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观念和地理教学本质教育论文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学的概念阐明了地理学的特点和本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特点,如果忽视了这一特点,势必造成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脱节,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只是一味机械地记忆,死板教条,长期下去,学生只会感到地理就是理论一大堆、地名一大堆,从而对地理学科失去应有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地理成绩的提高。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成绩,地理教师必须更新地理教学观念,把握地理教学本质,改变那种为教概念而教概念、为教名称而教名称、为教分布而教分布的模式,贴近现实,优化思维,把地理课真正上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一、贴近生活,让学生以自身感受来接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中很多知识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教师在进行此类知识教学时,如果完全照本宣科,课本有什么教什么,这样即使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不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认识,有时反而会使简单的知识复杂化、具体的事物抽象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与教师的意愿背道而驰。
如关于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问题,应该说其形成原因颇为复杂,也难以掌握。但对此问题的讲解,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考虑一下,学生便会豁然开朗、记忆犹新,很容易掌握要点。冬夏两季的昼夜长短情况,学生不学也知道,夏天天(昼)最长了,冬天天(夜)最短了,夏天天热是因为太阳高度大了,冬天天冷是因为太阳高度低了。此类问题对于初中教学来讲,教师要切忌完全理论化,长篇大论,这么一幅图那么一张表地讲解。那样做的结果,最终由于学生目前受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限制,只能是感到如坠云里雾里,讲完后一团乱麻,什么也不知道。
二、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可以化难为易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是一个边缘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有关的地理知识如能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比例尺的计算与比较问题一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有的教师、有的学生在讲授、学习比例尺问题时,把比例尺问题完全看做是一个地理问题,看得高深莫测,因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出现了学习上的障碍。
对此类问题教师应首先给学生减轻思想负担,只要联系简单的数学知识给学生讲清两个问题,比例尺问题就不成问题。一是明确比例尺就是一个分数,并且是一个很简单的分数,即分子为“1”的分数,其大小的比较与分数比较也完全一致;二是比例尺的单位问题,在分式中的分子、分母被省略的单位都是厘米,因而在计算时须注意换算。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在小学早已学过的内容,因而只要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起来就不应该有太大的难度。
三、注意转变思维方式,让学生灵活掌握地理知识
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有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选择灵活的.思维方式,可以加快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如地图上方向的判定这一地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对于一张一般地图的方向判定,学生比较清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对于一张有指向标的地图,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其判断要领。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判断此类图时,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在需判断的位置作指向标的平行线,从而重建指向标,结果很多学生因重建指向标不准或不会重建而判不准方向。如果教师能转变思维方式就会将此问题简单化。教师只需告诉学生把课本或试卷转动一下,就可以使一张有指向标的地图变成一张一般地图,从而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来加以判断,所有同学就会很容易记住。
四、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一些手工制作或野外考察活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很多地理知识可以通过教师有意创设环境,通过一些地理课外活动来达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形,如果一般地讲,此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讲肯定很抽象;教师如能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泥捏一个或用泡沫塑料雕一个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山地模型,再在此模型上用醒目的线画上等高线,经教师的进一步指导和学生的观察,就会对五种山地地形的等高线表示方法有很深的印象。
对山地的各种地形以及褶皱、断层的认识也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观察,从而更直观地认识地理事物,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常此下去学生也定会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进行如探亲、旅游等其他活动时也会用地理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从而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
总之,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更新地理教学观念,把握地理教学本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增加的同时贴近现实、优化思维,这样,地理教师就可以把地理课真正上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也就自然地提高了地理教学成绩。
【浅谈地理教学观念和地理教学本质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