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优化

时间:2020-08-01 19:22:03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优化

  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类课程内容衔接紧密,知识点覆盖存在重复现象,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信号处理类课程进行课程群建设.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在普通高校专业调整中设置的新专业,覆盖了原来的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等20多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根据专业设置调整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既是一项科学研究课题,又是教改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课程建设,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整体优化

  按照社会的实际要求,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分为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电子技术类课程。进行群化建设,可使群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不重复,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和离散性,实践实训环节或技能培养环节呈连贯、递进关系,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着重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全融于课程群的建设之中,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1.1基础类课程介绍。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等课程。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备的数学、物理和英语知识,以及对本专业的知识架构和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了解尤为重要,这是对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最基本的要求。基础类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电子技术类课程的主要内容。电子技术类课程的主要包括电工学、电路分析、电子工艺与装配、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技术、EDA技术、硬件维修、硬件相关实验等课程。这类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实验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电路类课群主要包括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设计等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中各种电子线路的分析方法、简单电路的设计计算以及现代电子系统的仿真和设计方法;信号类课群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中信号与系统分析、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通信类课群主要包括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等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通信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磁波类课群主要包括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基础等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物理本质和微波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分析方法。

  1.3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系统与配置、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的了解。注重网络构建、网络维护、网络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与课程群建设紧密结合,是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它将贯穿大学教学的全过程。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较熟练地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第二学期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工具与方法,为学生今后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分析、计算、设计奠定开发语言方面的基础;第三学期开设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和数据库开发的基本方法;第四学期开设的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为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和软件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后续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将计算机和单片机应用于电子技术和通信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方案

  2.1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只有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有优良业务素质和改革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课程教学顺利开展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应该是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2.2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应有针对性、分层次、分阶段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可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包含在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同时注重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师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使实习基地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探索厂校结合办学的新路子,以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相互支持、互惠互利”,争取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构建完善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2.2.2全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第一线,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合作,参与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参加锻炼,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或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2.3增大选修课程的比重,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增大选修课程的比重,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全院选修课的`学分和学时,放开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选择权,加大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和可选性,改变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千人一面”的状况,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知识平台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结合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基本思路,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可使教学目的更明确,并能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着重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全融于专业课程的建设之中。人们在优化课程体系时,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在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时,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增加有社会需求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的内容,减少或去除社会上逐渐被淘汰的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的内容,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优化】相关文章: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优化论文12-10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论文07-01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研讨的论文07-02

谈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论文06-2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优化研究07-12

电子信息背景下网站优化策略论文08-23

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前景06-30

电子信息工程 就业前景08-02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提纲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