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地理的环保论文(通用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地理的环保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的环保论文 篇1
一、用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成熟且经验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师,总是会将每一堂地理课上得生动而有趣,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地理教材本身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怎样将这些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恰当而有趣地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兴奋而积极的状态,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现实中的乡土地理问题,从而让他们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挖掘本土地理资源、参与家乡建设结合起来,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大地理观”的学习理念。如讲到水资源利用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镇江本地水资源现状,去研究和探究如何加快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镇江市有过境水和当地水资源可以利用,受当地气候影响,虽然镇江年降雨量丰富,但蒸发量较大,因此产水率偏低;过境水利用主要是长江,伴随近年来工业企业的发展,废水排放成为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这使目前镇江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严重、水利工程逐渐老化、水浪费现象严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能不能提出合理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可以说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探究的方向也与学生未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这样的课题十分感兴趣,通过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结合地理知识提出了很多关于推行农业、工业节水措施、开辟新水源、加强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可行性建议,积极地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二、将地理事物和概念“乡土化”,促进学生吸收
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教学诟病,是教师习惯运用凭空讲解或者纯粹讲述,将知识枯燥化,尤其是地理知识中一些复杂而抽象的观点、概念和规律,很多学生会“沦陷”在这些知识的枯燥讲述中,觉得地理晦涩难懂,其实地理知识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只要适当借助学生熟练的生活经验,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乡土化”,就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掌握与理解,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如在讲到地球公转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验证镇江地区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而讲到寒潮时,可以让学生以2013年2月份镇江市气象台发布的寒潮蓝色预警信号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寒潮是怎样形成的?蓝色预警与黄色预警有何不同?
寒潮对当地农作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生态平衡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应当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都能够唤起学生的乡土情结,也正是这种乡土情结,恰恰是学生最为熟悉也最为亲切的经验,将这种经验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和深刻。
三、组织多种“乡土考察”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土生土长”的高中生,简单而熟悉的乡土生活就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存空间,学生内心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会让地理教学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乡土素材来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乡土考察活动,让这些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和真实。如讲到城市化相关内容时,由于城市化是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个问题可能对于历史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在城市的城市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扩建等多种数据进行收集、采集,并制作成图像,让学生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图片、数据、资料对城市化有一个直观体验,然后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城市,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城市扩充发展的印象,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城市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如人口拥挤、土地荒废等问题,去思考城市化的“过度”现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将学生始终置于一个社会化的地理学习氛围中,这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会在乡土考察的活动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四、结语
总之,乡土情结既是学生内心一种难得的情感,也是组织地理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这种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用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一种“跳出地理看地理”的“大地理观”理念,帮助他们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用知识促进家乡发展的梦想早日成真!
地理的环保论文 篇2
【摘 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要求,而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良好校园风尚是促进广大学生投身到科普活动中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获取节约、低碳方面知识的能力。美丽的地球,安宁的生活,洁净的环境,是我们建设文明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本文主要介绍了资源节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切实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关键词】绿色 科普 低碳 技能 科学 梦想
1。资源环境的了解认识
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 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其中 2006 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 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 90%受到污染。是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留下的却是长远的危害和隐患。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十一五”期间国家立下了几个必须达到的`约束性硬指标: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60%。现在,各级政府和企业正在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我们每 一个公民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就在我们身边,“电荒”、“油荒”、“煤荒”、“水荒”等等,正无时不刻在困扰着我们。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摆脱快速发展中的资源困境,走向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社会。
2、节约资源的意义
节约资源是整个社会的核心问题。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意义,当代中国人口增长的压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凸显了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节约资源也是全社会的健康保证。粮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本身就是战略性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节约资源既是维护社会、校园稳定的重要条件。同时,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减少排放、减轻污染,倡导节约资源和合理消费,对于促进校园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3、节约资源的方法
3.1 电能节约
学习、生活中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能源的调查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能避免三――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太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5℃――26℃左右就行了。
3.2 水节约
我们校园中、生活中有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 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拖地、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3.3 纸节约
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900 千克的再生纸,少砍伐16 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3.4 减少废气排放
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同学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走路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校园内、公路旁等。
3.5 分类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同学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学校、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瓶子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用所学的生物、科普知识尽量做到“变废为宝”。通过调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零食,如:方便面、火腿肠、薯片、辣条等一系列,它们的配料有许多说明都很陌生,大多数都是起到防腐、防霉、保鲜的作用,还有一些防止氧化变质的化学物品及色素,几十种的调料对人体危害极大,还有工业生产、家庭、装修、家电、燃放的爆竹和不可分解的塑料袋等,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着我们的土地、河流、海洋,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学习科普知识,大力宣传科普文化是势在必行的。
古往今来,地球母亲孕育了无数代子子孙孙,可是现在人类为获取耕地,乱砍乱伐树木,人类科学发达,大批工厂不住意环保,向外排入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渣。并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救救地球’、保护环境、保护和平,已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减少废水、节约用水、植树造林、低碳生活,使之成为一名真正的绿色消费者。
4 、结语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生物实践教学和科普活动是相关连的。通过探索、创新节能减排必须从基础抓起。要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的世界,我们不仅只是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更要付诸于行动。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等重要环保宣传日,都要带领同学们走出去,宣传环保工作,制作环保标语,让学生都接受节能减排的理念 ,有意识地采取健康的行为,做一名合法环保公民。
参考文献:
[1] 科普知识讲座.2012.
