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流现代化-电子商务最后的街垒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物流产业对我国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电子商务这种新经济模式对现代物流业的依靠性,同时对现代物流业的一些典型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先容。再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现代物流业规划、实施和运作的初步设想,重点先容了电子商务B to C和B to B模式如何分别与邮政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进行对接。对电子商务网站利用CRM拓展客户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并依托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开展预配送,缩短实物配送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实物传送速度的期看也做了有益的探讨。关键词:物流现代化;预配送;网站CRM;邮政物流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to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rading business and how the E-commerce relays on the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are also introduced. Furthermore, the primary thought of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of China is also discussed above the macro level. How the B to C and B to B business model of the E-commerce connecting to the postal logistics and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respectively is stressed. The E-commerce websites develop their customer resources and optimize their business processes by using the CRM and Pre-distribution approach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network so as to shorten the distribution time and best satisfy the clients' expectation for goods delivery is probed as well.
Key words: logistics modernization; Pre-distribution; Website CRM; Postal logistics
进进网络时代,电子商务浪潮的冲击使得物流业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实施使得物流系统所要处理的对象物数目更多、批量更小,而且对速度、正确率等的服务水平要求更为苛刻。现代物流系统如何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这是全世界物流界所面临的历史性重大课题。
1新经济环境催生现代物流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进,中国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制造环节的核心,对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有更强的依靠性。通过节约各个物流环节的用度(占总本钱的30%~40%),降低产品的整体制造本钱,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地位,是摆在中国制造企业眼前的一条必由之路。中国制造业呼唤现代化的物流产业与之相配套。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市场透明化、交易虚拟化、快捷化、标准化、连续化并由此带动企业内部从产品开发、市场开拓、采购策略、物料供给到生产计划、现场治理、品质控制、工程支持再到成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整条供给链各个环节的流程再造,以适应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要求,极大地提升企业经营治理水平,促使其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运作本钱,更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并由原来的粗放型逐步向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精益型企业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也同样离不开包括社会宏观物流和企业微观物流的整个供给链物流系统的优化和升级。
除了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另一个强烈需求来自传统的商贸流通领域。借助功能强大的互联网络和电子商务这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众多大大小小的商家纷纷把自己的商品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图文并茂、声影俱全、多方互动地展现在全世界消费者眼前,以期用这种本钱最低的方式向大众倾销自己的产品,一时间,各式各样的电子商务网站充斥整个互联网。然而,经历了1995年至2003年前后的网站烧钱运动之后,特别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各家著名网站的股票表现,人们感觉到电子商务似乎进进了冬眠期,也从最初的浮躁中冷静下来,开始反思其中的得失。除了缺乏持续可靠的赢利模式之外,物流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物流产业,电子商务就没有人们所期待的未来。
2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如此强劲的动力,持续地推动国内传统的物流业从条块分割的分散经营向集中规模化的集约经营的现代化方向发展。电子商务新经济环境下的现代化物流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2.1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2.2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进步劳动生产力、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2.3网络化
物流领域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给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Intranet)。
2.4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治理的决策支持等题目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
2.5柔性化
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2.6标准化
物流设施、商品包装、标识、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运作规范化的基础,是整个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实现无缝连接的必要条件。由此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实物传送更快捷,物流信息传递更实时,从而加快了商品、物资流通速度,减少各环节转换过程的物品损耗和时间浪费,进步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而这与电子商务追求的正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是十分吻合的。
