和资金分析法等。企业风险识别的策略应是利用最适合当前情况的那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进行风险识别,并对所识别的风险进一步分析论证,找出影响巨大、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借以确定治理的重点。企业通常采用统计分析法,“A记分”法,财务比率分析法和“Z记分”法等方法对已经分析、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其任务在于估测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从而为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对正确的依据。  风险决策的方法较多,在各个财务环节所运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进行决策时,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决策者拥有的信息量;二是决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方案对决策者的效用。  企业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三大类型。为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风险回避措施,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治理措施,实在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风险预防控制方法。当企业对风险进行猜测决策之后,假如以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企业又无足够财力来承担其风险,或者企业承担风险所发生的本钱要高于收益,企业则可以考虑能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当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风险回避或转移时,便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企业决定自担风险后所采取的措檀越要有:(1)自行加强治理以预防风险;(2)进行风险隔离或风险结合以降低风险对企业总体的影响;(3)自行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4)提取各项预备金以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风险治理效果如何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最佳,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其判定标准应是治理措施能否以最小本钱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一般可通过计算和分析风险治理效果系数后作出具体评价,从经济效益看,使得风险治理效果系数达到最大的措施才是最佳方案,故企业在进行风险基础财务治理时,应从预计风险治理效果系数大于1的所有方案中,选择该系数最大的方案。  企业对风险损益核算的原理如同一般核算,无论是风险净损失还是风险净收益,均应在财务上做出相应的处理。  上述五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治理方法体系。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方法还会产生。  三、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实施  (一)筹资风险的治理  筹资活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筹资风险治理是整个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出发点。我们以为,筹资风险是企业筹资后由于不能按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益,企业无法按原定要求履约以满足资金供给者预期结果的风险。为识别和估量筹资风险,企业治理当局首先应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然后收集有关资料,判定企业在筹资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并计量与测试其大小。(1)对于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所导致的筹资风险,可采用比率分析法,并通过利息保障倍数和偿债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行识别、估量。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数、偿债保障倍数越小,说明企业偿还债务利息、本金的压力越大,筹资风险越高。(2)对源于企业资金调度不公道性的筹资风险的识别和估量,主要通过计算和分析速动比率、活动比率、现金比率以及相关资产的周转率进行。(3)对源于资金结构方面的风险,可通过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或筹资杠杆程度进行粗略估量。在投资风险不为0且保持不变时,考察筹资杠杆程度便可大致判定筹资风险的高低。然而,我们以为并不能简单地根据筹资杠杆程度的大小来估量企业的筹资风险水平。筹资风险与资金结构、筹资杠杆程度和投资风险之间在数目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筹资风险=每股收益的变化系数(即总风险)-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系数(即投资风险)=(筹资杠杆程度-1)×投资风险  筹资风险治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筹资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往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点,以愿意接受的筹资风险往获取最大的每股收益。在综合考察筹资风险、筹资本钱(或筹资收益)的基础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决策的基本是:(1)在筹资本钱(或筹资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2)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本钱最小(或筹资收益最大)的方案;(3)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本钱大(或筹资收益小)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本钱小(或筹资收益大)的方案中,根据治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本钱相对较小但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檀越要有:(1)进步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投资风险;(2)注重筹资杠杆,适度举债,优化资金结构;(3)公道调度资金,维护资产的活动性;(4)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二)投资风险治理  由于企业投资的具体形式不同,每类投资可能遭受风险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风险估量和控制的方法均将有所区别。企业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等情况的变化,其经营收益往往会波动起伏,从而造成对内投资风险(亦经营风险)。经营收益波动的幅度和可能性越大,经营风险便越高,反之经营风险则越低。在风险基础财务治理中,经营风险一般通过息税前利润(率)变化系数等指标反映。但笔者以为,将经营杠杆系数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同义语是错误的,由于从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假如企业保持固定的销售水平和固定的本钱结构,再高的经营杠杆系数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应当仅被看作是对“潜伏风险”的衡量,这种潜伏风险只有在销售和生产本钱的变动性存在的条件下才会被“激活”(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  企业直接对外投资遭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共同到企业直接投资的风险,故在被投资企业经营风险或总风险已知的情况下,可近似地将其作为本企业直接投资风险。企业也可根据与直接投资收益有关的资料计算投资收益的期看值、标准差和变化系数等指标来猜测直接对外投资风险,原理与间接对外投资风险的估量相同。间接对外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一般通过期看投资收益(率)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幅度和可能性来估量它们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于单项证券投资风险的估量,常用的指标是该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或变化系数)和β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风险越高。  当企业同时投资于一个以上的投资项目时,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证券或资产所形成的集合,形成财务经济学中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期看收益率是投资组合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算术均匀数,在数目上即是组成投资组合的各种证券的期看收益率的加权均匀数,权数是投资于各种证券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比例。投资组合的风险一般通过该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估量。经过,我们以为投资组合总体的风险程度(以投资组合标准差反映)取决于三个因素:每一证券的标准差,每一对证券的相关性(以协方差表示)和对每一证券的投资额。随着组合中证券数目的增加,协方差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标准差的作用越来越小。故在进行投资组合决策时,必须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  夏普教授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大大简化了上述估量投资组合风险并据以选择有效投资组合的程序(William F.Sharpe 1963)。投资组合的关键则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看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往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投资决策所需解决的。这种决策系根据投资风险与期看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或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1)公道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2)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根据总杠杆、经营杠杆和筹资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以为,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经营风险很高的企业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3)运用投资组合,公道进行投资组合。(4)采取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5)积极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投资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治理  企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投资,都会面临能否收回投资本金及其收益的风险。但企业对内投资需要通过销售才能收回,而对外投资能否收回与本企业的商品销售无关,但若撇开销售环节,与这两类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题目基本相同,故论文只阐述与对内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其原理同样适用于与对外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治理题目。影响资金回收风险的因素主要有:(1)客户的偿债能力;(2)客户的信用状况;(3)企业的信用政策;(4)结算方式。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终极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资金回收风险的估量可采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其中,反映应收货款回收时间是非的指标是应收货款周转次数或均匀回收期,一般只需计算其中任意之一则可。应当指出,在具体计算时以应收货款回笼金额为基础,而不能按照现行制度、有关教科书或其他那样按赊销净收进来计算上述各项指标。此外,反映应收货款回收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应收货款回收率、坏帐损失率和收帐用度率等。  进行资金回收风险决策的关键在于,按照“风险收益权衡”原则,根据应收货款对企业获利能力和资金回收风险的双重影响,恰当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企业能否正确制定出与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有关的决策并将其落到实处,已成为预防资金回收风险的一项重要策略。此外,企业还应采取下述有关预防和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2)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3)制定公道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  (四)外汇风险的治理  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态势所决定,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深进,外汇治理体制也必须进一步改革。随着我国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些企业在其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不可避免地面临外汇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通过风险基础财务治理来防范与控制汇率的异常波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利影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汇率变化给那些从事国际经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企业的外汇风险,或称之为汇率风险。进行外汇收支是外汇风险产生的条件,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是形成外汇风险的直接原因。由于汇率变动,一定数目一种币别的外汇兑换或折算成另一种币别外汇的数额会较以前为少或为多,从而使持有或运用外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现不确定性。这些受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外汇金额被称为“受险额”。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给企业带来收益;而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遭受损益。显然,只有这两类“受险额”的余额(即“净受险额”)才终极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汇率变动只对企业净受险额产生影响”的客观为企业选用外汇风险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便于外汇风险的识别、估量和控制,可将外汇风险按其天生机制及对企业的影响对象不同,分为风险和经营风险。