[2] 杨文悦.城市园林发展规划在前环保为先.2001(4).
地理的环保论文 篇3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笔者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笔者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从目前的环境问题出发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而引起的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酿造的苦果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发展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结合课堂内容把这些问题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字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生物中列举的数字: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6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多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2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朱不超过100只,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通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一些动物濒临灭绝、人口的不断增加通常是导致这些悲剧的导火索。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但不是专业性教育。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图片、录像等来加强学生在心理上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课前让学生充分收集资料,课堂利用这些素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让每个人都要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自觉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环保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学教材中潜在的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它们科学、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地理的环保论文 篇4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的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
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
四、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地理的环保论文 篇5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让人们都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国家、地方和群众对于社会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主要是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等,不管学习的重点在哪一块,地理学习的本身是和环境情况分不开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环境保护的认识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环境保护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以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
二、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1.将环境现状融入地理课堂
大多数环境问题都与地理有关,环境、能源、人口等相关内容都可以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可就现在的全球环境、国内环境、地区环境作一个简要的阐明,借助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来分析。可将大气层破坏、尾气污染、全球温度升高、酸雨、地震等当下热点的环境问题呈现在课堂中,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破坏的危害。如尾气的排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使得全球升温,造成空气污染,形成酸雨伤害人体皮肤等,让学生关注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引起重视。
2.从课本知识出发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氛围、周围同学环境、学校教育等都会影响他们。而学生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和校园生活。对于地理课堂来说,课本内的很多基础知识可以折射出环境问题的现象和主要原因,在地理教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自然的规律。如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是非再生资源,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开发,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大自然对废弃垃圾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在这个时期带给环境的破坏是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的。可见,对于环境现状的认识可以从课本知识出发。
3.采用问题式教学
在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内容是要记忆的,关于一些地貌特征、国家名称、首都特点等,如果都采用机械的记忆法,会让学生有反复单调的感受。教师可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切入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与环境有关,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地域位置不同,地形有区别,气候不一样,可与“气候”这节内容相联系来教学;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和其他国家出现多次的地震现象是什么原因,可结合地质组成和地质变化的相关知识来教学。以周围环境现象来切入课本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将地理学习生活化,更好地推进地理课程的学习。
4.通过实践学习,加强环保意识
课本知识专业抽象,很多理论知识不能深入学生心中,教师应多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提高环境认识。如我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两次春游活动,在春游之前教师可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春游的过程中留意细节,思考为什么公园的空气特别新鲜,为什么都设置有提示牌“请对一草一木手下留情”,为什么每个地区树木的高度不一样等,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了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制药厂、化工厂等工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关于排污减噪的介绍。学生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三、高中地理教学对于环保意识的提高要把握好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借助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但也要注意,课堂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还要把握好学生的实践生活,不能过于放任自由,也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必须严格督促和把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高中生肩负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任,应有社会责任感,不光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还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我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爱护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2]吕元喜.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全开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2).
[3]李井芳.谈多媒体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
地理的环保论文 篇6
【摘 要】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 与自然(地)的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在环境教育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环保教育资源,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能使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实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关键词】教育资源;环保意识;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一、挖掘教材环境教育资源
地理现行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章节,教师可以以这些章节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觉地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受到环保教育。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 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教材同时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 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 环保事业。例如,在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人类的活动能否影响到我们当地的气候?请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自然就能对环境问题有所关注了。
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能体会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家乡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造成本地的干旱、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原因。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深入社区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养殖场、手工作坊去考察,观察这些厂区的环境污染及污水处理设备。这样,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到加强环保的重要性。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更有可操作性,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学科兴趣活动,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四、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 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 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能使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实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地理的环保论文】相关文章: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06-29
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4-16
地理轮廓图琐谈论文05-02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通用7篇)09-25
论文范文如何从高考改革趋势看地理教学改革08-17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8篇11-06
英语的论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