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地理是初一年级一门新的课程。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就像一张白纸,是否能学好,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为此,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激发兴趣,快乐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众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在课堂上采取的方法是:
1.巧用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 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 “多变的天气”一课中以学生熟悉的“海尔兄弟”歌曲和常见的天气图片导入,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天气与生活在联系的认知兴趣,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2.引用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也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在讲"气候"一节时,引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又如讲"中东"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3.扑捉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接近现实,贴近生活。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给学生装上“地里的头脑”,也就是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如:“多变的天气”天气的描述及天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是从学生自身的感受或经历说起。又如天气预报的播报,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说起,最后又把学到的'课本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
二、学会看图,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以特殊的语言表述着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联系和空间结构,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而丰富的信息源,也蕴涵着学生更多的未知领域。读图能力是最具地理学科特征的能力。基于初一学生认知能力特点,我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是否有兴趣观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能够将所观察的内容得以消化并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不仅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得当,还在于教师是否设计了恰当的教学活动,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中国山脉的分布规律"时,我设计了如下步骤:第一步,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都有哪些走向的山脉?第二步,每四人一组,发一张中国政区空白图,四人共同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哪些,并由一名同学执笔将它们画在政区图上,教师选取其中一、二个组画的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请学生先进行评议然后教师再评议;第三步,请各组同学进一步观察并总结。东西走向的山脉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走向的山脉只有一、二条,因此只引导学生观察其分布位置即可,不需学生再画图。第四步,当学生了解了我国各种走向山脉的分布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山脉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其他地形区与山脉之间有何关系?"学生的答案是:"山脉分布呈网状;山脉一般是其他地形区的边界。"我进一步提问:"如果将其他地形区从图中删掉,请想象这张中国地形图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学生答:"只剩空架子。"总结:"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第五步,提问:"观察中国地形图,你能够利用哪些地理事物帮助记忆山脉的空间分布位置?"学生的答案有以下几种:"有的山脉分布在两省交界处,可用省区记忆","有的山脉分布在国界上","有的山脉切穿了河流,可以根据切穿的河段记忆","有的山脉是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等等。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比较活跃,而且关于山脉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是学生通过自己在读图、填图的过程中获得的,教师仅仅是起到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辅助作用。
空间想象力可以说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以说是地理课堂中独有的,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空间位置,以及进行图形的转换等。如“地形图的判读”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描述山体不同部位的形态特征,然后想象自己足够高大,在山体的不同部位每隔一定高度围着山体画一条线,最后把这些线垂直投射到一个平面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理解了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三、 重视教学后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又称课后记,简称后记。我的教学后记归纳起来有学生的、自己的和别人的三种类型。
学生的"教学后记。这类教学后记是讲授新课过程中和讲完后从学生方面获得的信息反馈。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和学生的练习等可以获得有关教学的一些反馈信息。讲完课后我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也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然后将这些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综合归纳后填入教学后记中,为后阶段的地理练习与复习,下一次同样内容的教学提供依据。
"自己的"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之后,由于灵感的产生或其他原因,忽然感悟到教学中某一个环节或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然后把这种方法写在教案后。我认为,作为教师,在讲完课后除了从学生方面获得信息外,还要多作自我反思,及时对教学状况和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如教学目的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优化组合,教材处理是否适当,课堂练习设计是否合理等等。有的时候还需要临时变动教案。
"别人的"教学后记。为提高教学水平,教研部门和学校经常要举行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等。听课的人有各级领导和同组教师。他们会对教师讲的课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意见,我很珍视这些宝贵的意见并写在教案后面。要经常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听课指导,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积累好的教学经验,充实教学后记的内容。
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
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例如,我在教初一《地球和地球仪》经线和纬线这部分内容时,采取图示法、讲授法进行教学,但效果并不好。有一次我看电视上的学生小制作,忽然产生了让学生自制地球仪的想法,并在第二次教学中采用,没想到教学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为后来利用经纬网定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