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第2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远景广阔。但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模糊,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训、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题目,以至于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迷茫。本文试从这些方面提出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迷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训;师资培训
自2001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批准浙江大学等13所院校首批试办电子商务专业以来,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教育已经跨进了第6个年头,首批试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已经有了第一批毕业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5所高校和近700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在读学生已逾10万人。而据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的统计,到2004年6月15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0%,远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84%的就业率。通过对电子商务市场的调研不难发现,很多企业大量需求的仍然是电子计算机专业为主的人才。笔者以为这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还处于建立内部信息系统的低级阶段,因此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并不高,而正是这类原因也使得不少院校以为电子商务就是应用电子商务的技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技术类课程而忽略了商务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形势假如得不到扭转,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笔者将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的困惑回结为以下几点:
当前以为“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技术 商务”的观点还是有广泛的市场,很多学校也将这种熟悉带进学科建设方面,这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力求面面俱到,以至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和实习环节,很多学校还只是停留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没有真正实现产业与教学研究的结合,学校教育体制和产业发展相互脱节情况较为严重;电子商务师资培养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对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评判体系;电子商务人才毕业后的就业往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方面相比不具有独特性,在竞争中往往也难以获得上风。
迄今为止,电子商务还没有一个同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概念。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电子贸易示范法》中对于电子贸易未进行定义,但它对电子贸易的手段和内涵方面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其所称的“电子方法”不仅包括较为先进的通讯技术的采用,如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也包括一般的通讯技术,如电传、传真等。更考虑到必须顾及未来技术的发展,任何通讯技术都不应排除在《电子贸易示范法》范围之外。对于电子贸易中的“贸易”则作了广义的界定,包括贸易性质的各种交易,如货物和服务贸易;分销和代理;租赁;工程建设、咨询、设计;许可贸易;投资;融资;银行业务;保险;开发协议与特许;合营或其他形式的产业或贸易合作,空中、海上、铁路或公路的客、货运输等,而且不限于上述事项的各种贸易性质的关系。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就其性质和应用的领域来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尽对不能单纯理解为“电子”加“商务”,或者“电子网络”与“商务”概念的简单叠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忽略了培养内容的具体化,因此一些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只是简单地将网络技术课程与商务类课程进行组合,或者是侧重于讲授技术类课程,附带讲一些商务类课程,这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信息治理等专业大量教学内容重合,造成的结果势必是电子商务专业所需开设的课程过于庞杂,过于注重技术本身,淡化了电子商务的本质和核心是商务本身。从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的发展提供的是电子商务的手段,而商务活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是电子商务的灵魂所在。实际上,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传统商务更多地借助了传统的信息技术,而电子商务是现代网络技术下的产物,其本质与传统商务并无太大的差别。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泡沫的快速幻灭,加速了电子商务网站的重组与整合,有利于电子商务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运营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已经产生了大量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例如美国的Ebay和中国的Alibaba公司,这进一步降低了电子商务的技术应用难度,使得从事传统商务的中小型企业也有了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同时也标志着电子商务专业化分工体系已经开始出现。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服务商的出现可能将电子商务应用推向新的高度。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技术不断完善,企业的下一步目标将不再是把大量资源投进网站建设和维护等领域,而极有可能转向商务应用方面,因而,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新考虑。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的同一性、权威性与教材编写的规范性一直受到各院校及教师的普遍关注。在2001年5月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各院校代表重点讨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2002年4月的首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经过讨论、磋商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提出电子商务专业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并指出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选择6门主干课程。同时,还选出电子商务专业综合、计算机、经济学、法学、治理学等5个方面的课程建设负责人及电子商务专业9类必修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及成员。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与其他学科相比,远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指导实践的经验。从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远景来看,电子商务的未来并不限于特定的模式之中,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直都是实践先于理论。笔者以为当前电子商务教育的局限正是在于一直想寻求一个涵盖电子商务各种理论的学科体系,殊不知,网络技术的创新是无穷的,而将技术与商务相结合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精确的判定力、较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只有将技术与现实商务领域的广泛需求相结合才能产生出较好的效应。因而笔者建议高校在今后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电子商务市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应当重视开放式课程模块的设计,适当降低技术类课程的难度,重点应放在网络条件下商务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多开设将技术与商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如企业供给链的治理、ERP的开发与运用、网络营销等。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引进“体验式”学习理念,学生可以在通过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室操纵后,自己在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淘宝网等)上直接参与经营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各交易环节把握电子商务的各个流程,如网上商店的开办、询盘、发盘、成交、支付和身份认证等各项内容,以此深化理论知识,并且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探讨完善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和提出创新的方案。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大部分院校都将大量资源、精力投进模拟实验室建设之中,主要利用一些软件公司已经开发成熟的课件模拟整个电子商务运作的流程,但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课件产品开发至今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与日益革新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对于电子商务教学所起的辅助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很多课件本身提供的功能有限,并不能真正模拟现实中诸如产品需求市场变化,针对顾客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倾向调整营销策略等较为复杂的电子商务活动。因而笔者设想应当利用当前已经普及化的网络技术,开展“互动式”模拟实验,可以先利用学校校园网建立电子商务模拟交易平台,当然这需要对信用认证、安全保密、网上支付等环节的技术手段进行完善,这方面可以参照一些成型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做法,开展第三方认证,网上支付可以借助网上银行业务进行,关键是鼓励学生多参与实务,进步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在毕业实习方面,很多高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就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实习方式,除了传统的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和学校组织集中实习以外,还采用了由教师或研究生负责一些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发,本科毕业生进进项目组实习的新形式。
在师资建设方面,目前主要方式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或对现有师资进行专门培训,如计算机应用、信息治理、工商治理等专业师资的转型。而题目在于,国内电子商务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才开始不久,相当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大都选择了各类企事业单位,可供给高校的人才数目有限。此外,现有师资转型往往也会产生一些先进为主的观念上的弊端,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往往侧重于电子商务技术,而工商治理专业的老师往往只注重商务知识的教授。因此,如何将二者融合还需进一步探索。笔者以为,对现有师资开展专项培训还需深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当放开手脚,让教师利用冷暑假时间和空余时间进进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甚至参与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过程,才有助于整个师资队伍的优化。此外,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宽,除学历教育之外,还可以在成人教育、专项培训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借助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际运作经验实现校企双赢。在2005年10月举行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就业论坛上,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提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其新近成立的阿里学院将与高校共同开发合作项目,给校企合作展示了较好远景。
主要参考文献
[1] 莫月连,高京广.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广东产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3-34.
[2]李琪,张仙峰.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4,(1):32-33.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相关文章: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03-21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02-28
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03-21
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的论文12-08
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03-27
浅析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