由于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每个从事国际经营的企业都要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并将记帐本位币以外的业务作为外币业务,外币业务除了可能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帐外,为便于分析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还应在期末按特定的汇率折算成记帐本位币,由于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折算时的汇率与记帐时的汇率可能不一致,使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帐面价值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会计核算而产生,故称为会计风险。这种风险一般在会计期末(折算日)预计,用以衡量会计报表中应折算项目的最初发生日汇率与折算日汇率不同可能造成的损益,此风险在会计期末折算后即可解除,并在报表中列示为已确认的折算差额(或损益),以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一般而言,折算差额越大便意味着会计风险越大,但折算差额只影响企业帐面上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能力无实质性影响,其折算差额并不是实际交割时的实际损益,差额的大小也因采用折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具体规定了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有关题目,但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应采用什么方法折算,从具体要求看,更接近“现行汇率法”。汇率变动引起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不确定,进而使企业价值可能出现不确定性变化的风险,属于经济风险。那些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长期内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风险为长期风险,反之为短期风险。  由于外汇风险的天生机制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具体治理部分也有所区别,会计风险和短期风险一般可由财务部分负责治理,而长期风险涉及企业供给、生产、销售、财务多个领域,应由整个企业有关部分共同负责。企业对这些外汇风险治理的目的均是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和尽可能地减少为控制风险所支付的本钱。如何确定二者之间均衡点的题目,使外汇风险治理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治理工作,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的方法进行外汇风险的治理。其具体步骤为:(1)确定恰当的计划期;(2)猜测汇率变动趋势;(3)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确定净受险额;(4)根据预期的外汇风险损益程度确定是否采取行动;(5)选择正确的外汇风险治理战略。外汇风险治理战略的目标便是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和尽可能地降低为减少风险所支付的本钱,即寻求符合风险最小、本钱最低条件的最优解。但这里的最优解并非单一解,从理论上讲,有两个极端方法,一是风险最高、本钱最低时的措施,一是风险最低、本钱最高时的措施。企业的终极选择取决于治理当局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企业对减少风险所支付本钱的承受能力。  从计算预期外汇风险损益程度可知,企业因汇率变动可能蒙受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受险额和预期汇率变动额。因此,对外汇风险进行治理时,也应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进手,其策略主要有:(1)选择好计价(或结算)货币;(2)执行货币保值条款,提前或推迟结汇并尽可能进行差额结算;(3)投保货币风险保险;(4)采取资产负债表保值法;(5)利用工具(特别是期权、互换等创新金融工具)转移风险;(6)实施多角化策略等。  总起来考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所面临的风险将比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中的风险都要复杂,但产权清楚、权责明确、盈亏自负和风险自担的企业运行机制也是促使其迫切寻求防范风险措施与对策的强大原动力。风险和风险治理题目已成为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风险以及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的财务机制,有效实施风险基础财务治理,努力进步经济效益,顺利实现企业总目标。  文献  1.余绪缨。1996企业理财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郭道扬。1997.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题目。财会月刊,4.  3.郭复初。2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王庆成,王化成。 1995.财务治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系列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向德伟。1995.博士学位论文《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  6.林义。1992.风险治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美]詹姆斯。C .。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现代企业财务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程德兴。1998.企业风险财务治理研究。北京:石油出版社。  9.Alan C.Sharpiro . 1992.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Allyn and Bacon.  10.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Risk and Management(Sixth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1.David B.Hertz. 1964.Risk Analysis in Capital Invest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Feb.  12.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 Dryden Press.  13.Eugene Fama and Kenneth French. 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47),July.  14.F.Modigliani and Gerald A.Pogue . 1974.An Introduction to Risk and Retur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30),March-April.  15.Harry M.Markowitz . 1952.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 March.  16.William F.Sharpe 1963. Simplified model for Analysis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Science,January.

【论风险基础财务治理的架构】相关文章:

论项目治理中的风险治理03-20

论企业风险治理审计03-24

论支持风险管理的管理会计功能扩展与框架构建11-15

论企业应收帐款治理中的风险控制03-20

财务风险治理新论03-22

论以财务治理为重点的企业治理模式03-22

财务治理“风险观”的转换03-21

公司治理与企业风险治理12-10

论连锁企业的财务治理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