2.7社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进,行业细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无形中为目前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流通领域带来了无穷的商机。而物流环节对制造业以及越来越流行的连锁经营的服务行业来说,无疑均是非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世界各地的成功以及在我国迅速发展证实了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比自营物流更具有本钱上风和较高的服务水平从而更具有竞争上风。而这种上风反过来促使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形成更具规模的市场,这种良性循环终极将转化为“多赢”的结果。而社会化的物流产业最轻易转变成电子商务配送模式所要求的公共物流服务,网上虚拟的交易通过公共的物流服务和社会化的商品将很快地把实物交付给客户,从而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3我国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的设想
综观我国物流业的现状,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物流治理和流通体制依然严重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整个行业存在着资源分散、技术层次和治理运作水平低下的情况十分严重,根本难以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所要求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国际物流巨头已经开始涉足我国物流业,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由国家有关部分牵头,对分散在各个系统、各个层次的物流资源,从中心到地方,实施同一的规划、整合迫在眉睫。具体做法可按三个层次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3.1建设精益型的国家级干线物流网络
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三个初具规模的物流园区群为依托,自东向西由华南、华中、华北辐射内陆省份,以物流过程的中心环节——运输网络的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在国家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的时候,应该首先作好物流发展的整体同一的规划,克服以前条块分割的局面。从建立全国的综合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角度出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铁路、公路、航空等的不同战略分工,使它们的干线网互相错开、互相衔接而不是重叠,然后再建设一些铁路、公路、航空互相连接的关键站或是关键航空港,通过铁路、公路支线运输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各种运输方式才能起到互补的作用,物流运输资源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用。而这种同一的规划,需要打破体制上的障碍,需要从国家利益而不是铁路、公路或是民航的部分利益出发。第二步,紧密结合运输网络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资源特色,建设国家级的专业物资仓储基地或集散中心,从而基本形成精益型的国家级干线物流网络。
3.2建设有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的区域物资集散中心
目前,很多城市、地区制定了物流发展规划,占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在建和已经建成的以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冠名的物流基地多达894家。可以说,全国各地正兴起一股“物流热”。然而,有多少物流园区真正发挥了效益,有多少物流园区只是跟风而上,借概念立项圈地,而对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和特色则心中无底,相信建设者们心中有数。因此,如何结合各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有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的区域物资集散中心,服务于区域性的经济战略,从而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腾飞,同时避免盲目建设、重复投资是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工作中积极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有序竞争的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3.3构建无盲区的城市末端物流配送网络
电子商务末端物流始终是其物流体系中的一个软肋(所谓最后一公里配送)。对此,可以充分利用邮政物流网络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两条途径加以解决。
中国邮政拥有最庞大的联系千家万户的实物运递网。截止到2002年底,邮路总长度已达300万公里,汽车4.6万辆,飞机10架,邮船10艘,建立了适合电子商务环境的快速高效干线运递系统,实施了集装箱和信盒运邮,实现了116个城市间互发邮件越日递;网络组织实施中心局体制,全国共有201个中心局,其中一、二级中心77个;与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国邮政航空公司,组建了邮政航空快速网。截止到2002年底,适合物流业务发展的51个一、二级中心已新建或改造完毕,拥有贸易信函制作系统584套、信函分拣机116套、包裹分拣机123套,邮政生产用房达2 816万平方米;全国邮政局所、服务点7.6万处,其中电子化局所17 662处;改革了投递体制,在全国尽大多数县以上城市,实施了包裹上门投递。与实物投递网相配套的信息网即“邮政综合计算机网”,覆盖1个全国信息中心、31个省信息中心和205个邮区信息中心,采用ATM技术、帧中继技术和语音压缩及交换技术,传送的信息种别以IP型的数据业务为主,兼顾语音、视频等通讯业务;在全国中心、省中心、邮区中心、电子化支局所建立局域网节点,构成若干个局域网,采用TCP/IP协议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成为支撑中国邮政所有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网络。另外,全国联网的“绿卡”工程和以“183”为特服号的接进系统及网站、以“185”为特服号的客户服务中心、全国资金结算中心的建设为主体的“电子邮政工程”,充分显示了中国邮政在处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综合能力的巨大上风。2003年1月,中邮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按照国家邮政局物流发展的总体目标,中邮物流有限公司要建立体制先进、结构完善、组织有序、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目前,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正在按照“***公司制”为基础结构,建立公司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成立各自独立的邮政物流公司。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总公司,对各省市邮政物流公司实行投资控股,通过资产这一纽带,实现对各省市公司在业务上的治理和指导,从而建立全国同一的市场营销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在全网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充分发挥中国邮政整体营销资源的上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同一品牌、同一治理、分层负责、属地运营的营销体系,从而为配合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高要求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可以说,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离不开邮政物流。同时,电子商务也为中国邮政的发展创造了无穷的空间。
然而,邮政从传统的函、包、汇、发,到新兴的特快、储蓄以及贸易函件,各项业务一直面向广大个人消费者,邮政物流的最新定位也是在体积小,重量轻,附加值高的商品。这与电子商务的B to C交易形式所需的物流配送方式十分吻合。另一方面,无论是生产资源、手段、技术、运作流程,还是客户资源等方面,邮政独占的竞争上风与发展B to B物流服务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隔和冲突。不论对上家——产品制造商,还是对下家——厂家的代理商或经销商,邮政目前尚未有很好的客户关系积累,邮政的竞争上风得不到发挥。这恰好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大展身手的领域。
就现状而言,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处于整体过剩、资源分散的尴尬局面。原来由中心各部委各自独立建设的物流系统经过改制之后,散落在全国各地,且运输、仓储等各个物流环节独立分解,条块分割,局部低水平经营,低层次竞争的情况十分普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第三方物流产业链,更谈不上全国性的第三方物流品牌企业。因此,借助电子商务B to B模式对第三方物流的巨大需求,在外资物流巨头还没有统治我国物流产业之前,尽快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利用本土物流公司的渠道网络上风,并学习、引进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中不单提供运输、仓储服务等传统业务,还帮助客户设计、执行以及治理供给链中的物流需求的新理念,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从而在各个物流环节形成局部的竞争上风,为巩固自身的生存空间或在与外资物流企业的合作/合资谈判中增加更多的筹码均十分有利。这不失为一条对国家、行业、企业、员工各方面均有利的、现实的多赢之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大批能够为电子商务交易中供求双方的所有物流活动进行全权代理的,以品牌经营为核心,在治理理念、运作经验、人才配置、技术装备上均有专业上风的,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社会化等现代物流企业特征的,配送网络覆盖全国城乡每个角落的,以外资、国家控股、民营三种经济成分构成三足鼎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神州大地,而电子商务B to B模式在物流环节的“瓶颈”也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以精益型的国家级干线物流网络为依托,辅以有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的区域物资集散中心为关键,加上无盲区的城市末端物流配送网络,构成了我国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这不单为我国传统经济领域的流通环节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彻底清除了阻碍电子商务发展最后的街垒。
2006年,“大力发展物流业”首次被列进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这无疑为我国现代化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有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正确的引导,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只需开释出十四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和十万亿元企业存款的一部分,我国物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将有尽对的保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也有莫大的益处。对通过社会集资建成的物流设施实行投标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治理、运作,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将指日可待。
4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虚”、“实”对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经济领域已经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的经营治理也随之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而作为网络经济环境中的电子商务也同样提出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传统经济领域CRM大行其道的同时,如何在电子商务这种新经济模式中开展CRM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统企业的营销模式相比,电子商务缺少了与客户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而其上风则是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整地记录每一位点击网站的客户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客户的购买倾向、合作意向、购买历史、购买习惯、信誉记录、诉求记录,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客户潜伏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客户对产品/服务的挑剔心理,终极通过自己独特的业务模式击败所有的竞争对手,从而实现了对客户资源最有效的治理。在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潜伏的需求的基础上,将客户意见反馈到产品/服务设计中并以最快捷的方式生产出市场所需要的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将使电子商务企业在不确定的、多变的市场中占得先机。然而,电子商务是一种虚拟经济模式,其商务过程中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电子化已经基本解决。物流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服务)的活动过程,是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有价信息软件等。而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过物理方式传输。此时,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就显得尤其重要。利用网站CRM建立起网络营销猜测模型,再借助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通过预配送等方式,把实体商品按照客户消费趋势,提前送到尽可能靠近客户的地区,一旦网上订单得到确认,货物即可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客户手中,进步了物流速度,减少了等待时间,实现了网上交易与网下实物配送的“虚”“实”对接,从而极大满足了客户对电子商务的期待和体验。
5结束语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全球互联网站超过一亿个,而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3亿,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往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超过7 700亿人民币,今年预计将突破一万亿人民币。2006年7月22日,由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与《电子商务世界》杂志联合主办的“2006年中国电子支付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各部委、银行以及国内众多第三方支付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培养电子支付产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技术手段、牌照发行和行业规则等核心议题,相信困扰网民的网上支付安全题目将有看得到迅速解决。如此一来,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将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后的街垒。可以肯定地说,现代化物流产业形成之日,将是电子商务腾飞之时。
参考文献:
[1] 张铎,周建勤. 电子商务物流治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周坤. 电子支付:巨变前夜[J]. 电子商务世界, 2006,70(8):20.
[3] 李学平,徐如卫. 中国邮政物流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EB/OL]. (2006-05-26)[2007-01-03]. http://sykj.sjzpc.edu.cn/download/zdhlw/articles/article5.doc.
[4] 匡莉莎. 中国邮政物流的发展定位[EB/OL]. (2004-02-20)[2007-01-03]. http://www.jctrans.com/luntan/topic.asp?topicid=2791
【物流现代化-电子商务最后的街垒】相关文章:
电子商务与物流论文07-28
电子商务与物流论文15篇(必备)07-20
电子商务与物流论文范例[14篇]07-20
浅谈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论文04-17
电子商务下物流信息化问题剖析论文07-19
中国法律理念的现代化06-05
简论现代化铁路通信工程05-04
论文最后的致谢词06-29
毕业论文最后致谢08-11
电子商务论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