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成性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侧重从把握学情找准起点、科学处理地理教材以及设计生成性作业等角度,探讨“生成性教与学”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生成性教与学”;操作策略;农业的区位选择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同样“生成性教与学”离不开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新课程要变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问题,因此学生更关注“生成性的学”,关注“生成性学中的问题”。一堂优质地理课是教师“生成性的教”能引发学生“生成性的学”,师生共同解决“生成性教与学”出现的问题,并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将“生成性的学”延续到课后。
一、把握学情找准起点,预设多样化情境引发“生成”
“生成性的教”应以充分预设为前提,并准备好预案。教师不仅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情、学法,借助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准确判断学生认知的起点,预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发“生成性的学”。
农业对于太仓高一“90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即使生活在农村,由于长期在外读书,回家后与电脑相伴,也基本没有农业生产的体验,而太仓农业历史悠久,江南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很发达。如何把握学情,寻找到农业教学的起点?如何在乡土、生活、教材三者的平衡点上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学习兴趣?是该节课设计教学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新课伊始,可用太仓“现代农业展示馆”图像资料作为导入,在同学议论纷纷之时,教师抛出问题:知道太仓有哪些名、特、优农产品?在肯定和表扬学生同时,可投影展示一组太仓水稻生长和种植的组合图像并配以文字介绍:太仓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皇帝的粮仓……在这样的乡土情境中呈现问题:请谈谈太仓水稻种植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要求同桌2人一组,探究教材中的“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合作研究得出结论)
接着,可投影展示东北大米、苏北大米、泰国大米的包装袋图和太仓市民在超市选购外地大米的组合图;自绘“太仓粮食自给率变化图”(2007年自给率55%;2013年自给率3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此情此景引发学生的“生成性的学”。
生成1:太仓的粮食自给率为什么会逐年下降?
生成2:为什么超市内主要销售的是外地大米?本地大米去哪儿了?
……
围绕这些“生成性学中的问题”,大家自发讨论,并很快形成“生成性学的解决措施”。
生成3:我家周围原来全是水稻田,现在工厂林立……
生成4: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太仓的工业化,学校周边的德资企业、韩资企业、美资企业越来越多。工厂多了,耕地自然就会减少;耕地少了,粮食生产必然减少……
生成5:不但工厂多了,道路、楼房也多了,太仓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
生成6:随着太仓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迅速上升,太仓总人口在不断增加,全市粮食自给率自然会不断下降……
生成7:原来种水稻的地方现在有好多都发展成温室大棚,农民改种花卉、蔬菜……
生成8:外地大米特别是东北大米在太仓销路好,这与它的品质好有关,东北大米好吃的原因主要是黑土地,污染少……
生成9:东北大米质量好的主要原因是东北的夏天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累积了大量养分,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
二、科学处理教材,促进学生与教材对话实现“生成”
教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应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更不能唯教材至上。可挖掘教材精华,通过补充、拓展、参照、替换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材的重组和构建,学会科学而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促进学生与教材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在动态的“生成性的学”中践行“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问题”的新课程理念。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安排了三个小活动:水稻的气候选择、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以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 。这些活动对于生活在太仓的学生而言,有的离现实生活较远;有的提供材料过少。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活动教学,则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生成性的学”也就无从谈起。为使动有效果、研有深度,可将三个小活动有机组合。
[绘一绘]下发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空白的中国地图。要求同桌两位同学为一合作小组,根据相关图像、资料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中用水彩笔绘制水稻在中国的分布区域……
生成1: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可是华南地区的珠三角水热条件非常好,为什么水稻的种植面积反而减少?
生成2:观察图像发现华北地区不但水稻种植面积少于东北,而且水稻种植面积在减少,为什么?
生成3:西北地区的新疆、宁夏,为什么有水稻的种植?
生成4: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在增加,是否合理?
生成5(非预设):水稻生长在中国,因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能满足水稻生长要求。但教材说水稻生产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怎么理解?是否就不种水稻?
[议一议]对于一些符合适切性(与教学主干内容契合度高)、可行性(有相关知识储备)、主体性(大部分学生关注)的问题(如生成3、生成5),稍加拓展就可转化为小组议论的题目。
生成6:(学生上台投影教材中的“罗马的气温、降水图”)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少雨,水稻习性是好暖喜湿,说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的降水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要求,因此小组认为地中海气候区没有水稻的种植…… 生成7:地中海气候不适合水稻生长,但说地中海气候区没有水稻种植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地中海气候不适合水稻生长,只是从气候因素分析,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从水源条件分析,只要地中海气候区解决了水稻生长的水源问题,完全可以生长水稻。我爸爸在埃及工作,他告诉我埃及是沙漠气候,但依靠尼罗河水的灌溉照样有水稻的种植……
生成8:新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那里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夏季高温比这里还热,因此种水稻热量肯定没有问题,关键是水,新疆有的地方有地下水(教师补充:还有高山冰雪融水),有水的地方就能种水稻……
生成9:请看西北地区图,虽然宁夏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达不到水稻生长所需的年降水量750毫米的要求,但母亲河黄河从宁夏穿过……
[填一填]大屏幕投影展示“水稻种植主导因素表”,括号中内容由学生讨论后自主填写,教师小结(略)。
“生成性教与学”不仅要靠教师的预设,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教材进行多样化、深层次的解读,在学生解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时机,灵活应对。教师不仅要及时对学生回答做出积极评价,肯定答案中的合理部分,发现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启动过程性评价的机制,将“生成性的学”的质量、频度记录并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融入学期终评。
三、设计生成性作业,利用社会大舞台深化“生成”
生成性课堂需要“风头”、“猪肚”,更要有“豹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设计一个精彩的、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且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会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曲终音未绝”的感觉,使“生成性的学”从课堂向课后延伸。
本节课课尾,可大屏幕投影太仓现代农业景观图片。在学生情趣被点燃时,两道生活化的生成性作业画龙点睛。
①近年来农业生态游渐渐盛行,太仓紧邻上海,作为太仓人,请拿起相机,推介家乡的现代农业,以吸引更多人到太仓游玩;②畅想如果你是太仓农业局长,如何布局太仓农业生产、确定太仓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两题中任选一题,并以此为题撰写小论文,建议农村学生完成题目①;城市学生完成题目②)
这样做不仅是为课尾画个“问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开放式“生成性的学”;也是给课尾画个“逗号”,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学习地理,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的同时,引领学生养成用地理视角审视生活的意识与习惯,学会学习;更是于课尾画个“省略号”,在社会大舞台中提升、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学们课后生成的小论文,图文并茂,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深刻情怀。教师将优秀作品集中加以展示,并利用课堂“给你五分钟”的平台,让他们登台亮相。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只有在生活化的、互动对话的、多元开放的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加强,“生成性的学”才会源源不断。
【浅谈生成性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相关文章: