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子产品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电子产品生命周期及其关键技术研发周期的缩短,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已不足以保持我国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电子产品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机制,才能提高各节点企业乃至整个电子产业链的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产品产业链,协同创新,信息共享
1我国电子产品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最初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所采取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虽然具有垄断经营优势,能够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增强企业获利能力,但其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都非常弱,缺乏市场竞争力,其“大而全”的特点减缓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敏捷性。鉴于“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国际上很多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逐渐将边缘化、不具竞争优势业务外包给合作企业,本企业只需抓好核心竞争业务,充分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客户表现为一种传递性供需关系,将这些企业依次连接起来,便形成了电子产业链。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全球化,单一企业已经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必须协同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扩大市场份额,产业链的竞争代替了单一企业间的竞争。企业的注意力逐渐从单一地降低成本而获取价格优势转向各节点企业的协作实现创新。电子产品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也是我国电子产品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必要性所在。1.1获取互补资源随着电子产业链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在吸收各节点企业有效资源后,会产生资源裂变效应,在原资源基础上衍生出新资源。这个过程使得各节点企业资源创新的同时增强了其在交易市场的竞争优势。1.2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当产业链上的一个企业独自创新时,其创新难度大,创新的不确定性高。而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则可以有效避免此问题。首先,各节点企业间信息资源的交互性增加了创新的可能性和完成性。其次,这种交流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各自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使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得以提升。1.3激发协同创新潜能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能够刺激各潜在要素以新的“排列组合方式”产生创新潜能,当这种潜能存在于每个节点企业内,即产生“协同创新效应”。1.4加快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当产业链上的一个企业独自创新时,由于其资源的有限性,信息的封闭性,对市场上该产品的信息把握不够全面,致使延缓其产品的进入市场速度。而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可以避免以上问题,提高创新效率。1.5提升信息共享的跨度、频度和深度在节点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不仅包含相邻游企业间进行创新活动上的信息共享与沟通,还涵盖任意两方到多方成员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了产业链跨越式的信息共享;通过在各节点企业间建立相互沟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快了企业间信息交流的速度,充分提升了信息共享的频度;为了增强信息共享的深度,各节点企业可就创意来源、产品设计、生产开发、产品销售等方面作为切入点。
2我国电子产品产业链协同创新现状
2.1行业环境良好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为我国电子企业实行产业链整合提供了较好的行业环境。只有当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客户等供应链节点企业充分投入到创新战略计划和战术实施体系当中,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才有可能实现。2.2“技术流”信息日益重要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品、质量、生产、交货等相关信息都以相应的“技术流”形式在供应链中各环节流通,并主导着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以及货物流的动向。对于电子产业来说,“技术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流,而是涉及到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包装、交货等所有环节的相关技术信息以及一般商业信息。2.3供应链管理以及整合难度大由于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较晚,部分环节无法在国内完成,必须到国外寻求技术、产能支持,一开始就必须面临全球化的供应链环境,对我国大多数初创型的电子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4协同创新进程缓慢由于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运营模式建立较晚,我国大部分电子企业还没有和相关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形成稳定的战略性合作关系,供应链的潜力没有得到挖掘和发挥,仍然处于探索以及相互磨合和选择的阶段。因此,产业链协同创新进程较为缓慢。
3我国电子产业链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3.1信任问题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涉及到所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的协同,在此过程中,如果各节点企业缺乏必要的信任就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由“战略合作”转为“战略防御”,人为阻碍信息传递,甚至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干扰竞争对手,最终使协同创新导向恶性循环。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信任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基础,也是实现“战略合作”的前提和保证。3.2信息共享问题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交流各自的知识,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间的竞争力。因此,信息共享对于能否实现协同创新起到关键作用。在此过程中,信息共享的重点集中在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即数据、技术创新、管理经验等。将这些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融合起来创造出新知识和新资源,使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良性循环,以此真正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3.3供应链管理观念薄弱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就是通过对供应链资源的收集、整合,与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融合,发挥供应链整体优势,创造出适合于本企业的解决方案,以弥补节点企业自身的不足,协助公司取得竞争优势。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没有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漠视节点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认为各节点企业间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没有将有关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管理,与公司的核心能力形成良性的互动。认为只有产品研发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没有意识到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同样能协助产品的研发进度、缩短产品上市周期等。②缺乏“技术流”观念。3.4核心资源的保密问题在产业链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各节点企业核心资源在供应链信息系统流通传递,包括数据、技术、经验、企业文化等。这些核心资源必然是各节点企业竞争优势所在。因此,对于这些资源的保密也是产业链协同创新过程中应有之义。每个企业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将其他企业资源与本企业相融合,视其为自身资源予以保密。反之如不能解决好保密问题,致使核心资源外泄,各节点企业可能会为了减少泄密带来的损失同时保持竞争优势,隐瞒相关的核心资源,阻碍其在产业链传递,使协同创新难以实现。
4我国电子产品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4.1建立诚信记录,健全监督评估机制电子产业链中的信任问题也可视为各节点企业的诚信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首先在全行业针对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客户制定不同的行业准则,每个企业按照自己领域内的行业准则行事,其次,可以借鉴交通规则中的积分制对每个企业加以约束。如果某个企业过分追求本企业的利益而造成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该企业的诚信纪录就会受损,如果其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加以整改或完善,则会被从整个行业中清除。由此推断,诚信纪录越好、积分越高的企业,其在本领域内的认同度越好,与之合作的企业也会越多。这种方法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自身的诚信问题,而非等信任问题暴露后再予以解决。对不合作的节点企业,定期对信息共享企业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作相应调整。4.2建立全面激励机制4.2.1价格激励以产业链上游企业为例,制造商为了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要将供应商纳入产业链信息共享系统。通常采用价格激励机制,即以原材料采购时的价格优惠来补偿其在信息共享时形成的额外成本。4.2.2减少库存提前期对销售商而言,减少库存提前期会降低其库存管理成本。但从整条产业链来看,提前期的减少不仅会降低整体库存水平,还会规范销售商订货模式,降低“牛鞭效应”对各节点企业的影响,为协同创新创造可能。4.2.3统一信息共享标准以上游为例,当制造商将供应商纳入其自身的信息共享系统时,便形成了局部信息共享标准,下游企业应依据此标准向制造商提供信息,以保证各节点企业竞争的公平性。4.3克服企业文化的差异4.3.1加强合作观念每个企业都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当这方面的愿景愈来愈强,供应链协同创新、供应链管理的观念也就愈来愈薄弱。因此,要克服企业文化的差异,将“双赢”、“共赢”甚至“多赢”的理念放在每个企业文化的首位,同时加强资源整合、优化管理,从单纯靠企业研发的战术思想上升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4.3.2加强“技术流”观念对于电子产业来说,“技术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流,而是涉及到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包装、交货等所有环节的相关技术信息以及一般商业信息。因此,这就更要求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加深信息共享的跨度、频度和深度,不断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共享问题,以更好的实现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4.4解决好保密问题正如上文所述,核心资源决定了各节点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在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保密问题是企业有待解决的。保密问题的解决应基于产业链的信任,当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处于高度信任状态时,涉及到本领域内的所谓秘密就不再是秘密,而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秘密则需要保护。因此,建立最基本的企业间信任体系是解决保密问题的基础。
5结论
我国电子产业发展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若想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提升我国电子产业竞争力,必须进行电子企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需要从建立诚信记录、健全监督评估机,建立全面激励机制,克服企业文化的差异,解决好保密问题等方面构建电子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电子产品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现代物流企业创新机制研究03-24
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机制研究03-23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12-02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05-20
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03-28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03-19
浅谈技术控制的法律协同机制12-06
农业项目投入机制和资金管理研究论文11-13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职员培训机制创新研究03-21
协同发展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论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